《老友記》第二季十九集Monica,Rachel,Phoebe三個人在討論一本書,叫《Be your own windkeeper》,這本書帶著她們審視自己的生活,引導她們發現生活中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喚醒了她們的自我意識。看劇集的時候純粹覺得很好笑,三個人都有點走火入魔的感覺,刨去電視劇集夸張的部分,仔細想來,一本書的魔力是會這么大的,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可能見仁見智,但它絕對是一本有魔力的書。
這本書由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以及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日本作家古賀史健共同編寫。整本書共兩個人物,一個是初入社會,迷茫如你我的青年人,另一個是精通阿德勒心理學的哲人,他們之間五個晚上的對話及辯論,在你來我往的言語交鋒間,向我們闡述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岸見一郎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的認定顧問,同時還做青少年的心理輔導。他編寫了有關阿德勒哲學的勇氣三部曲,向大眾普及阿德勒的心理學理念,《被討厭的勇氣》便是其中一本。古賀史健是日本的自由作家,以對話創作見長,三十歲時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并多次向岸見一郎請教,兩個人各自運用所長,一起寫就了這本對話體式的書籍。
初讀的過程中,你很可能會像書中的青年人一樣,覺得哲人生活在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根本不了解塵世間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世事紛擾,對其所思所想所主張感到憤慨,覺得不切實際。
反之,青年人的想法才是我們普通人在面對生活、面對人事時的正常狀態,生活不是由大道理堆砌的,而是由一件件實實在在的細小瑣事組成的。我們離不開和他人的牽絆,每個人都生活在別人的注視之下,這才是現實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讀完第一遍時候的心情,我理解哲人所說的所有道理,但是塵世喧囂,誰又能遺世獨立呢?
書的最后,青年人開始接受哲人的主張,去思考自己的生活。當激烈的辯論戛然而止,我依然沉浸在自己抗拒的狀態里。我便再一次速讀了整本書,發現與第一次閱讀時的心情完全不一樣。
我好像突然冷靜了下來,開始跟著哲人的話語一起思考,發現之前自己的憤慨其實是覺得被冒犯而生出的保護色,活了快三十年,怎么想要有人大行其道的敲開我的腦袋,把既定的思想撥亂反正呢?平復了自己的心情后,我開始靜下心思考哲人傳達的理念,尋找整本書的脈絡。
五個晚上的辯論,向我們傳達了三個觀點。首先,剖析自己,我們抱怨生活,篤信因果,無法真心祝福別人的深層次原因到底是什么。然后,揭開“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這一理念,并告訴我們如何正確的對待人際關系,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最后,哲人鼓勵我們活在當下,生活最重要的,便是“此時此刻”。
01 你選擇什么,你的生活便是什么
“要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你一定是選擇了后者。”
不知從何時起,身邊的人仿佛都充滿了負能量,對工作抱怨,仿佛抱怨更能讓領導看到你工作的辛苦,對朋友抱怨,即使你的生活已經很安逸順暢了,對親近的人抱怨,期盼他能聽到你聲聲抱怨背后的脆弱和亟待呵護。對生活中一切發生的事情,我們好像比較傾向于通過抱怨這一消極的情緒去表達,即使是積極的事情。我們是何時被這些消極的情緒包圍,甚至裹挾,在日復一日的埋怨中,感嘆人生的無意義。
我們需要改變,要么走出舒適圈,改變生活狀態,要么給自己的情緒找到新的出口,改變心理狀態。
總有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我們想要改變現在渾渾噩噩的生活,規劃要做的事情,要考的證書,以及一個閃閃發光的未來。然而,太陽升起,一切如常,要趕地鐵去上班,要面對生活的瑣事,要處理工作中那些繁雜的瑣事,要應付職場里暗流涌動的人際關系,昨夜仿佛只是一場夢境。改變需要勇氣,尤其是在社會賦予我們巨大壓力的同時,面對不確定的未知,和可以湊活的現在,我們往往選擇后者,因為后者更為簡單。沒有勇氣開始改變,我們便一直生活在痛苦的循環中,想而不得,得非所想,既不甘心,又難行動,這郁結的生活果然是自己選擇的。
阿德勒告訴我們,應該去做,這么簡單的課題,我們往往牽扯出各種不能做的理由,人生本來簡單,卻因為這些無謂的糾結變得復雜,又難以幸福。
如果對生活不滿,無需抱怨,而是勇敢邁出改變的那一步;如果對生活很滿足,那恭喜你,已經被幸福眷顧了。
02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系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就無法做到。”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沒有辦法像生活在動物園里的大象老虎獅子一樣,待在角落,等人投食,供人觀賞。我們需要交際,需要與外界的溝通,需要傳達自己的聲音。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害怕受傷,也害怕對別人造成傷害,于是便小心翼翼,想要在別人眼中成就一個完美的好人形象。
在付出自己的同時,往往也暗設了對方應該給我們以同樣的回報。但是,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更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阿德勒向我們闡述了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在每個課題下都有各自不同的人際關系,我們要正面人生的課題,但是要時刻區分清楚“我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做好自己的課題,尊重別人的課題。人際關系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也不是隨意插手別人的生活,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相處,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邊界感,往往被我們忽略了。
人際關系是我們生命中無法逃避的話題,如何正確的面對他,讓他給我們人生以助力,而不是拖累我們的人生,阿德勒提醒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可能對我們來說,不會那么快接受,但可以當為自己埋下了一顆種子,在潛移默化中,靜待發芽、開花,相信我們的人生會有不同。
03舞動人生 活在當下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么。”
活在當下已經是近幾年很火的生活理念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推崇活在當下,享受人生。但是,我們仿佛把這四個字當做口號了,我們幾乎不再去探究它背后的意義,而是用它當做我們的武器,有時甚至是逃避事物的借口。
阿德勒向我們剖析了“活在當下”背后的深層次的意義,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無數點的連續。出生,上學,高考,大學,工作,看似我們的人生是線性的,一個任務接著一個任務,很多事情都是注定的。但是現實的人生并不是這樣的,我們不是只有注定的一條路走。
人生是由無數個瞬間組成的,我們過好自己的每一個瞬間,總會有一天,驀然回首,自己已經走了很長的路。
我們把過多的時間放在了已然成形的過去,和遙不可及的未來,才把當下的每時每刻不知不覺的拖延耽誤了。活在當下,是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的自己,燈光亮到我們無心去看過去和想未來,而不是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體,感覺能掌握人生,殊不知是在虛度人生。
“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
如果覺得現在的生活是一團亂麻,我們需要挖掘內心,尋找原因,正視問題,不執拗于過去,梳理自己的人際關系,勇于邁出改變的第一步,然后過好當下的每一刻。人生其實很簡單,這便是這本書向我們傳達的生活理念。
書里有不少專業名詞,可能會干擾你的閱讀,但是書中那些淺顯易懂的,而且是我們長久以來不愿正視和承認的部分,會實實在在的影響到你。至于那些一時半會兒還無法了解的東西,就交給時間吧。總會有人生的某一瞬間,突然理解了那一個部分,知曉了其中的意義。
“人在寫作時,總是孤身一人。作品實際上是個人的獨白,是發出去的一些信,寫作的意義就在于與人交流”,如果這篇文字能讓你片刻逃離忙碌的生活和瑣碎的日常,那我就滿足了。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夕嶼陪你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