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先生說,他自識字,四十年不間斷地在讀舊書,做過十幾年的古文;也常讀新文學作品,做過二十年左右的白話文;職業是教外文。這樣看來,朱先生談文言、白話和歐化這個話題是有一定能力和份量的。
從這一章得到兩個收獲,實在沒想到原本枯燥的內容,細細讀來相當有趣。說實話,第一遍沒讀起去,又是讀了三遍才get到點。
1. 寫好文章,多讀古典是有必要的
2. 了解了中西文的主要差異:西文文法的邏輯性強,我們應該把西文中好的部分借鑒過來。
一、文言和白話
之前一直認為古文簡潔,詞句優美,現代人無論如何寫不出如唐詩宋詞那樣的作品。其實,作品好不好,不以用文言還是用白話為標準。
無論用哪一種語文做媒介,是文字作品就要符合文學的基本條件:有話說,說話好。
此外,語言是活的,不斷發展的。活的語文在生長,在新陳代謝。
在任何一個時期,每一個活的語文必有一部分是新生的,也必有一部分是舊有的。如果全是舊有的,它就已經到了衰死期,如果全是新生的,它與過去的語文就脫了節,彼此不相干。
白話是從文言發展來的,并非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文。
二、做白話文,讀古典
文學與語文都是長久的歷史,前人已得的成就就是后人前進的出發點。后人對于前人的傳統不是因襲就是改革。無論是因襲還是改革,都必須認清文言文的傳統,知道它的優缺點,才知道哪些地方可因襲,哪些地方可改革。
現代語文是由過去語文蛻化出出,所以了解文言文對于運用白話是有極大幫助的。
若要白話文做的好,離不開大量閱讀古典作品。
三、歐化
白話是不完美的,必須擴充和精煉。有兩個方法以:一是接受用著的文言文遺產,二是歐化。
為什么白話文離不開歐化?
1. 語文和思想分不開。思想方式和內容變遷,語文就必須跟著變遷,除非你拒絕西方學術。
2. 文化交流以是交通暢達的自然結果。每個民族因區域,歷史,環境的不同,文化發展各有不同的傾向。從世界格局看,文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必然會互相影響。比如英文的發展就離不開“借”,從十四世紀起,英國文學和語文幾乎沒有一時不受法國的影響。因為英文肯虛心采納外來的成分,它才變成了世界上一種最豐富的語文。
3. 中國語文優點很多,但也有缺點。中文是最好的做詩語言,我個人認為,中國詩可以把英文詩秒成渣渣。從邏輯上講,英文卻好于中文。
但是,從語法角度上分析,文法由習慣形成,在語文是文法,在思想就是邏輯。
四、中文和西文的差異
1. 中文一句話有時沒主語,有時沒謂語。
2. 謂語沒有主動和被動形式上的分別。
3. 重要的是關系代詞和關系連詞的缺乏,因此寫復合句不容易,西文所有的緊湊的有機組紀念品和伸縮自如的節奏在中文中頗難做到。
4. 中文中很少用插入語,這樣,在一句話中有一個次要意思臨時發生,或是段保留某一個條件,或是須作一個輕淡的旁敲側擊,中國很不容易順著思想的自然程序與輕重分寸把它擺進那一句話里;要把它說出,只好另來一句。這個欠缺,使語文減少彈性和濃淡陰影。
如果一句話依中文習慣可以說得同樣精確有力,中文就一定需要歐化,但歐化須在表現上絕對必要時才可彩用,不能盲目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