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而為人,世上走一遭,匆匆百年。
或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或斤斤計較,睚眥必報,或眾星捧月,大紅大紫,亦或力拔山兮 ,呼風喚雨,……
一個人就是一種人生。
問年邁的母親,是不是希望我能老老實實的上學,有個穩定的工作,拿著固定的工資,再找個本本分分的人嫁了生個孩子養他,供他,并繼續自己的路線。而后,我漸漸老去,直至離開。
她用力點頭并確定地眨眼睛。
祖輩們多是歷經戰亂、動蕩的,他們期待的是“穩定”。
想起那個“放羊娃”的故事,子子孫孫繼續“放羊”的輪回。
我們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上,是為了讓他們在一個我們自認為相對安全的范圍內,老老實實的過一生。
他不可以冒險,卻可以落后,不可以獨樹一幟,卻可以隨波逐流。
別人的規則是正確的,
眾人的方向是安全的,
社會的評價是盲從的,
個人的喜好是罪惡的。
我們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未曾考慮過:我是誰?我為什么活著?為誰而活著?
我們只是兩種性質迥異的細胞相遇而成,且在經歷了一場50億大軍的戰役來于人世間,又歷經數十寒暑,愛恨情仇,紛紛擾擾,悄然離開,之如樹葉發芽又枯萎飄零。
期間又有多少人因為各種疾病、天災、人禍未走到最后。
這樣來之不易的人生,就讓我們自己因為眾人的評說就昏聵而棄了。
我們從幼時就在不斷的證明自己,證明自己可以主動吃飯,直立行走,可以自由交談,掌握游戲的規則,甚至最終創造規則。
我們耳邊從不缺乏否定,偶爾的贊美卻能讓我們壯志凌云、氣沖霄漢。
什么是成功,怎樣謂失敗?對與錯,誰說了算?
我們從未有過自己的答案,我們偏執地認為那是因為“聽人說”。
別人說什么,他有什么意圖,他是怎樣的認識我們并不了解,然而我們就匆匆地,把別人的標準努力地套在身上,或洋洋自得或萎靡不振,一個個提線的木偶招搖過市卻不自知。
微信里有人喜歡雞湯,有人偏好正能量,有人喜歡打卡,有人熱衷社群,各種曬各種證明,各種焦慮,混雜著人們的24小時。
也曾參加過幾次飯局,一桌子幾乎完全不認識的人。張三認識李四,李四知道王五。一頓沒有主題的飯菜,一群不會再有交集的面孔。
你是誰?你喜歡什么?人品如何?沒人關心,其實你也不怎么關心他們。
生活沒有交集,關系僅僅串聯,一桌飯下來,微信不會加,電話更不問。即便日后狹路相逢,也多半是路人甲,完全辨不清五官了。
你的成功與失敗,偉大與渺小,彼此毫無意義。
或者那只是些陌生人,我們身邊更多的是親朋好友、同事同學,我們彼此生活在類似的圈子里。
不錯,但人永遠最關心的只是自己。
甚至父母都不如你更加關心你自己。
不然我們何以最仇恨的人就是“別人家孩子”?我們最初的自卑就來自父母無心的否定?
你只對自己有意義。不是嗎?
既然如此,我們還在處心積慮的為別人活什么?為所謂的輿論證明什么,為眾人的眼光拘謹什么?
我們對內心熊熊燃燒的希望之火視而不見,而對周圍人們黯然的一瞥耿耿于懷。
忘記那些無關緊要的“別人”吧。
在滿天的星光下尋找自己的影子,在蟬鳴的清幽中清理自己的思緒,在淋漓的大雨中回味生命的初始,在芙蓉花香的微風中撥響心靈的琴弦。
漸漸的,你發現——自己就是那半生歸來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