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先有貪才有愛呢?還是先有愛才有貪呢,還是同時的呢?貪愛緣于什么呢?緣于無明嗎?(不知不覺)
鼎然師父開示:因觸生貪,有貪緣愛能生愛取。所以,觸為苦因,貪是苦相,愛喜為受,便有輪轉。是故,眼若緣色,必生眼識,眼識有觸,則生受想。因由受想,喜愛必現。若眼緣色生眼識,有觸有受,能如實知眼無常,無常不真,不真則不取於眼,不取於眼則不取於色。眼色不取,受觸不生,則無有愛取。若無愛取,誰緣生老?不緣生老,則無有老死病苦~鼎然
人之所以不能把控自己,因有我見。見於我能,見於我知,知我能知,緣生我慢,不離無明。
譬如:輕慢之人,必有我能知我能見。卻不知道我為無常,無常不實,是為苦。倘若固守我所能知,一旦此色若變,招致他責,就會心生苦惱。因苦惱有嫉恨,是名我見生死。
貪愛有三:欲愛,色貪,無色貪
弟子:師父,什么是“數息”,和您教授的內觀禪是一回事嗎?
鼎然師父開示:數息,為攝受一念。目的是通過數息處于安止。然而,我所說數息,并非如此。而是於眼即眼識堪能如實知無常不實,是苦是變易生死,於眼色生喜愛不沾不念不取,是名如實數息即安般法。
弟子:師父 如何進入禪定?
鼎然師父開示:禪定,是止息。何為止息?見色生貪,能如實覺知色無常是苦不實,聽聲生詞,於中如實知無常是苦不隨不追,鼻舌身意也是一樣,是名止息即寂靜。
弟子:頂禮師父,請師父細解,欲愛,色貪,無色貪,及與“三有”的關系?
鼎然師父開示:三有為欲有,色有,無色有。欲有,指向能安于六根,然安于之心名為妄識;色有,指向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色無常不實;無色有,指的是微細心識變幻無常。譬如:我見,名欲有;戒取,名色有;貪嗔癡為無色有。實際上貪嗔癡為不實妄想所生,不離觸受。因觸受不實,合和所生,故貪嗔癡不實,為不實相。
弟子:微細心識在八識似有非有的狀態嗎?
鼎然師父開示:微細心識不在八識,而是沉淀在七識成假寂靜。然,這樣的寂靜會幻生圣境,令修人有所貪取,是故微細心識為我見所生,不離無明。
弟子:師父,請解答一下:一闡提和一念有啥區別?
鼎然師父開示:一闡提即不知不明,一念有我見攀緣。兩者之間所有差別,即是妄取。若無差別,即是妄覺,若非有非無,即是差別相。
弟子:請問師父,什么是戒取?
鼎然師父開示:戒取,指的是認為戒律可以讓自己安止不動不生苦受。然,戒律是拐杖,腳是本。
戒律為收攝放逸而生,心若不放逸,何須持戒?然而,放逸心不實,因妄想生。妄想有本不生,不生則不滅。是故戒取為方便收攝心,非究竟寂。
弟子:所以色有為空,但我還是沒有實證,不入根本啊?
鼎然師父開示:我們修行,根本在根,諸法在覺,實證在寂。
色為什么是空?因為無常,無常故不真,不真故不實,是名色為空。色雖空但其性不空,為色能運用,是故不空。
弟子:師父如何究竟寂?
鼎然師父開示:如何究竟寂?答:不究竟想即是。
弟子:看了您的講法視頻中的‘念于內息’和‘中陰’。我用二祖慧可悟道的例子舉例說明,請鼎然師父看看!如下:
二祖慧可一直處在想‘得法’的狀態中不知道,問達摩祖師:“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達摩祖師道:“諸佛法印,非從人得。”
慧可禪師聽了沒聽懂,還是想‘得法’便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祖師回答道:“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禪師找了半天發現找不到心,就說:“覓心了不可得。”并以為‘不可得’就是自己真正明白了,實際上這是鼎然師父說的‘中陰’
達摩祖師于是回答道:“我與汝安心竟。”
這時候慧可才如夢中醒,知道之前的‘不可得’是‘中陰’,并因此明心見性。
請問鼎然師父是這樣嗎?
鼎然師父開示:慧可斷臂,義在於六根不起妄想,妄想不起,則於心不動。不動於心,則無所動。是故,斷臂為斷妄想,不斷色身。然而,中陰為六根不知不明,妄生攀去,所以為觸愛頓生,名為中陰。
弟子:師父,您之前教的咒和手印,我打坐的時候能持嗎?
鼎然師父開示:咒即印,是用來攝受心妄。若心無妄,何須持咒結印?
? ~鼎然~金剛藏密修群開示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