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趟得到和失去的旅程中,哦,失去
讓我擁有“失去”,讓他人享受“得到”
讓我失去世間八法的執(zhí)著
而登上平等性之堡壘。
在這趟贊美和責備的旅程中,哦,責備
讓我擁有“責備”,讓他人享受“贊美”
讓我因二元的固執(zhí)被譴責
而登上明覺不二之堡壘。
在這趟快樂和痛苦的旅程中,哦,痛苦
讓我擁有“痛苦”,讓他人享受“快樂”
讓我見到快樂和痛苦的平等性
而登上大樂智慧之堡壘。
在這趟美名和惡名的旅程中,哦,惡名
讓我擁有“惡名”,讓他人享受“美名”
讓我超越美名和惡名的觀念
而登上無可置疑法義之堡壘。
--這首無條件之愛的小歌,讓世間八法俯伏腳下」
以上的這首小詩,名叫「融化罪惡和憂傷的云翳」,是當代一位禪修大師所作,每次被唱誦,都會令第一次聽到的人淚水漣漣。
確實,對于修行者來說,不論是三藏精通,學富五車,還是閉關多年,歷經(jīng)苦行,如果心尚未逃脫世間八風的羅網(wǎng),修行其實就不算真的開始。
世間八風,得、失,毀、譽,稱、譏,苦、樂,在在處處,時時刻刻,都煽動著行者的心,令其在輪回中頭出頭沒,載浮載沉。歸根結蒂,就是說生而為人,很難超越希望和恐懼。
捫心自問,一個凡夫和一位圣者之間的差距是什么呢?就在于圣者是八風吹不動的。而凡夫,不管嘴上說得多么堂皇冠冕,但一面臨得到或者失去,美名或者惡名等的選擇時,就難以通過考驗。舉心動念背后的根本動機,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即使騙得了別人,也騙不了自己。
可是我們是多么希望能騙得了自己啊!一面說著要解脫,要證悟,要超越輪回,另一面,財富、名聲、權利、長生不老,一個也不肯放,而且還往往打著“為了別人”的旗號。
嗯,我要發(fā)財,因為我若有許多錢,就能弘許多法,就能度許多眾生;我要長壽,因為人都怕病和死,我要做他們的表率,讓人看看修行有多好。這話聽著也很順耳,很合理,唯一的問題是,這位發(fā)大心的行者,如果自己面臨貧窮的困窘、惡疾的折磨時,是否也能像獲得心之所想那樣甘之如飴?如果不能,那么修行的功課可能還沒有完成,至少可以老老實實的說,我還是個凡夫,盡管我愿意努力。
“我”要怎樣才能證悟?“我”為什么不能證悟?“我”、“我”、“我”這個老把戲,我們玩得萬分純熟,樂此不疲,就算是修行本身,也是它的藏身之處,何時有個出頭之日呢?
看看大成就者密勒日巴尊者是如何發(fā)愿的吧:
“我病無人問
我死無人哭
能死此山中
瑜伽心意足
尸如死狗
身當喂蟲
此為圓滿”
就是因為對輪回有如此的決絕之心,才最終有超人的成就。
我等凡夫,聽到這樣的發(fā)愿,不起煩惱心,能生起高山仰止之意,已經(jīng)十分難得。那么對于凡夫來講,在還不舍得放下對世間八風的執(zhí)著前,還有沒有修行之道呢?
就是從當下這一刻入手。當下這一念,一抓取,就放下。心能抓取,就自然能夠放下,一念之間而已。即使下一刻執(zhí)著又會生起,但一次又一次,反反復復許多次,放下的心就會變得越來越熟悉,越來越綿密,能吹的動你的八風,也會越來越少。
杰克·康菲爾德在《黑暗中的明燈》一書中說到:「當下是我們所擁有的全部,它是一扇門,能夠通往真正的平靜及你的療愈之處。愛、療愈、覺醒,這一切都只可能發(fā)生在此時此地,只可能發(fā)生在這不朽的當下。」
這么想一想,當下對我們實在是十分的仁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