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悟,成為菩薩
像佛陀一樣去修行,擁有菩薩一樣的愛心,堅持做一位菩薩,成為真正自由的人。
我們修習放下欲望的世界以獲得喜悅與幸福,但即使我們離開了欲望的國度,腦中的絮語仍會持續不斷地出現。
要停止腦中的絮語,我們需要學習覺察吸氣與呼氣;要停止思考,我們只需安住于吸氣與呼氣。
當痛苦升起的時候,無論是憤怒、沮喪、失 望,都留在那個痛苦的感覺之中。歡迎它的來臨,作好準備,向它打招呼,溫柔地擁抱它,與它和諧共處。
當我們接受痛苦并作好承受的準備,它就無法再次困擾我們了。我們將感到自己有能力與痛苦共處。能夠這樣,痛苦將為我們帶來好處,如苦瓜具有療愈功效一樣。
我們容許痛苦在我們內心停留,我們愿意接受痛苦來臨,也愿意受一點苦讓自己能夠學習。
如果不接受痛苦,不能溫柔地擁抱痛苦,我們就不會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也不會知道痛苦將會指引我們并帶來喜悅與幸福。
沒有痛苦,沒有對痛苦的理解,我們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坦然接受被誤解的現狀
無論別人如何看待你,都只是他們看事情的方式,對于你自己,根本沒有任何苦惱的理由。
痛苦由誤解、憤怒、憎恨及無明造成。如果依賴別人去消除痛苦的成因,可能要等很久。
我們可以通過專注力與洞察力觀察身邊的人,覺知他們的痛苦,知道這一切痛苦源自他們的思維方式、行動方式以及說話方式。
如果我們能像他們一樣受苦, 就能幫到他們。有了這樣的態度,這樣的理解方式,我們就不會再受苦,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了了悟的智慧與慈悲的心態。
智慧與慈悲只有通過修習才能獲得。
你是受一點苦,受很多苦,或者一點苦惱也沒有,完全由你自己掌控,在于你是否有智慧,是否慈悲,完全在于你自己。
如果你的痛苦是由你的父親或母親傳遞給你的,不要責怪他們。如果你懂得修習,你就能夠幫助在你內心的父母。你愿意替他(她)受苦。
允許自己受一點苦,不要企圖逃離痛苦。
最困難的情況是,我們知道痛苦存在,卻不知道這個痛苦。痛苦真實地存于我們內心,但我們未能以覺知的光照遇見它、辨認它。這是藏識的“習氣”。
無論痛苦什么時候到來,我們都不要逃離它,而是停下來,迎接它的來臨。我們通過觀照和正念,將能確認痛苦。
像佛陀一樣
佛陀是人類中被稱為“覺者”中最美麗的一個例子。覺者是指覺醒、具有正念的人類。
具備覺知的能力,成為正念的人,正是拯救人類于痛苦之中所需要的。
我們的覺知帶來焦慮與苦惱,但如果我們懂得運用覺知以及正念,就能夠明白自己身處的環境,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以期獲得轉化,帶來和平和幸福,擁有更好的未來。
禪坐并非僅僅是為了在未來獲得開悟。當我們坐下時,我們就獲得了與自己同在的機會。
端坐于坐墊之上,我們以全然活著的方式呼吸,全然安住當下,在此時此地。
享受靜坐、步行、刷牙的時間,當你清洗手上的肥皂時,還能有時間享受流動中的水的沖刷。
當進食的時候,我們應該讓悠閑、自在與幸福同在,不要容許自己在思緒與交談中迷失。我們應該安住在當下,深深地感受食物。
這樣進食,我們會感到快樂、自在,我們的內在會獲得平安。
像菩薩一樣充滿愛心
菩提心是覺悟的心,是初學者的心(初心)。是獲得解脫并立愿幫助眾生的菩薩心。有時我們稱之為愛心。
培養愛心,保存初心,滋養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修習。
只要初心還在你心中,只要它還有力量,你就不用擔心。即使在修習道上遭遇很多困難,你將能夠一一克服它們。
但當你感覺到在你之內的初心開始微弱,你要知道這是很大的危機,因為當你的菩提心、你的初心無力的時候,任何事情都會發生。所以,不要讓初心轉弱。
不斷滋養你的初心,在你的生命中堅持做一位菩薩,你將成為幸福的人,能夠為很多人帶來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