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主要由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200多封信集結成冊,也是8月份添香讀書群共同閱讀書目之一。后來才聽說,書信集最火的就是《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前者買了也僅僅拆了書封,翻看幾頁,后者如果不是共讀大概連傅雷先生都不甚了解,更不要談后來嘗試聽傅聰先生的鋼琴曲了。所以,不僅僅與人,與書遇見也是一種微妙的緣分。
通讀全書,對于傅雷先生的印象,作為學者的博學、作為父親的苛責、作為丈夫的些許大男子主義,以下分別來談談我的感想。
蕭邦的音的長短頓挫跟別的作家不同,那樣的特殊,就是波蘭人最愛說的那種蕭邦式的音的長短頓挫。一定要從心里流出來,不能有一點做作。過分了就變成李斯特,太沉著又變成勃拉姆斯,太溫柔又變成舒曼,太輕靈又變成德彪西。蕭邦是非常真情的,他的音樂最富于情感,卻又那樣的精妙;他是個真正的詩人。
家書中最喜歡看的就是傅雷和傅聰的這種藝術交流,高手對談的既視感,隔著文字就感覺到過癮。以前只是知道肖邦、莫扎特、貝多芬、巴赫是鋼琴家,具體彈奏的曲子也僅僅簡單的說出一二,至于表達的感情、演奏的技巧,一概不知。家書讀到一半左右,帶著好奇心,下載了傅聰彈奏的肖邦、莫扎特鋼琴曲,試聽一下,說不出來的感覺但隱約之間,心靈也隨著琴聲跌宕起伏。傅雷先生以家書的形式給我上了一節音樂啟蒙課。所知道的鋼琴家的名字又增添了幾個:李斯特、李赫特、德彪西、舒曼、勃拉姆斯……
不過在你的日常會話中,就得潤飾一下,選用比較多樣化的形容詞、名詞及句法,盡可能避免冗贅的別毫無變化的說“多妙”或“多了不起”,你大可選用“宏偉”“堂皇”“神奇”“神圣”“超凡”“至高”“高尚”“圣潔”“輝煌”“卓越”“燦爛”“精妙”“令人贊賞”“好”“佳”“美”等等字眼,使你的表達方式更多姿多彩,更能表現出感情、感覺、感受及思想的各種層次。
每次讀到這樣的段落的時候,我總是在感嘆這些字、詞語都見過,為什么我不會巧妙使用,關鍵是寫文章的時候壓根也想不起來。傅雷在信中和傅聰談到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到“青年們讀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詩,幾十首詞,讀此書也就無用。”暗自慶幸,還好沒用讀到《人間詞話》,又為肚子里僅留有幾首簡單的詩而感到慚愧,暗自思忖,買來幾本唐詩宋詞元曲背誦幾篇。傅雷、錢鐘書、楊絳……這個時期的知識分子,真的是博學多才,感覺各個方面都懂,到底讀了多少書呀。
大多數從事藝術的人,缺少真誠。因為不夠真誠,一切都在嘴里隨便說說,當做唬人的幌子,裝自己的門面,實際只是拾人牙慧,并非真有所感。所以他們對作家決不能深入體會,先是對自己就沒有深入分析過。
這段話形容當今的所謂藝術家也很是貼切。傅雷在家書中提到,真誠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做后盾的,要做藝術家要先做人。傅聰在后來的訪談節目中談到,父親提出的“先做人、再做藝術家、演奏家、鋼琴家”,對他影響頗深,而他一直也是這樣做的。
在教育過程中,我用了上一代的方法及很多其他的方法,犯了無數過錯,使我時常后悔莫及,幸而兩個孩子都及早脫離了家庭的規范與指導。
如果在沒有生孩子之前讀這本書,我一定是讀不下去的,反感那種事無巨細的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這樣的父母多了些理解但不認同。父母比孩子早幾十年來到這個世界上,肯定會多一些坎坷,多一些經驗,但不能作為一名過來者來剝奪孩子的成長。事實上,父母說了,孩子也未必會聽。也許好多父母都抱有傅雷先生這樣的態度“說不說在我,聽不聽由你”。
家書中隱約透露出,傅聰和他的父親的關系不是那么的好,或者說其中的一段時間。傅雷典型的中國大家長,生活嚴謹,印象比較深家書中有段提醒傅聰手應該放在哪個口袋里以顯得有修養。傅聰除了在藝術上與父親侃侃而談,其他的感覺也沒有多說什么,可能與收錄的信有關。后來傅雷又給傅聰的妻子彌拉寫信,告誡她多讀書,學會理財 ,學會照顧傅聰,最好可以兼職傅聰經紀人……哎呀,書香門第的兒媳婦好累 。
傅雷是由寡母帶大,童年的陰影與家庭的慘痛對他影響極大,已形成的性格再改太難。他一面后悔自責對傅聰的苛刻教育,一面還是如此,只不過后來借由家國民族的名義,又顯得真摯懇切。傅聰的母親寫信告誡傅聰,“爸爸常常抱恨自己把許多壞脾氣影響了你,所以我們要你及早注意,克制自己,把我們家上代悲劇的烙印從此結束,而這個結束就要從你開始,才能不再遺留到后代身上去”。不知道傅聰之子傅凌霄又是一個怎樣的童年。
我對你爸爸性情脾氣的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都是有原則的,因為我太了解他,他一貫的秉性乖戾,嫉惡如仇,是有根源的…………
我似乎看見了自己父母的影子,深受父親暴躁無常的恐懼,小時候便暗下決心,一定不能找脾氣暴躁之人為夫,所以對傅雷也減了一分好感。家書中得知,傅聰的母親聰穎、賢惠、溫順、知書達禮、理財有方、持家有道……名副其實的賢內助,可他們似乎少了一些愛情的影子,難道僅僅是少了如朱生豪、徐志摩、沈從文那樣的情書,無從解惑。突然想重讀一遍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對比一下他們夫婦之間的相處方式。
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么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對你和你媽媽做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旋不去,像噩夢一般。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傅雷這段對自己的評價算是中肯,其實如今這個社會這樣的男人也是比比皆是,只是學問相比傅雷先生那是差遠了,更不要提什么反思了。傅雷先生作為學者一定要打滿分的,可作為父親、丈夫又有一點那么的不盡如人意,可生活就是這樣,任何人都要有所成長與改變的。
好了,讀后感到此為止。我要把傅雷翻譯的巴爾扎克作品集,《世界美術名著二十講》列入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