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傅雷家書,看下來和我想象得沒什么差別,父慈子孝,有教育意義,確實是可以作為中小學生的必讀書單。雖然書中內容平平淡淡,不過有打動我的地方。
看了書中傅雷的第一封信,就是傅聰剛剛去留學的信,傅雷那幾天吃不下,睡不著,還總是流淚,每次想到自己在兒子童年時太過嚴厲就十分后悔。我沒有想到那個從傅聰小時候就向來嚴厲的父親,在信中有那樣敏感脆弱,低聲下氣的表現,曾經在《這一夜雍正奪嫡》里作者說道,康熙帝言辭切切,潸然淚下,對太子言聽計從,同意他的許多荒謬的要求,哪怕太子打大臣虧公款皇帝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希望他能有所長進,當時我真的是不大相信的,可是看了傅雷那一封又一封不厭其煩的家書,作為一個父親也有敏感,有疑心的一面,一方面擔心兒子嫌棄自己啰嗦,嫌棄自己想法落伍,另一方面卻又無法徹底放下心的囑咐,我想,可能慈愛的父親都是一樣的。
相比起來,我想起從小帶大我的爺爺。他身上有太多優點,比如做人做事的態度十分嚴謹,每次都把別人拜訪他以及送的禮物記錄下來,把每天的支出,每個月的收入都按類劃分記錄下來,如果不是他這樣認真仔細地操持,大小事務不會那么井井有條。很可惜我被他帶大的那么多年,也沒能學到他的幾分精髓。直到現在,已經去世將近五年的他,還總是出現在我的夢里。
在最近的一個夢里,他看著我感慨地說,你好像長高了很多。就像很遺憾,他不能在錯失的這幾年,看著我成長。而每次等到醒來,我只能悵然若失地意識到,爺爺早就走了。
長輩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們總會和他們訣別。看完書,我饒有興致地搜了一下傅聰的一生。
他真的成為一個很厲害很厲害的音樂家,讓我比較意想不到的是,他和彌拉在十幾年后離婚了,在信里雖然也暴露出傅聰和彌拉的一些小矛盾,但絕不會想到他們分道揚鑣。傅雷多次和傅聰分享自己的婚姻經歷,甚至在外孫出生時,也不忘囑咐,在剛孕育孩子時容易爭吵起來,一定要彼此忍讓。希望傅聰能和彌拉共度一生。在他死后傅聰前前后后結了三次婚,大概是他始料未及的。而反過來想,如果傅雷在世,大概也不會讓傅聰這樣任性的了。
在看到書中一半的時候,我強烈地有種"傅聰真的是個不孝子"的感覺,為什么傅聰永遠不能主動一點地寫信回家,為什么總是要父母三番四次,四次三番地強調,要求甚至是懇求,都不能做到按時給父母寫寫信,為什么永遠不能體諒一下自己的父母,傅雷要強,最艱難的時候靠傅聰才得到一些救濟的物資,他心里過意不去,即使安慰自己說,向自己親生兒子要點東西是無妨的,他仍然擺脫不了那種別扭的感覺,可不管怎樣,只要傅雷夫婦不說,傅聰就不問不關心。傅雷在身體狀況已經很差時,都堅持著給傅聰抄寫他喜愛的書籍給他寄過去,一寫就是幾萬字。而傅聰,等到結婚生子,事業有成,而父母尸骨早已腐化才回國。讀到這些地方的時候,內心仿佛有一股憤憤不平,仿佛我才是付出的那一方。
直到把整本書都讀完,我又忽然釋然了。很多事情在文字中是無法體現的,我又怎么知道,傅聰在國外經歷過多少辛酸,有多想念自己的祖國?我又怎么知道,傅聰在得知自己的父親母親憤然離世消息時會悲傷到什么程度?
畢竟我不是傅聰,他的一切,其實我并不了解。
看到傅聰終于成為一代赫赫有名的音樂家,好像傅雷夫婦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他們能看到兒子的成就,想必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