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說到,許多問題的發(fā)生都能從我們自身找到原因。因為我們應當看見問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我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事情本來不用那么糟糕,這些是屬于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
還有些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是殘酷的。現實是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現實是不好的事情已經發(fā)生,沒有辦法重新來過。我們再努力去改變,現實依然存在,這是現實性問題。但如果我們一味地去抱怨、推卸責任,而不是平和地應對,那么關系只會更糟糕,事情只會更難辦。
不愿面對現實、不愿認清自己的問題,不愿降低期待,便開始有了情緒,然后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心理暗示后自己都信了,根本看不見自己活在執(zhí)迷的世界里。
所以,無論是現實性問題還是創(chuàng)造性問題,一切都要從改變自己開始。我,是一切的根源。
成長后我有了一些改變。我時刻提醒著自己節(jié)制、尊重自己的內心后,生活變規(guī)律了,欲求也沒那么不切實際了;時刻在練習著察覺自己,不帶評判地去看問題,觀點開始松動,內心開始變得平和,更能應對沖擊了。
我學會了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懂得了閉上自己的嘴巴、包容別人的缺點,開啟了家庭良好的互動模式。我學會了篤定地看待孩子的問題,接納孩子的問題,認清問題背后的來源,平靜地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孩子也慢慢取得了進步。
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
成長過程中,我的情緒也時常出現著反復,內心也經常不夠平和。每次上了成長課程,不隔多久后便會有個念頭出現——我已經改變這么多了別人卻還是老樣子,覺得自己好像很吃虧,內心開始有情緒涌動。
一開始,我們進步沒有那么快。特別是在疲勞煩躁時容易失去察覺,掉入情緒當中。即使十件事情只有一件做得不夠好,別人馬上開始想,你都是裝的,你看看自己,還不是跟以前一樣。
并且當你越來越好,做得越來越多時,別人對你的要求可能也會越來越高。因為別人會覺得那是應該的,關系又開始不夠健康,自己又會容易進入受害者模式。
一出現情緒,你就會被打回原形。這時的心情,可能會讓你比以前更加難受。
那要怎么辦呢。。?
當然是原諒他們咯!
因為從小的經歷和創(chuàng)傷潛藏在我們的身體和潛意識當中,影響了我們一生而不自知。早在孩童時期,我們的行為模式就因為那些經歷和創(chuàng)傷而已基本確定,對某個事件、某個人的看法已經有固著的觀點,對所遇事情的態(tài)度、應對的方式,以及它們是如何讓事情進行演繹、復歸來再次觸碰到自己的傷口,并不會因為時間而有太大的改變。我們要靠自己去療愈影響我們一生的創(chuàng)傷。
以前自己作孽太深,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已經太固著,一時無法轉變;并且他們都是自己的親爸親媽親老公親老婆親孩子,我們的性格與他們互相影響著,他們的脾氣和以前的自己沒太大兩樣。所以我們只能馬上找回察覺,告訴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告訴自己這樣的陣痛是難免的,告訴自己突破了便是一片光明。
我們還要守住自己的界線,保持察覺和冷靜,不讓別人對我們要求過高、最后自己又進入受害者模式,也不讓他們再次失去信心,經過幾次拉扯找到那個合理界線的平衡點。別忘了也要告訴自己,改變不是一下子的,給自己點時間去慢慢地改變。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努力改變自己的同時也要照顧自己的感受,滋養(yǎng)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改變。
自己內心的不穩(wěn)定,還有外界因素的影響,在剛開始改變時會比較困難。我們需要不斷地找出自身的問題,修行自己,渡過改變自己的困難時期。
在察覺&看見執(zhí)念一文提到,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和察覺,我們要去靜心,觀照自己的念流,讓念頭自然地流動。保持一份清醒在,那么善惡會自己分辨出來,不去用我們的頭腦來分辨。
我們遇到不隨順的事情,反求諸己、克己復禮,每每糾結一次對錯善惡,最后自己弄明白,內在的力量就增長一分。慢慢去活,最后活到內心沒什么矛盾沒什么糾結,眼前一切事物都很隨順。
生命當自強不息,止于至善。與君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