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兩個質量還不錯卻沒有交集的群突然在討論同一個主題:換行業。換行業可不是換工作那樣簡單,嚇得我立馬爬樓。
看完信息后,發現想著換行的人,大體可以分為這樣四種。沒有做出成績但并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在自己行業干得不錯但不太滿意;在某些行業如事業單位或體制內很閑卻沒錢;在某些行業能賺點錢卻沒什么時間。
不少人提到的另一點是,在他們身邊,有著一些朋友跟他們起點相當,但在另一個行業,過著開掛式的人生。基于這點,四種想換行的人,其實本質原因都一樣:自己在目前行業內的境遇比較糟,又將另一些行業看的十分好,于是想通過換行來解決問題。卻不曾想過,盲目跳槽,要比裸辭還要可怕。
02
微信群內那么多人同時在聊的一個問題,一定每時每刻都發生在我們身邊。很不巧,我也躺槍了。畢業三年的我,雖然行動上從未換行過,但思想上卻曾實踐過不止一次。
我的工作是國際貿易,15年下半年時,我將一家初創公司做的步入正軌,自己的收入也超過了大部分同齡人。但由于與老板許多觀念的格格不入,以及不少朋友都說貿易躺著掙錢的時代已經過了,再想上升只有創業。而當時我不少朋友都在做互聯網,并且拿到投資的也有一些,于是我也想著去換行。
我先后約見了互聯網行業里的產品經理,運營經理,準合伙人與創始人,告訴他們自己想去互聯網的想法。卻得到了他們清一色的回復:我要是在貿易行業能做得跟你一樣,我肯定不來互聯網。你想學習互聯網思維和玩法我們可以教你,你卻沒必要來這行。你只看見我們在吹噓創業、融資、上市等,卻不知道我們整天都在擔心公司明天就倒閉。
都是關系很好的朋友,于是我信他們是出自真心的建議。如今接近兩年過去了,看著一些朋友在極受大眾青睞的領域掙扎,看著自己身邊的機會越來越多,我沒有后悔自己當初沒有換行這個決定。
03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沒有標準答案。僅根據自己的故事,提以下幾點,關于換行前不得不深思的問題與做的準備。
1)是你的行業不行,還是你自己不行?
360行,行行出狀元。行業還存在,那必有其存在的道理。而事實是,在任何行業,只要能做的足夠好,很多機會便會主動找上門來。與其說行業不行,倒不如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建議:找公司的TOP 1或同行的TOP 10做對比,既然瞧不起,那就先做到再說。
2)你是否放大了自身行業的缺點,卻又放大了其他行業的優點?
這世上,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有一種工作叫別人家的工作。行業也是一座圍城,整天面對自己的工作時,自然看得多了問題也就暴露了。而其他行業披著神秘的面紗,再被加以裝飾,就很容易讓人產生誤判。
建議:當局者迷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跳出來看問題。找至少三個以上自己想去的行業的朋友,與他們做深入交流。
3)在目前這個行業有所不滿的地方,是不是一定要靠換行才能解決?不滿意的點,有沒有可能變成自己的優勢?
有的人在國企,很閑,卻沒什么錢;有的人覺得行業閉塞,需要學新思維。但如今的時代,可以利用的資源實在是太多了。身邊就有不少朋友在國企,卻利用大把的業余時間實現了副業收入超過主業。行業閉塞的,學習了新思維和玩法也許會倍受重用。
建議:許多事物都是雙刃劍,學會利用就好。抓住自己所處環境的特有優勢,戴著枷鎖還能跳舞的人生將會十分精彩。
4)那個你想去的行業,你去為什么就能行?是你可以去,還是你適合去?
不少想換行的人,與我自己想去互聯網時一樣,覺得這行業別人能做,自己也可以。一件事可以做,與該不該做,永遠是兩碼事。你英語不錯,是可以去做翻譯;唱歌不錯,是可以去做歌手;文筆不錯,是可以去做作家。但是,但是,但是你又憑什么在那行可以脫穎而出?
建議:利用Simon Sinek的Why-how-what的黃金圈法則,先想明白一件事為什么要去做,再想想如何去做,最后才是做什么。強烈推薦Simon Sinek的Ted演講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5)換工作窮三個月,換行窮一年。你有足夠的存款支撐到在新行業取得成就嗎?
職場新人的辭職和換行可能比較隨意,三天面試一周內到崗。但隨著職場經歷的豐富,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與行業,會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我當時能想著去互聯網,是因為在貿易的積累早已解決了自己換行的后顧之憂。
建議:存款不足就想著換行,跟裸辭一樣,在老司機眼里都是很傻的行為,成年人不打沒有準備的仗。先積累到足夠的資本,再談其他。
END
立明,92年的金牛,只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這身邊的世界。如果覺得內容有價值,歡迎關注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