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理
這兩年經常看到和聽到類似這樣一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出自韓寒《后會無期》電影海報的標語)。許多人用這句話來自嘲,時常還帶著一副歷盡滄桑、看破紅塵的樣子。
放眼生活,似乎的確是這樣。只要受過點教育,隨便哪個人都能給你講出一大堆正確的道理,仿佛人人都看得很透徹,都應該事業成功、生活幸福才對,可現實卻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好像懂不懂得道理最終差別都不大,覺得幸福的人沒有幾個。為什么會這樣?道理真的沒用嗎?我覺得并不是因為道理沒用,而是因為:許多人“懂得”很多道理,但就是不按照道理去做。
聽到一個道理,有的人相信了,就照著去做了、實踐了,自然會有所收獲;有的人聽過了就算了,并沒有真的往心里去,更不會因此改變自己的行為,生活自然也就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大多數人通常只是按照自己的過往經驗、習慣和喜好行動,而不按照學到的道理行動。他們只是聽聽或者看看而已,他們以為知道就行了,他們滿足于把道理掛在嘴上,發表些高論和感慨。實際上呢?不按照道理行動,不踐行,屁用都沒有。
二、心理
為什么覺得有道理卻不踐行?我認為主要因為以下三種心理:
1、惰性心理:很多道理知易行難,難在人有惰性,難于堅持。比如“堅持學習和積累就能不斷進步直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道理很簡單,人人都能明白,一萬小時理論也是膾炙人口,但真能長期堅持的人屈指可數。別說終身學習了,許多人離開學校以后就再也沒有拿起過書本(非虛構類的知識性書籍),雖然知道學習對自己有利,奈何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啊。那么如何才能堅持踐行呢?訣竅是想辦法給這件事賦予重大意義以及找到樂趣,讓自己產生內在驅動力,感覺不做不行,乃至于根本停不下來,就對了。
2、畏難心理:有時候我們是因為覺得某件事自己很難做到而主動放棄了。比如大部分人都知道寫作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在工作生活中也很需要它,但大部分人都逃避寫作,因為覺得寫作很難。盡管不斷有寫作高手告訴我們說,寫作并不難,寫好的最大訣竅就是多寫,可是大部分人可能聽過甚至認同這個道理,但就是邁不出第一步,反而麻醉自己說:“我沒有寫作的天賦,還是算了吧。”然而真相是:不是因為某件事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才讓這件事變得很難。一旦你開始做了,你會發現,其實事情沒你想象得那么難。
3、僥幸心理:常人都有僥幸心理,往往覺得危險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由于自己從沒有經歷過類似危險的經驗,就下意識地認為危險與自己無關。這種根據“過去沒事”來推斷“將來也沒事”的迷之自信相當普遍,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人看別人存在僥幸心理都能批判得頭頭是道,輪到自己就“不會有事的”。
我所在的單位每年都會組織一次消防安全知識培訓,教授一些消防、火災逃生方面的常識,內容大同小異。我發現,盡管每次講課都很生動,大家也基本上都聽得很用心,好像學到了很多知識,但是當培訓結束后,自愿購買消防產品的人卻很少,大約不到10%,平時將防火理念貫徹到生活中的人也很少(比如人走電拔),而且當次年再上課的時候,很多人還是會在同樣的問題上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常常會感嘆日本人的危機意識強,從小就注重防災、逃生教育。可是真的來教育我們如何逃生的時候,大多數人卻仍然習慣性地應付了事,聽課仿佛是完成任務一般,聽完了也就過去了,然后一切照舊。究其根本,還是僥幸心理作祟。因為心懷僥幸,所以就不重視,就會選擇性地無視危險的存在,盲目自信地生活。一旦災難真的降臨,自己要知識沒知識,要工具沒工具,此時再后悔沒有“防范于未然”(又是一個聽到耳朵生繭的簡單道理),已經太晚。
三、真理
其實世界上大部分的道理都樸實無華,甚至是老生常談,普通人都知道。但真正能堅持用道理和理性來指導自己行動的僅僅是少數人,大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跟著感覺走罷了,他們其實是被自己大腦的直覺和慣性給奴役了。
我們要想過好一生,必須發揮理性的力量,既要善于學習,又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知”而能“行”,方為“真知”;“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所以,請不要再說“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樣的話了,那不是道理沒用,而是你僅僅只是“聽過”而已。
若有所悟
聽過道理不踐行,就像買了東西不用,跟沒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