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群人
有著充足的時間
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有著極大的破壞力
他們的無厘頭常常弄得你抓狂,你卻不能怎么樣
他們就是熊孩子!
他們的特點是生命不息,鬧騰不止!
關于“熊孩子”的話題和新聞絕不會少,知乎上就一個話題“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已有10447個回答,幾乎每個回答都描述了至少一個熊孩子的熊行為。隨著時間的增長,這個群體不斷壯大,熊孩子的熊行為也越來越大膽,有的達到出動警力的地步,有的甚至達到傷人的地步。舉幾個例子。
有坑自己親媽的
有坑自己的
有損人不利己的
為什么有熊孩子?
近期,“熊孩子”已然成為一個不好的代名詞,大人唯恐避之不及,一句話概括,同一個世界同一種乖法,不同的熊孩子有不同的熊法,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出的。孩子調皮是天性,但凡事都有一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就不是正常情況了,導致這些熊行為的原因是什么?
從孩子自身層面分析,瑞士兒童心理學讓·皮亞杰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三山實驗”: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后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后、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
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無一例外地認為別人在另一個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樣的!這個實驗證明了前運算思維缺乏邏輯性的表現之一是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的能力。
簡單來說,這一時期的孩子大部分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事情,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公共場合吵吵鬧鬧,做出一些行為擾到其他人,自己卻毫不知情。原因是他們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放在了第一位。
從父母層面分析,就是教育的缺失。或是少于對孩子的關愛,或是過于在意孩子的想法。孩子缺乏關愛,總會想做出一些舉動引起父母的關注,最簡單易行的就是放大劣性,多些調皮,行為舉止更夸張。有的呢,又太在乎孩子的意見,孩子跌倒了,怪地不好走。做錯事了,常把“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掛在嘴邊。
熊孩子怎么治
熊孩子不能被打罵,打人不過是大人宣泄憤怒罷了,問題哪是一巴掌這么簡單就解決的。越打孩子越不聽話,孩子越不聽話大人越焦慮,這不過是個惡性循環罷了。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通過語言描述他現在的心里狀態,例如“什么事情讓你感覺這么開心?”“你的語氣很低落,有什么難過的事嗎?”“開心”、“難過”這些就是感受,只有教會他先認識自己的感受,他才有可能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2.引導孩子關心幫助他人。懂得關心幫助他人的,懂得照顧他人感受的,一定是個慷慨的孩子。身為家長,都希望積極主動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但是孩子能不能懂,能不能接受呢?父母一味地說,你要關心他人,幫助弱小,那這些“關心”、“幫助”的定義是什么呢?說得多不如做得多,父母可以以身作則,起示范帶頭的作用。比如,公交車上讓座,自己先把座位讓出來,孩子會好奇,為什么要讓座呢?父母再做解釋并引導,孩子既知道了原因又知道了遇到這類事情該怎么做。除了自我示范,父母也可以就一些現象詢問孩子愿不愿意幫助他人,幫助他分析利弊,孩子自己做判斷。
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平時,父母可以通過“如果……你感覺怎樣?”這樣的句式,來引導孩子思考。“如果有人推了你卻不說對不起,你感覺怎樣?”“如果有人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你感覺怎樣?”孩子會在一次次的語言引導下,學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換位思考這項軟技能,在孩子將來的工作、家庭、交友各方面,都會使他受益無窮。
結語
1. 熊孩子多數是前運算階段的兒童,這一時期缺乏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的能力。
2. 父母要教會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表現在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引導孩子關心幫助他人、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思考
1. 您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熊孩子的熊行為?
推薦閱讀
歡迎你把你的收獲、思考,或是對 「知識磚」的鼓勵和建議,在留言區里和我們分享。
如果此篇推送對您有幫助,請轉發給更多朋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