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有一句話: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成長過程中,你是否曾因這些事而感到焦慮?
想變好卻總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陷入低效;想努力,卻總是比拼毅力、苦苦支撐;想精進卻總是彎路不斷、迷茫無助......
你禁不住發出感嘆:自我改變為什么這么難?難道我就只能接受平庸人生嗎?
其實,這一切都源于我們對自身和外在規律缺乏認知。
我們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行動就沒有方向;我們不懂科學成長的方法,就容易走上彎路、失去耐心;我們不了解提升行動力的技巧,就必然會被天性困擾。
那么,到底什么是正確的目標、科學的成長方法,如何才能提升行動力呢?《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答案。
這本書在豆瓣評分8.4分,它的作者周嶺是心智探索者和成長咨詢師。曾經,他也深陷成長的困境之中,是認知覺醒讓他成功上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也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主張,對命運沒選擇。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幾乎什么都不會!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油然而生。
于是,他發誓要改變自己。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學科中,明白了成長的秘密,徹底擺脫了焦慮。為了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他把自己的思考和方法論寫成了這本書。旨在幫助我們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明確行動目標,找到行動方法和提升行動力的技巧,從而消除焦慮、實現人生夢想。
消除焦慮、實現夢想的方法分為三步:確立行動目標、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提升行動力。
01 確立行動目標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過這樣一句話:
“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就會喪失自己。”
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如果沒有目標,行動就沒有方向。這樣就必然會進入低效狀態。那么,如何確立正確的行動目標呢?書中提供了兩個步驟:
? 確定人生目標
我們每個人心中早就埋下了人生目標的種子,只是成年后被生活壓力所迫,不愿承認或刻意忽略自己原有的夢想。而感性力量卻始終在幫助我們守護和珍藏那些理想。所以,真正的覺醒者,往往會用感知力來代替思考。具體為回答以下5個問題:
1 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幫助哪些人?
2 什么事讓你廢寢忘食?
3 你最讓人感動的時刻是什么?
4 如果沒有任何經濟壓力,你會如何度過余生?
5 閑暇的時候,你關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通過用感性的覺知和洞察回答上述問題,你就能找到自己做事的內在動力來源,進而找到人生目標。而且,正確的答案往往都是利他的,因為真正長久的人生意義和幸福,只能從他人的反饋中獲得。
比如,成甲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中說道,自己做事的動力來源是喜歡激勵和幫助別人帶來的成就感,所以,他的人生目標就是激勵和幫助別人。
? 確定行動目標
為了實現人生目標,你就要做好一件事情,而且,這件事情最好是你擅長的。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更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產出更多的成果。那么,做好這件事情,就是你的行動目標。
比如,成甲的人生目標是激勵和幫助別人。為了做到這一點,他決定做好自己擅長的《成甲說書》節目 ,于是,他把行動目標定為將《成甲說書》做成細分領域的知名品牌。
我們確立了行動目標之后,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呢?
02 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
有了行動目標,但如果學習方法不對,我們依然無法實現夢想。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呢?書中提供了3點:?保持在舒適區邊緣學習、深度學習、持續學習。
① 保持在舒適區邊緣學習
《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有一句話:
不要重復練習已經會的,要不斷尋找那些少有難度的部分。
這句話,就是在舒適區邊緣學習的本質。
很多人學習不知道從何做起,他們要么學得太難,讓大腦因畏懼而逃避;要么學得太易,使我們因無聊而走神,這兩種情況都是低效學習。真正的高效學習,是保持在舒適區邊緣學習。
所謂舒適區,是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會感到舒適。在學習方面,舒適區特指已經學會的知識。
能力圈法則是一個重要的規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
對一個個體或群體而言,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于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進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不前。
在舒適區邊緣學習,可以使自己處在最佳承受范圍,又保留了學習的成就感。那么,如何才能通過在舒適區邊緣學習,提升我們的能力呢?書中提供了兩個步驟:
? 拆解目標
我們每次行動時都會一籌莫展,但只要細想就能發現,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問題,其根源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這個問題太大、太模糊。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大目標拆解為小目標,把任務從困難區轉移到拉伸區,也就是不是太容易的簡單重復,但努力一把就能夠做到的程度。
比如學英語,目標是每天學習1個小時,然而,孩子不適應,無法堅持。于是,你就可以先改為每天30分鐘,讓孩子能有所適應。隨著適應力增強,以后再慢慢延長到1小時。
? 在拉伸區練習
舒適區以內的事情,是早已熟悉的事情,所以,在舒適區內行動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動腦筋地重復。這種狀態下,人們憑習慣和感覺做事,沒有需要關注的東西,因此,學習時會分心走神,這樣做事就很難提升效率。
而在拉伸區練習的最大特點,就是有關注點,這個關注點就是每次行動的小目標。面對明確又難度適宜的小目標,我們就很容易進入專注狀態,從而很快完成小目標。如此不斷練習,一點一點往外走,就會慢慢接近我們的行動目標。
比如,背單詞的時候不是一遍一遍的重復,而是看完之后合上書進行自我測試,把出錯的單詞找出來,然后不停的重復記這些出錯的單詞,直到全部掌握。
② 深度學習
我們經常很忙碌,每天打卡、聽講、讀書、作筆記,然而,很長時間過去,卻不見成效。原來,這些只不過是低效的被動淺層學習。真正高效的學習方式是主動深度學習。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之后,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也通過實驗發布了“學習金字塔”報告,報告稱: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
被動學習:如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這些活動對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為5%、10%、20%和30%。
主動學習:如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將被動學習的內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由此可見,那些被動學習者不管多么努力,都不過是低水平勤奮罷了。想高效學習,就要針對所學內容主動多討論、多實踐,并且教授給他人。
比如,如果你想通過讀書提升能力,那就不要僅停留在聽書、讀書、做筆記的層面上,而應進一步理解繪制出思維導圖,親自踐行,并把所掌握的內容寫出來或講出來,這樣才能真正將知識內化為認知,從而提升能力(見下圖)。
③ 持續努力
通常,當努力一段時間看不到效果,我們就會失去耐心,其實,從下面兩個規律可知,這樣必然導致前功盡棄,而正確的行動方法,是持續努力。
? 復利曲線
下面這個是復利曲線圖。它顯示了價值積累的普遍規律:
前期增長非常緩慢,但到達一個拐點后會飛速增長。
從這個曲線可以看出,只有我們保持耐心,持續努力積累到拐點,才有可能迎來后期的快速成長。
行動量需要突破閥值
這個世界還有一個規律,那就是閥值效應。閥值效應,是指付出的努力必須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影響一個體系,而努力程度低于這個閥值時,行動就會收效甚微。
比如廣告行業就存在閥值效應,廣告投放量不足時不會產生多少效果,要讓受眾對廣告做出回應,就必須讓廣告投放量超過閥值。
我們的行動也是如此,只有當我們持續行動,直到突破閥值,才能看到更高層次的風景。
比如作者想養成一個習慣,通常不以21天為標準,而是要求自己至少做半年。他相信一件事情,要是能持續做180天就會成為習慣。用這樣的方法,他不僅養成了每天早起、跑步的習慣,還養成了閱讀、寫作以及每日反思的習慣,這就是突破閥值的力量。
03 提升行動力
行動力是實現夢想的唯一途徑,沒有行動,世界就永遠只是個概念。那么,如何提升我們的行動力呢?書中提供了4個技巧:
① 要事第一
行動力最怕模糊,如果頭腦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選項存在,我們就需要花心力去選擇,于是我們的大腦就可能不自覺地選擇那個最熟悉、最確定的選項,做那些輕松愉快但不重要的事情。所以,你要每天拿出一點時間,制定好日程規劃并執行。具體可分為三步:
? 提前制訂日程規劃
制訂日程規劃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下來。首先在本子上寫下所有要做的事,然后按重要性標上序號,最后再寫上某一時段做什么,計劃使用多長時間。一天過后,再對學習的時間和成果進行統計,使效率便一目了然。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但效果非凡。
比如,作者從2017年2月開始使用日程規劃,他每天晚上睡前留出10分鐘來寫第二天的規劃,早上起來回顧一下,工作過程中再隨時看一看,以確保正確的行動方向。至今他已經用用了9個本子,通過持續的規劃和記錄,對時間的掌控力變得越來越強。
? 在選擇時審視自己
為什么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讓人看得根本停不下來?因為一個視頻結束后,系統會立即自動跳到下一個。在整個過程中,大腦都被感性思維劫持著,理智思維根本沒有主動啟動的機會。所以,如果想從娛樂等偏離目標的行為中抽身,我們就要在選擇時先停留幾秒,審視一下自己的第一反應是否正確,這樣,就有可能激活大腦的理性思維,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 執行正確的選擇
在選擇時停留后,就要按照日程計劃及時給出正確的主張并開始行動。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正向增強回路,從而讓整天保持有效的行動。
“增強回路”,是一個底層的系統規律。它是指最初的選擇,會影響行為自動增強的方向。負向增強回路就是指,一開始做了負面的選擇,那么,我們的注意力就會一路被負面的東西吸引,并且越來越強烈;正向增強回路就是指,如果最初做了正確的選擇,那么我們就能先去做那些重要的工作,然后,狀態就會越來越好,回路逐漸增強。所以,在初始階段強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進入正向的增強回路,便能擁有強大的行動力。
② 主動休息
我們經常認為只要持續努力,用意志力讓自己堅持下去,不浪費一點時間,就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然而,如果你了解了精力變化的規律,也就不會再這樣拚毅力。
下圖是持續學習者的精力變化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他們最初效率也很高,但是精力一旦消耗到一定程度,比如70%以下的水平時,注意力就開始不自覺的渙散,思維速度放緩,如果精力繼續消耗,學習效率就會進一步降低,很容易出現分心走神的情況。
下圖是主動休息者的精力變化曲線,他們學習時從不過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主動停下來休息,這反而使他們的精力水平得到迅速回升。這種循環能使學習者的精力水平一直保持在高位。
如果我們把精力水平高于70%的區域視為高效學習區,那么對比二者不難發現,主動休息者比持續學習者的高效學習區要大得多。所以,每學習一段時間,我們就要停下來主動休息,讓精力得以恢復,從而擁有高效行動力。
比如,番茄鐘時間管理法就不錯,每工作25分鐘,主動休息5分鐘,讓學習?始終保持在高效狀態。?
③ 動機轉移
人是自我解釋的動物,當要做的事情重復,枯燥無味時,我們本能就會產生對抗的情緒。這時,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給自己一個好玩的解釋,讓大腦對所做的事情保持興致。
比如,作者從不把閱讀當成閱讀,而是設想成自己在跟智者聊天。每本書在他眼里都是一個人,而他的書架就是智者朋友圈。每隔幾天他就會在那里站一會兒,琢磨一下要跟誰聊天,這種感覺實在是棒極了。
④持續正向反饋
自從有了文明和理性,人類的學習就逐漸轉向了以原理、基礎為導向的系統學習,這種方式看似高效,但往往過于注重輸入和練習,而忽視了輸出和反饋,使學習過程變得痛苦、無趣。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想辦法讓大腦主動沉迷學習。
腦科學家認為,持續的正向反饋,能真正激發感性腦的強大行動力。
我們的感性腦傾向于即時滿足,但是它們有著極強的行動力。所以,如果能想辦法讓它們感受到樂趣,他們同樣會展現出強大的行動力,讓自己沉迷。因此,科學的學習策略是想辦法獲取反饋,驅動感性腦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堅持,理性地苦學。
那么,如何獲取反饋呢?那就是要有作品意識。
你可以么幫自己或他人解決了一個問題,或者產出了一個有價值的作品,這些反饋帶給自己的,必然是強烈的成就感和繼續行動的欲望。
04 寫在最后
書的最后,作者再次呼吁:
讓本書照亮你的心智世界,成為你前行路上的燈塔,也愿更多的人能發現本書,共同覺醒,一起前行。
只有認知覺醒,才能消除焦慮、實現人生夢想。找到行動目標,我們就能堅定前行;使用正確的行動方法,我們就可以容不迫,高效行動;有了提升行動力的技巧,我們就能保持長久的行動力。這三點,是通往人生目標的必經之路。
書中的亮點還有很多,比如:內觀自己,認識大腦、潛意識和元認知;有效關聯新知識的三個方法;建立個人認知體系的方法;拓展心智帶寬的方法;人生成長五件套,等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相信你讀完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收獲。
居里夫人說,人生中無可懼怕,只需去了解。愿我們都能通過本書,獲得清晰的認知,徹底消除焦慮,實現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