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妍
這兩天在樊登讀書會聽了一本書《父母的語言》,頗有感慨。
聽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語言起著多么大的作用。父母說出的話究竟是滋養孩子健康成長的和風雨露還是阻礙孩子發展的絆腳石,全在于父母如何說話。
聽完全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下面三點:
1.女孩真的數學不好么?
“大部分女孩數學都不行”這話我自己上初中就聽身邊大人說過,到了高中文科班女生最頭疼的科目就是數學。
在數學學習方面,女生真的不如男生么?其實并不是。
書中有個實驗專門對大約44名14~30個月大的幼兒及他們的家庭進行了追蹤研究。最后發現,在同樣的時間段內,有的孩子只聽到了4個有關數學的詞匯,而有些則聽到了超過250個與數學相關的詞匯。一年累計下來,這些孩子聽到數學詞匯量的差距多達10萬左右。而在隨后的數學能力測試中,聽到更多數學詞匯的孩子表現得更加出色。
在女孩生命的第一階段,父母和社會對女孩數學能力的偏見,就會阻礙女孩數學潛力的發展。當我們通過語言讓女孩模糊地感覺到:“數學不是我擅長的。”孩子慢慢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數學成績不好的人”時,未來她就會面臨著學習數學的困難。
其實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在思維方面沒有任何差別,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和女兒溝通時多用有關數學的詞匯,游戲時玩一些數學游戲,千萬不要說“女生本來數學就學不好”這樣的話。
2.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還是固定性思維太重要了,成長型思維能幫助孩子在面對社會中的不良定性或偏見時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但是,我們從沒有意識到這兩種思維模式在孩子幼年期就開始形成。孩子長大是擁有成長型思維還是固定型思維其實就藏在父母的語言里。
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經常夸獎孩子“聰明”?當我們經常夸孩子聰明,孩子會慢慢有“自己很聰明”的自我意識,而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在面對他們無法完成的事情時,更容易放棄,因為“聰明”這件事無法改變。這是基于“結果”的夸獎。
如果我們夸獎孩子過程中的付出、毅力、專注等,即基于過程的夸獎,那么孩子就更容易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 具備這種思維模式,有助于孩子對抗自我定型這一嚴重影響學習成績的風險,讓他們勇于自我挑戰從而獲得更大進步。
3.孩子的自控力
很多家長總是抱怨孩子沒有自控力,但我們卻沒有深入思考孩子為什么沒有自控力。
現在想一想,我們對孩子說的語言里“命令式”語言多么?比如訓斥、要求等,如果總是用命令式語言和孩子說話,那未來孩子很有可能自控力很差。為什么?當你總是命令孩子,孩子就會覺得這件事是大人的責任,我只是被迫才去做。
如果想讓孩子有自控力,我們就應該用“建議提示型”語言教養孩子,引導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做出選擇,而非“命令式”語言。
當父母用“建議”“提示”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解釋規則、教育孩子不要感情用事時,孩子的自我調控能力就會得到提升,自控力才會由內而外生發出來。
看吧,父母的語言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一直起著慢慢滋養的作用,它不僅能帶來積極的正面培養,還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雖然不同語言的教養效果不能當即表現出來,但是孩子長大后,是獨立勇敢、堅強自信,還是缺乏自控力,遇到困難就逃避,和監護人的語言息息相關。
如果父母可以通過學習改善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用正確的語言教養孩子,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其實擁有著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寶藏。所以,請善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