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啊,太過執著,累人累己,不舍放棄,身心俱疲。
九年義務教育開始,我們就被教導著做事要堅持到底,好像放棄就是失敗,就是半途而廢。
但實際上,放棄并不等同于失敗。
當你發現自己的目標有偏差時,重新進行審視和修正,是不是會更好?
很多司機都知道,最受歡迎的導航系統,是無論你是否走錯了路,它都不會罷工或者裝死,而是為你重新規劃路線,及時修正,哪怕會繞一點彎路,還是會讓你到達目的地。
連機器都知道及時修正,為什么我們很多時候明知道走錯了,還是不能下定決心放棄?
想說放手不容易,有以下幾個原因:
001.評估偏差。
看到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人在鏡子里面看到的自己,要比自己本身漂亮30%。人們會自發的高估自己,這種心理,在對自己目標的評估上也是存在的。
參加抽獎時,總覺得自己會中獎,而忽略了中獎率極低的事實。
002.承諾升級。
這一點我非常有感觸。有了兩個孩子之后,我的時間非常分散而緊迫,睡眠也十分缺失,午覺時間幸運的話,兩個寶貝都睡著了,我終于能夠有自己的時間,本來告訴自己,看半個小時的書,或者看一集美劇,結果總是不自覺地一直看到寶寶都睡醒,自己還是沒得到休息。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睡覺前說,我就看五分鐘手機,等你反應過來,兩小時沒了。
003.可得性啟發。
這一點和正面管教的理念挺像的,當你強化一個動作時,你會更加傾向于重復這個動作,不論這個動作是好是壞。比如說孩子在乖巧的時候,家人都自己做自己的事,沒有人關注他,而當他鬧的時候,你怒吼,你教訓他,這會讓他的記憶得到強化,他會認為,原來我胡鬧的時候,可以得到家人的關注,即使他知道你是在批評他。
我們很多決策和習慣都是無意識的,所以需要加強自己理性腦的運轉,糾正你的思維方式。
正確的放棄,不是逃避,而是追求全新的方向,適合你的方向,就是正確的方向和目標。
如何能夠開辟新道路呢?我們有“目標脫離三部曲”:
001.釋放情感。
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心中住進一個太陽,你就可以度過陰霾的日子。
如果你是全職媽媽,不要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而要想想,多少媽媽希望能夠全職照顧孩子,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上班,而你可以在家里陪伴孩子最重要的前三年,甚至前六年,多少人求之不得,比如我。
如果你是職場媽媽,不要內疚于不能全心全意陪伴媽媽,既然不能選擇當全職媽媽,那就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一個不斷成長上進的媽媽,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會更加生動有力。
釋放自身感受,寫出來,或者說出來,正視它,接受它,它就沒辦法再困擾你了。
002.識別動機。
做事的動機分兩種:接近型,回避型。
拿參加一場比賽來說。
接近型是指,如果我參加了,也許能夠得到證書呢,對我的職稱晉升會有好處。
回避型是,如果我不參加,那我就拿不到證書了,職稱晉升就更遙遙無期了。
很明顯,接近型動機能夠促進個人成長,不膽怯不逃避,不給自己設限。而回避型動機側重于給自己尋找安全感,把自己包裹起來,自我封閉。
所以,在放棄一件事情或一個目標之前,問問自己當初做這件事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是出于哪種動機?只要你想明白了,就能更加專心的集中注意力在你真正渴望的事情上。
003.以新代舊。
就如忘掉一段感情的最好方法,就是開始另一段感情。當你想擺脫一個想法的時候,讓自己去想出另一個想法。
假若你想開始鍛煉,不要告訴自己“我今天要跑5km,要做100個深蹲,半小時瑜伽”,這樣你會把自己嚇到,還沒開始就有了壓力和緊迫感。如果你想著“我中午有一個小時,晚上有兩個小時,怎么安排運動項目能夠讓我今天的鍛煉達標呢?”這樣,你有了自主權,自然會輕松很多。
我一直推崇把紙和筆帶在身邊,不論你有消極情緒,還是有新點子,你都可以馬上寫出來,該留留,該扔扔,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
別強行給自己灌雞湯,“我一定行!”“我肯定能做到”,這樣的暗示,真的會讓你消除緊張嗎?不會。讓自己靜下來思考:我能行嗎?能做到嗎?在一番思考之后,如果能夠給自己明確的答案,你將更加明確的去追求目標。
正確的放棄,勝過錯誤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