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你要是一個好人,那顆星就是亮的;你要是個壞人,那顆星就是暗的。
這是焦裕祿在和自己母親10多年未見,在炕頭上的對白,讓人感動肺腑。
這句話,貫穿始終,母親教焦裕祿要做一個好人,他沒有令母親失望,短暫的生命余熱中,貢獻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而在這種“焦裕祿式”的精神,不僅僅是影響了自己的妻兒,還有作為人民好公仆的完美展現。
焦裕祿這三個字從小學的時候開始就刻在了我們的心中,但是具體事跡卻沒有多讓我印象深刻。
而通過這次的觀影,也就是通過焦裕祿女兒焦守云口述回憶而改編,更讓我了解到了一個更加有血有肉的偉大的人物。
原來他不僅僅只是我心目中的偉人,他也是一位兒子,一位丈夫,還是一個父親。
他曾經是哈大的高材生,曾任洛陽礦山機械廠的車間主任,為了研發2.5米提升機提升采礦效率,為加快了國家機械化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后面他調職到最為貧困的蘭考縣,面對極為貧困的區縣,而在這里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風沙,內澇,鹽堿,俗稱“三害”害慘了一直生活在這里的勞苦大眾。
環境惡劣,民眾水深火熱,為了改變這種嚴酷的自然災害,他去走訪,沒日夜的想辦法,想改變現狀,雖然那個時候的他受肝癌的折磨,但是他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
終于在最后想到了解決辦法,在這一片貧瘠的土地上種上泡桐,那紫色的花更是開遍了蘭考。
而在他不斷做出貢獻的同時他的病情也急劇惡化,在疼得不得了的時候,還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最終享年42歲。
感動了所有人,雖然未曾體會過當時惡劣的場景,但是卻讓我感同身受。
而我覺得在這部影片中最為感動的幾個點,真是戳中了我的內心,很好哭,感人又
1、和自己的母親的“訣別”。
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所以借了路費回山東老家,難以想象一個干部,竟然連回家的路費都湊不齊。他只為了看望一眼自己白發半鬢的老娘。
這一次見面,竟已過了十多年,那種近鄉情更怯,擁抱自己老娘的場景,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內心。
而后,雪地不舍跪拜,他可能自己也知道這一次就是訣別,但是他不得不走,因為前方有他不得不奔向的地方。
2、和徐俊雅“平凡”的愛情。
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句話放在他的妻子身上一點都不維和。
剛開始他的妻子自然也是不了解的,放棄了那么優渥的條件,而跑到一個“沒有前途”的地方。
他妻子雖說有埋怨,但是一直卻在他的身后支持著他。
看似很平凡,但是卻也不得不說他妻子是一位偉大的人。
焦裕祿本身是一個“浪漫”的人,他會俄語,會樂器,也會給妻子水果糖。
也會幫忙妻子干家務活,而妻子也會細心的給他暖好衣服,兩人之間很合拍,雖說只相伴了十幾年,但是他們之間的情誼令人羨慕。
說下輩子兩個人還愿意在一起,這里簡直淚奔。
而后,就算了焦裕祿因病去世,也一直堅守焦裕祿的囑托,不給組織找麻煩,一個人拉扯大孩子和照顧年邁的父母。
而她也確實做到了。
“俊雅,不要哭,你要堅強,要聽黨的話,好好學習,好好工作。
我沒想到我走得這樣快,這樣早。這么多年,你跟著我沒少操心、受罪,咱還有兩個老人,六個孩子,這擔子都壓在你一人肩上了,困難會有的,領導也會照顧的,但你不要給組織上找麻煩,不要伸手向領導要錢要東西。”
3、在考察蘭考的時候吞鳥糞,趟洪水,救小寶寶。
與其說他是領導,更確切的是說是人民公仆,在片中有一幕,看著掛在半空的籃子,就詢問裝的是什么,旁人支支吾吾不敢說。
后來在他的詢問下,才知道竟然是大雁屎,沒想到這竟然是吃的,我想在這一刻很多人都難以想象是有多么痛苦的環境下才會吃掉這種東西。
那個時候,應該在他的心中就產生了一種信念,一種一定要解決眼前苦難的決心。
在內澇的時候,不辭辛勞,去找源頭,救人,解決難題,和后面救下那個快要餓死的小孩的時候。
他的心中是痛的,那一幕幕一個個的場景都無不刺痛了他。
因為,正是他來到了這里,所以拼死也要做出個名堂出來。
在他的有生的日子里,一直記掛蘭考,亦或是在最后彌留之際還在為蘭考憂心。
在被病痛折磨的疼痛的要死的時候,還在考慮貧窮的蘭考,不想把醫藥浪費在他自己身上,還有因為病痛而用茶罐頂住藤椅,那壞掉的椅子。
“我死后不要為我花錢,我活著沒把沙丘治理好,死后請組織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理好。”
一個把自己有限生命全部都奉獻給人民的人,值得每一個人緬懷。
這樣一個人,也不是完美的,他為了自己的事業,自然也忽略了他背后的家人,犧牲了自我,成全了大我。
他做了一個好人,永遠銘記了自己母親的囑托。
“焦裕祿式家風”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正氣,大義稟然,講規矩,守原則,不搞特殊。
感動的地方太多了,眼淚幾乎是停不下來,平凡的人造就了不平凡的事跡。
他是偉人,但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血有肉,有痛有疼,他是我們心中的明燈和燈塔。
圖片源于《我的父親焦裕祿》劇照,侵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