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次翻微博的時候,發現一個有意思的視頻,就想把它下下來保存。
當時,我腦海里閃出的第一個解決方案是“去網上搜一個”,于是就開始操作,遺憾的是,因為是在手機上,并沒有此刻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就在看結果的過程中,突然一個問題從腦袋里閃了出來:“為什么不自己想個辦法解決呢?我好像正在喪失主動思考解決方法的能力啊,要是以后就只會搜答案,將會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就在這瞬間,這個擔憂,如同觸電一般的竄過全身,讓我徹底驚醒。
愣了幾秒之后,我開始想解決方法:既然是手機,又是視頻文件,那一定會在客戶端留有緩存。
于是找微博的緩存文件,很快,成功找到想找的視頻。全部過程,就大約二十秒的時間??!二十秒,我從打開搜索到在搜索結果中找答案的時間,比這多得多!
或許,有些人會說,不就是下個視頻嗎,這么簡單也要拿出來說事?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問題的結果,卻忽視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而最后失去的是我們寶貴的大腦主動思維的能力。
結果只是思考之后的產物,思考能力才是我們人生寶貴的資源,一切產出都借助于執行,源于思考。思考才是創造的源泉。
我們在使用工具的時候,思維漸漸地被手中的工具僵化,然后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學生做作業不經過思考,就直接網搜答案,于是誕生了代做作業的隱形職業和網站,以及掃一下就出答案的APP。
各種論壇,貼吧,社區,也有不少人純粹是上來就問答案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工作人士,直接掛上工作實質內容,問人要解決方案,而且語氣驚人,似乎是別人欠他的。
網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而我們的大腦卻被這個環境下劇增的信息吞噬,也因為,同時產出了一些思維僵化甚至不會思考的“復讀機”、“復寫機”。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類與其他的主要區別。我們制造了工具,卻在使用別人的現成工具時一點一點被其控制。
伸手黨是怎么形成的,而且有少部分還是修養欠缺的?
人的大腦總是傾向于舒適環境。這也是因為人的原始形態所決定的。人體本來就會為了節省能量而自動降低能耗活動,以儲存能量以待必須時刻使用。
最直接的感受是,為了減少能量消耗,身體會自己找到舒適區,比如傾向于躺著總比站著舒服的方向。因而保持站立的姿勢是我們主動控制的,才會站起來。
所以,很多時候訓練所謂的意志力,就是通過訓練,設法減少這種傾向頻率而已。
因此,人的大腦如果不經常性地進行主動思考練習,進行積極的引導,一段時間之后就“懶了”,于是遇到問題就只會去問,而丟失了它本來的最重要的功能——思考。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過于方便,頻繁使用互聯網搜索,過多的信息形成了干擾。個人對于問題的答案收入,就如同填鴨,完全不經過深入的思考,所以造就了一大批伸手黨,拿來主義者。認為這一切都是免費應該得到的,于是就無在乎對給予答案的人禮貌與否,也就丟掉了應有的修養。
伸手黨真的缺乏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嗎?
伸手黨們,大多都是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的,不然就不會再網絡環境詢問了。只不過他們只關注問題的實質結果,沒有去思考的這個過程。
思考方式上的主從關系不一樣,關注點不一樣,最后才走到主動思考者的對面。是被這種拿來主義給同化了,還有機會改變。
每一個伸手黨,都是一個潛在的主動思考者和創造者,所欠缺的,只是一個頓悟,一個轉變。
你真的會主動思考嗎?
請自行列出一個或者幾個問題作為自測,看看你的思考過程是怎么樣的。
Question 1:________________?
Question 2:________________?
Question 3:________________?
============================
思考時間分割線
============================
請就你的問題思考幾分鐘,做一下對比。
情況一:
首先,想到的是問別人;其次,去網上搜索;然后,對得到的結果進行篩選;最后,得到與期望相近的答案。
情況二:
從問題本身出發,對其進行分析,用你掌握的知識一步步推出答案。如果這樣,那么恭喜你。
現在,你是否已經知道自己的思考模式了?
如何形成主動思維?
- 轉換視角,就近原則。其實,哪里的距離會有自己的大腦近,速度會有自己的思維腦波快呢,不是嗎?
- 適時關掉網絡,以原始的思考方式做事。非必要情況下,堅持不使用即時搜索。
- 學會冥想,往往冥想的時候,更能認清自己,思路也會更清晰。
- 學會正向暗示,相信自己能想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 學會給大腦獎勵。當自己通過思考得到問題答案是,給自己一些獎勵,強化大腦愉悅的映象。
- 學會思考結果的整合,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
上述六種方式,相互結合就會產生效果。只要愿意讓自己的大腦主動轉起來,人人都是智慧的創造者,答案的生產者。
所以現在,每次想要去網上搜索答案之前,我都會嘗試著先想一個辦法,即使想不出來,整個過程也并不會影響后面去查找資料的時間。成功地轉變了一種思考模式,這個收獲真的是太突然,也太有意義了。
其實,主動思考并不難,關鍵是先要有主動思考的意向。很多時候,一些不難的問題,稍作思考就出來了。很多時候,問題就是答案,缺的就是一個思考聯系的紐帶。
很多時候我們搜索到的答案并不是所期望的,往往自己想出來的才是最適合的,但是,因為先去找,卻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此次“微博事件”給我的沖擊,那種后怕依然還在。如果不是當時突然清醒,考慮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想可能就不會做出改變。一如既往,最后墜入“復寫機”行列;更不用談任何主動思考能力,因為那時已經消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