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菜市上看見一位老人捧這芍藥從小巷子里出來,看見深粉色的花骨朵,心中一動,不由自主的鉆進巷子找賣花人,未果。
今早遇到了賣花的農婦,滿滿兩竹筐的芍藥,約莫10個花骨朵一把,用棕櫚葉子扎好,整整齊齊的碼著。
一元一把。我買了四把,剪去綠茶瓶子的瓶口,正好,美美的芍藥瓶插。
有外鄉人問:是牡丹嗎?
我說:“是芍藥,傳說中中國的情人花。”
外鄉的情人動心了,趕去買了。
芍藥作為觀賞植物栽培,最早見于晉代(公元265年-420年)崔豹的《古今注》中,已有重瓣品種。在唐、宋、明之際,芍藥與牡丹并稱,牡丹被稱為花王,而芍藥則稱為花相,乃以牡丹為第一,以芍藥為第二。
芍藥似乎比牡丹要樸實很多.牡丹總是很嬌氣名貴的種植在專門的苗圃或高檔的花盆里,而芍藥則是在田間院后成片的種,并不是為花,而是為藥,花不過是意外的收入,所以,種芍藥的農家并不貪心,很便宜的賣。每年暮春,我們這些買花的人則總是意外的得些美麗得邂逅。
著名的多情才子秦觀秦少游寫過一首《春日》,有“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的語句。
每年的春末夏初,漢中的某個山澗總會開出婷婷婀娜的花朵。遠遠望去,紅紅爍爍,花容卓約。微風過處,卷卷綿綿,層層跌宕。
都說牡丹是花中之王,殊不知,牡丹是依芍藥而得名,古稱“木芍藥”。二者除花期早晚和木本、草本之分外,生長習性、花朵等都極其相似,在國際上被通稱為牡丹。
“婪尾春、沒骨花、余容、犁食、黑牽夷”都是芍藥的別名。亦是美麗的名字。不禁讓人聯想起清透秀麗的國畫顏料來。
《詩經·鄭風》中有記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又董仲舒云:“芍藥一名將離,故將別贈之。”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只知道古時人們折柳送別,卻不知亦有將離含情。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藥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故又稱“將離草”“多情花”。
芍藥之有情,正如人之有情也。姜夔的詩句:“念橋邊 江藥,年年知為誰生?”漢江的山澗邊,有綠水的纏繞,芍藥的花朵才更顯嬌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