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利休常教導說,茶人有四種“真諦”或“美德”:和、敬、清、寂。這些學說,即使在今天依然像在很久以前一樣適用于生活和茶道。它們是日本茶湯能給予茶道愛好者、給予生活的精華。那些一生與茶為伴的人們,表達了諸多茶的美德,在本書中,我們隨后將探討一些別的觀點。它們許多都與利休不謀而合,同樣也是茶道及其美德的深刻表達。
? ? ? 關于“和”,我們己經談及很多。沒有“和”,茶就不成其為“道”。“和”指的是將自我放在門外,它認為通往“露地”的入口,是一道通往另一個意識維度的魔法之門,當我們在途中停下來凈手、凈臉之時,我們就會洗去塵世間的一切污垢,也會洗去我們意識中一切污垢。當我們完全置身在這一時刻之時,我們與自然就達到了和諧,我們的行為將會完全遵循最合適的途徑,直至圓滿。
???????? 同樣,賓客之間也存在著“和”。將我們的自我留在門外,也就是將所有的社會差別和沖突留在了門外。在喝茶之處人人平等。它同樣意味著我們應該與能夠和諧相處的人一起喝茶,并且,盡管我們不愿意和別的人一起喝茶,也應避免說長道短或者譴責別人。茶的美學境界全在于“和”。設計一間漂亮的茶室并把它布置起來,就湘當于在各種元素之間找到相互和諧。如果茶具之間和諧,茶具與房間的布置之間和諧,則會帶來更滿意的結果。這還可以推及到更加細微之處,如日本人所做的那樣,包括茶庭、穿著,以及人們在茶會中的舉止等等。
?????? “敬”是學著將“道”注入喝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如果不能夠使自己謙恭,我們就不能夠真正領會它。許多西方人,包括我自己,都不愿意在別人面前低頭,承認別人的統治權。但是,為了在精神傳統上取得進步,我們都應該培養一種更東方式的對老師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謙卑并誠懇地接受智慧,嘗試著在我們自己的茶中發現智慧,就如在我們自己的山茶花中養育并收獲智慧一樣。作為主人的時候須尊敬客人,作為客人的時候也須得尊敬主人,對于他們所沏之茶表達感激和尊重之情,對于它對我們的習俗和觀念所作的改變表達感激和尊重之情。
???????? 我們同樣應該尊敬茶和喝茶之處。這一美德的另一含義為“尊重”。如果不尊重茶以及喝茶之處,它就會變得太隨便。當然,有人會發現,如果喝茶太受限制,同樣會無法獲得我們的“道”。但是,如果期望茶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就必須對茶葉和喝茶帶著尊重之情。當以尊重之情對待它,我們就會聽從它的智慧,這種智慧更留心于沏茶、喝茶的所有細節。有了“敬”,我們才會帶著愛與智慧沏茶、喝茶。
?????? “清”是茶之所以成其為“道”的非常重要的一點。正如紹鷗大師教導我們的那樣,如果我們僅在茶室中恪守這些原則,在其它地方卻行為迥異,這是遠遠不夠的。一個人個在茶室之外的飲食、行為、精神追求都是鑄就我們心靈的一部分,在茶室之外沒有純凈的生活,在茶室之內就無法獲得平和與純凈。茶人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應該簡樸、坦率、憐憫、仁慈、克己、慷慨。如果一個人真上悟到了茶的教晦,那么就會發現,在我們的飲食或行為受到擾或不純凈的日了里,喝到的茶也會有所不同。喝茶之處本身也應該是行為健康之處,因此將充滿一種積極的力量,那么身處其中的人則更易于找到平和。
??????? “寂”是多數人在喝茶時真正尋找的東西。我們都希望生活中充滿平靜的歡樂,擁有一點沉靜、安定而平和的時光,我們就會在生活的藝術中培養感悟這就是茶之所以成為“道”的原因。靜靜坐著喝茶之時,我們就是在學著去感受一一學著聆聽此時此刻,聆聽我們身體的感覺——而它會轉化成為更美好、更和諧的生活。
???????? 利休留給茶人的禮物,是比最稀罕的茶壺、最老的普洱茶更珍貴的財富。一個人可以擁有好茶和好茶具,但如果帶著自我、貪心和驕傲的話,泡出來的茶,還比不上悟到“道”之人用木碗喝的粗糙的綠茶更有價值。
???????? 我在不同的環境中喝過同樣上好的陳年老茶,一次是在賣茶給我的店鋪中,一次是和朋友們靜靜地在一起,在自己的心中、在彼此之問追求著那四種真諦之時。后者不管在哪方面都具有更大的收獲。換句話說,茶不僅僅關乎于茶葉、水、火和技巧,它同樣關乎你帶到茶聚中的態度。
本文選自《喝茶是修行:茶道,通往內觀世界的方便之門》(【美】亞倫·費希爾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