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結構一般有三幕,即三幕式結構,包括開端、發展、結局。
第一幕? 開端
主要是為了設定。主角、背景、困境等,這些都是設定階段,即我們的人設要怎樣展開。
背景的提示,包括主角是誰,生活在什么背景里面,日常是怎樣的,有什么特殊困境等,這些都是設定階段。特殊的困境可以作為第一個情節,這個情節要有誘因。
第二幕 發展
第二幕就會有很大的沖突,甚至沖突的發展有不同的各種沖突。這些沖突怎樣去設計,就是第二幕的內容。第二幕也就是行為不斷上升階段,即上行階段。
第三幕就是結局。
第三幕是預高潮階段。第三幕也會發生很多的不同,也是矛盾最激烈的階段。激烈的矛盾一旦結束就會收場。
作業:用三幕式結構分析《如果大雪封門》
第一幕:開端
設定? 提示
主人公:“我”
日常:晝伏夜出 晚間貼小廣告 白天睡覺或打牌
狀態:神經衰弱 對鴿哨敏感
背景:北京的冬天
環境:天寒地凍 北風大 冷颼颼 出租屋條件差
誘因:寶來的凳子在房頂被風刮來刮去,“我”想把凳子拿下來,一群鴿子兜著圈子飛過來,鴿哨聲如銅鑼般敲響,“我”腦袋開始疼。
第一個情節點:為了止住頭痛,“我”決定跑步,要趕鴿子走。跑步時遇到了林慧聰,他跟著“我”跑。
第二幕:發展
沖突1:“我”要徹底趕走鴿子,但鴿子飛得更快更高,一只鴿子沒能趕走。
沖突2:同住后,行健、米籮收起彈弓,但鴿子仍在減少。
困境:二叔警告慧聰鴿子再少就交回鴿子,讓他回老家,林慧聰滿懷焦慮。
第二個情節點:再次遇到慧聰,知道了寶來被打的始末,了解到慧聰因寫高考作文《如果大雪封門》失利,來北京投奔二叔,二叔安排他放鴿子。在看到慧聰的居住環境比他們的還差,便邀請慧聰與他們同住。慧聰搬來后,“我”、行健、米籮、慧聰一起屋頂打牌,聊“如果大雪封門”的景象。
第三幕:結局
預高潮:天氣預報屢次預報不準,大雪遲遲未到,鴿子越來越少,二叔要求鴿子再少就讓慧聰交出鴿子回老家,慧聰盼大雪無望,夢想著在離開前看一場大雪。
高潮:大雪封門
收場:大雪來了,鴿子還是死了,高墻內的女人回了老家,米籮把鴿子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