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留肝膽兩昆侖,出自譚嗣同臨刑前的一首絕命詩,《獄中題壁》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是戊戌變法時犧牲的六君子之一,他似乎留下了一個謎語,兩昆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七絕的布局來說,這首詩前后一定是相互呼應的。從前邊兩個對仗句用了兩個典故,故事中的人物一走一留,所以最后一句(去留肝膽兩昆侖)一定是呼應這兩個典故。
一、戊戌變法
要想了解這首詩,一定要知道戊戌變法是怎么回事。
鴉片戰(zhàn)爭以后,目空一切的天朝上國終于感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于是也開始了學習西方,甚至組建了亞洲一流的北洋水師,可惜1894年的甲午一戰(zhàn)全軍覆滅,被迫簽署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1895年4月, 簽署《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了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組織了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lián)名上書光緒帝, 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
戊戌變法可以說是滿清最有希望的一次改革維新運動, 上面有光緒皇帝大力支持,下面有一眾有識之士積極推動。
可惜這個變法運動還有個名字叫做:百日維新。
這次短命的“百日維新”和唐朝的百日永貞革新類似,雖然都有皇帝的支持,可惜兩個皇帝都是廢物點心。
慈禧老佛爺一發(fā)怒了不得,光緒帝被軟禁,下面跟著變法的人們遭了殃。唐朝的二王八司馬無處可逃,都被貶謫治罪。到了清朝,世道不同了,康梁一溜煙跑到了日本。康有為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在日本組織保皇會,募集了好多錢財,后半輩子過得還挺幸福美滿。
但是在這次變法失敗以后,還有人寧死不逃,這就是寫下這首絕命詩的譚嗣同。
二、 望門投止思張儉,去的人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據(jù)說譚嗣同五歲時曾經(jīng)昏死三日,后來又奇跡般復活,故名"復生"。他不僅僅是一個普通書生,還在湖南辦報紙,倡導開礦山、修鐵路,積極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1898年,譚嗣同被光緒帝征召入京參與變法,但是在變法失敗后,譚嗣同卻沒有逃亡而是英勇就義了。
從這首詩中,可以發(fā)現(xiàn)譚嗣同其實看的很清楚,如果逃亡,未必不能存下這條姓名。因此譚嗣同在這首詩中第一句寫到:望門投止思張儉。
望門投止出自《后漢書·張儉傳》:
“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
張儉是東漢末年的人,因為彈劾宦官侯覽,結果被反誣“結黨”,于是張儉就逃亡了。而在其逃亡中,大家都很同情他,即使冒著巨大的風險也愿意接納張儉。
譚嗣同如此寫,意思是說,我不是不知道可以逃走,也不是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但是他不愿意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那樣溜之大吉。據(jù)說譚嗣同與秋瑾一樣,其實都有逃亡的時間,但是他們都放棄了偷生的機會。
在關鍵時候保存力量,不做無謂的犧牲,也是很明智的決定。從這首詩中也可以看出譚嗣同很理解逃亡的人。
張儉后來在漢獻帝建安初期,又被朝廷征為衛(wèi)尉。對于犧牲者來說,離開的人更是是一種希望。
只是譚嗣同可能沒有想到,雖然變法的種子留下了,但是革命的種子生命力更加強大。辛亥革命以后,康有為這種保皇派很快就被歷史所拋棄。
三、忍死須臾待杜根,留的人
杜根,東漢潁川定陵人,漢安帝時期的郎中,杜根反對外戚專權,希望還政于漢安帝,結果惹惱了太后,被抓到大殿上用布袋裝好,差一點活活打死。太后命人檢查,以為他已經(jīng)死了。
杜根被人救出后藏匿民間,為酒保十余年。漢安帝親政時把他找回來作了侍御史。
和張儉不同,當時的杜根并沒有逃走。二人雖然一走一留,但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譚嗣同把自己比作留下的杜根,據(jù)說譚嗣同不肯作“張儉”,原因是他認為: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其實,中國因變法而流血的人多了,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都是因變法而死。不過譚嗣同的犧牲,確實讓這次變法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只是,杜根死里逃生,而譚嗣同卻在也沒有機會了。
四、去留肝膽兩昆侖 到底是誰?
無論是逃走的人還是留下的人,無論張儉還是杜根,都是仁人志士,沒有孰高孰低、誰對是錯。
因此譚嗣同說: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這里的兩昆侖,即是指張儉和杜根,也是指像張儉和杜根的人,離開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是去的人,譚嗣同等六君子是留下的人。
不過,也有人說,兩昆侖是指康有為、梁啟超;還有人說是指大刀王五和康有為,例如郭則澐(1882~1946年)的《十朝詩乘》
其詩有云:“拔劍長歌仰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或謂“兩昆侖”者,一為長素,一即王五。
長素是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的號,大刀王五是一個傳奇人物,據(jù)說是譚嗣同結交的一位江湖俠士。
我記得小時候看達式常主演的《譚嗣同》時,還曾經(jīng)對大刀王五抱有希望,認為他一定會在關鍵時刻截法場,救出譚嗣同。·
清末民國時期的平江不肖生(1889一1957)寫過一本武俠小說:《俠義英雄傳》時,其中也講到這個故事:
曾有自命知道的人,說那“兩昆侖”,系一指康有為,一指大刀王五。究竟是與不是,當時譚嗣同不曾做出注腳,如今譚嗣同已死,無從證實,只好姑且認他所指的確是這兩個。
不過在下的意思,覺得這兩人當中,當?shù)闷稹袄觥眱勺帧⑹苤軣o愧色的,只有大刀王五一人。至于康有為何以夠不上“昆侖”兩字,不俟在下嘵舌,也不俟蓋棺定論,看官們大約也都明白,也都首肯。
小說家言,本不值得考據(jù),另外他也說過,這是從別人出聽來的。
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愷然,一個日本留過學的暢銷小說作家,其《江湖奇?zhèn)b傳》被拍成了電影《火燒紅蓮寺》,引領了中國的武俠電影。
結束語
詩中的兩昆侖,我個人以為,應該代表去和留兩種人,也可以具體到離開的康梁等人和留下并犧牲的六君子。
其含義是,無論去還是留,大家都是好樣的。及時離開是為了保存力量,堅定地留下是為了理想而犧牲。至于大刀王五之說,似乎降低了這首詩的格調(diào)。
據(jù)說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
整首詩的結構與前一首相似,前兩句還是用張、杜的典故,與另一首意思相同。最后一句略有區(qū)別:留將公罪后人論。這是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提問,究竟作張儉對呢,還是作杜根對呢?留下這段公案讓后人評價吧。
而“去留肝膽兩昆侖”則是直接做出了判斷,去的人和留的人肝膽相照,都是仁人志士,不分高下。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