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乃成功之母。
這句諺語流傳了很多年,在各種失敗場景下,用來進行安慰。最近腦神經科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又語出驚人:
失敗根本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孕育成功的渠道呢?是我們小時候讀過的愛迪生為發明電燈泡,失敗1000次的故事,還是當下認知科學論文上宣稱的那樣——自己經歷的失敗只會讓你沮喪,而他人的失敗對你才是有參考意義的東西。
后浪出版的《黑匣子思維》,通過拿目前世界上安全系數最高的航空行業,和同樣高技術、精英薈萃的醫療衛生和司法領域進行對比,得出一個很重要的結論:
失敗是不是成功之母的關鍵,在于你是否理性的對待失敗。
紅色的黑匣子和綠色的黑匣子思維
每次在新聞或影視中不幸發生空難事件的時候,人們在搜救幸存者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失事飛機的黑匣子。
這是飛機專用的電子記錄設備之一。通常一架飛機上有兩個,一個是放在駕駛艙的話音記錄器,另一個是尾部的飛行數據記錄器。黑匣子非常堅固,它的主要作用是把飛機停止工作或失事墜毀前半小時的語音對話和兩小時的飛行高度、速度、航向、爬升率、下降率、加速情況、耗油量、起落架放收、格林尼治時間,還有飛機系統工作狀況和發動機工作參數等飛行參數都記錄下來,在飛機發生事故甚至墜毀的時候,由搜救工作人員把所記錄的內容解碼,供事故分析之用。
盡管英文叫做Black Box,但這個匣子卻是鮮艷的紅色,以方便搜救人員在飛機失事以后,更容易找到。為什么叫黑匣子呢?這本《黑匣子思維》的作者,英國馬修·薩伊德解釋道:
飛機失事以后,經歷了火燒、爆炸以后,通常都變成黑乎乎的了。
記得美國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經說過這樣的故事:
當你送朋友上飛機去旅行,你向他揮手告別,并祝他一路順風。然后你開車離開機場回家。
事實上,你從機場回家路上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比飛機失事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是什么讓航空業成為世界上安全系數最高的行業之一呢?如果說僅僅是因為一個小小的紅色(或黑色)的黑匣子,這肯定是以偏概全。但如果說是因為這個行業中的人員,因為具備“黑匣子思維”而不斷改進,提升安全系數,卻一點兒也不假。那么,什么是“黑匣子思維”呢?這本書在第一部分就開門見山的明確了黑匣子思維的定義:
黑匣子思維是一種記錄和審視失敗并從中吸取經驗的積極態度。
- 客觀記錄而不是遮遮掩掩,諱言失敗。
- 審視——旁人視角,客觀中立而不文過飾非。
- 汲取經驗——為了不斷迭代和精進。
- 積極態度——相信這次失敗是為了更好成功,只有這樣,失敗才有意義。
由此可見,這種黑匣子思維,其實是一種讓你的思維點亮綠燈的模式,不拒絕,不否認,積極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然后更新進步的開放心態。
閉路循環和認知失調
相傳中二戰期間,美國空軍有一條第二十二條軍規:
只有瘋子才能獲準免于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但你一旦提出申請,恰好證明你是一個正常人,還是在劫難逃。
為什么很多行業領域中,很難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因為他們在思維模式中都有這樣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在《黑匣子思維》中把這種思考認知模式稱之為“閉路循環”。
第一,我們總是對的。
第二,如果出錯,請參照第一條。
在作者看來,這種“自洽”的邏輯看起來避免失敗的發生,即便真的遭遇了失敗,也可以用“技術性失誤”、“意外事件”等名詞去掩飾失敗的出現。但這種閉路循環,會導致你永遠不可能真正從失敗中提取有益的經驗,更無從談起改進的問題。當整個行業的精英,他們思維陷入這個循環模式里面,那么,他們將永遠不能跳出來,從失敗中找到提升點,進而不斷改正,持續進化?;蛟S這是很多認知科學家從一些容易陷入閉路循環領域的行業中得出“失敗不能導致成功”結論的原因——因為他們不認為失敗值得學習,失敗是壞的,所以他們會拼命遮掩失敗,除非遇到捂不住的失敗,才不得不承認“遇到失誤”,進而嚴厲處罰倒霉蛋,然后趕緊把這個事過去,誰也不再談起。
有科學家發現:
在醫療領域中,自己的失敗無助于手術的成功,反倒是身邊其他同事手術的失敗,有助于自己手術的提升。
這一點,正好說明了“閉路循環”的危害。因為自己失敗了,不管什么原因,總是盡可能的推脫到其他因素上去,如果無法辯駁,也盡快忽略。面對失敗,心理學家提出一種“認知失調”的理論,來形容我們篤定的事物受到挑戰時內心的不安。因為我們都覺得自己是理性和明智的,所以,我們做錯某事的時候,我們會坐立不安,從潛意識里面否認錯誤,忽視那些對自己不利的證據。這是人類面對錯誤,尤其是重大錯誤的一種心理本能反應。不管醫療領域還是其他行業,是人就有可能出現這種心理反應。
航空領域的黑匣子制度,就是杜絕這種心理防衛機制的制度:
任何飛行過程中的問題,都通過黑匣子等設備記錄,并充分討論并修正,最終結果而且無償的提供給同行業的所有成員查閱。
當代商業航空史上有次最著名的飛行:飛機剛剛在紐約機場起飛兩分鐘,就遭遇大雁的“襲擊”導致引擎全部失靈,機長果斷的將這架重達70噸的空客A320大型客機迫降在哈得孫河上,機上人員全部生還。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這位機長說:
在航空業,我們擁有的一切知識,經驗手冊上的每一條經驗、每一條操作規程,都是以某個人的死亡為代價換來的……因此我們必須珍視這些行業知識,并把它傳授給后來者。從道德上講,我們決不能忘記這些教訓,再次犯下同樣的錯誤。
黑匣子思維,不僅僅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信念,而是包括對失敗的反應、態度和調查方法。
隨機對照和死前驗尸
時間回到1799年的12月,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的家里,卸任總統職務不到三年的華盛頓因冬天騎馬,遭受風寒。于是,醫生給他采用當時最常見的放血療法進行治療,三天時間里,醫生們為他放了4次血,放血量相當于他全身血液的1/3,最終他在巨大痛苦中死去。
這不是第一個死于放血療法的人,但更令人痛心的是,也遠遠不是最后一個放血療法的犧牲者,因為,一直到華盛頓去世50年后,西醫才驗證放血療法對人身體有害無益,并逐步屏棄這種醫療方法。
醫生們并非是故意想要殺死病人的劊子手,那么為什么連華盛頓的死亡也無法阻止人們一錯再錯的堅持放血療法呢?答案是閉路循環的思維模式讓我們對錯誤的解讀出現了謬誤。
當時的醫生們對放血療法的功效深信不疑。如果病人經過放血療法以后痊愈了,那么,自然證明放血療法的療效顯著。如果病人治療后死亡了,那么,醫生們則宣稱——可憐的人,病情太重了,因此連放血療法都無力回天?。?!
并非只有過去時代的人們會發生這種思維模式,即便當下也是如此。前幾天,聽邏輯思維音頻節目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專家經過對多起酒吧爭執引發的惡性殺人案件進行調查,發現85%的情況是死者先動手。由此人們引發了“誰先動手誰死”的論斷。
而事實上卻很簡單——死者不會開口,殺人者為了減輕責任,一定會想方設法把先動手的過錯推到死者頭上?!逗谙蛔铀季S》中也講了這樣類似的例子:
二戰中美軍飛行員執行任務的風險極大,甚至死亡率高達50%;空軍必須加強飛機裝甲抵御敵人攻擊,但又不能全面加裝甲導致飛機太重無法起飛。經檢查返航的飛機,發現大部分飛機機翼和機身上都彈痕累累,駕駛艙和機尾保持良好。因此,軍方得出結論:應該加強飛機布滿彈孔位置處的裝甲。
然而,數學家瓦爾德提出異議:他們只看到了安全返航的飛機,卻沒有考慮沒能返航的飛機。返航飛機駕駛艙和機尾保持完好,意味著一旦這兩個位置被擊中,飛機根本沒法返航。因此,軍方在這兩個位置加裝裝甲,對整個戰爭產生了巨大影響。
只有全面的考慮所有因素和信息,客觀中立的對比試驗,才能從問題中發現改進的正確思路。
對于社會領域,比如政策制定、比如司法改革,或者物價房價的預測,不管是政府決策,企業戰略還是個人應對,保持黑匣子思維對我們同樣大有好處的。這些領域看起來沒法通過科學實驗獲得結論,實際上,更應該采用對照實驗的方式,更加理性的判斷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從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黑匣子思維》一書中,在介紹隨機對照實驗(雙盲測試)方法的同時,提出一種“死前驗尸法”去降低失敗風險,增加項目成功率。
所謂“死前驗尸法”,是指在一開始就被告知“病人已死”,項目已經失敗,找到失敗的合理解釋。這種通過把失敗具體化而不是抽象化的方式,看起來比較“烏鴉嘴”,但核心思想是鼓勵人們對自己的擔憂暢所欲言,不會因為害怕被說“失敗主義”而閉口不言。
究竟“失敗是成功之母”或者“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這個結論看起來并不太容易確定,但黑匣子思維這種思維模式告誡我們不要害怕失敗,而是用一種成長的視角去看待失敗,那句老話怎么說的來著:
凡是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變得更加強大。
從安全角度上來說,我們期待飛機上永遠不要用到黑匣子,但我們時時用得上黑匣子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