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尼撒戰爭被稱為第一次古代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整整持續了 30 多年,所有的希臘國家幾乎都被拖入了戰火。徹底轉變了希臘民主化的趨勢,把希臘徹底推向了寡頭壟斷的方向,幾乎摧毀了希臘國家的全部文明。
1. 背景:波希戰爭
自 500 B.C. 左右,波斯帝國國力強盛,三次進攻希臘地區,波希戰爭持續近半個世紀,終以波斯帝國敗北告終,從此波斯一蹶不振。
- 第一次,波斯兵分兩路;
- 陸軍被希臘聯軍全殲;
- 水路遭遇上颶風亦全軍覆沒,均以失敗告終;
- 第二次,波斯派出使者到希臘各邦國威逼,但在雅典和斯巴達受挫;
- 故遣十萬大軍入侵希臘,被雅典一萬士兵殲滅,此即馬拉松戰役;
- 第三次,波斯派遣 30 萬大軍進攻希臘,遭到雅典和斯巴達的共同抵抗;
- 斯巴達 300 勇士聯合各城邦兵力,總 7000 余人死守溫泉關,但因內部叛徒出賣,遭圍剿全殲,此即溫泉關戰役;
- 波斯大軍直逼雅典,但雅典已空城;
- 另外水路大軍則被希臘人打敗;
- 至此,波希戰爭以波斯帝國完敗告終,帝國元氣大傷,而希臘城邦全面繁榮;
2. 背景:雅典和斯巴達的特點
2.1. 雅典:民主制
- 雅典尚處在于民主制初期,民主的群眾基礎還是一大群文盲或暴民,民主的可貴之處并不能傾其全力而釋放;
- 雅典海軍力量是希臘地區的佼佼者;
- 雅典領導者往往是那些最能用大話煽動民眾情緒的人(雄辯家),而非理性的智者;
- 這種群眾基礎加上經情緒煽動而通過投票的決策,往往是<u>幼稚而激進的</u>;
2.2. 斯巴達:君主制
- 斯巴達是軍事化管理的農奴制國家,農業、工業靠奴役其它民族為生,斯巴達人自己平日進行軍事化訓練;
- 斯巴達陸軍力量在希臘地區數一數二;
- 由于時常需要鎮壓農奴,斯巴達人好斗但不好戰,因為出戰就意味著國內兵力不足,鎮壓農奴起義乏力,隨時可能后院失火;
- 斯巴達邦國里,貧富差距較小,社會階級劃分不明朗,市民年齡即其威望;君主和統治階級均是高齡老者,也使得這個邦國的決策<u>十分保守、成熟</u>;
導圖 1: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3. 斯巴達圍攻雅典
經歷了波希戰爭,雅典和斯巴達在出于自衛的共同動機之下,又出于對未來的恐懼做出的一系列攻擊性的動作。
- 雅典的最高領導人伯里克利聯合雅典周圍的小城邦,締結為提洛同盟;同樣的,斯巴達的首領阿希達穆斯二世,也聯合締結了伯羅奔尼撒同盟;
- 兩大同盟下的小國間相互摩擦,各向自家老大求助;兩大城邦本來都對對方力量壯大有所忌憚和恐慌;
- 作為應對,雅典對伯羅奔尼撒小國實行海上禁運;
- 斯巴達尋求與雅典談判,要求解除禁運,談判持續多年,后以破裂告終;
- 斯巴達圍攻雅典,雅典國力強盛,采取了純防守姿態,不與斯巴達人正面交鋒;
- 但在這場消耗戰中,雅典爆發瘟疫,伯利克里亦死于瘟疫;雅典和斯巴達人均損失慘重;
4. 西西里島戰役
- 在斯巴達圍攻雅典過去 20 年后,西西里島上兩大同盟下的小國發生摩擦;
- 此時的雅典,已極具侵略性;在國內好戰分子煽動之下,決策傾全力出動幾乎所有海軍力量進攻西西里;
- 在西西里,斯巴達人聯合其聯盟國家,全殲了雅典艦隊;
- 此后雅典被徹底攻陷,元氣再也不能恢復,提洛聯盟解除;伯羅奔尼撒戰爭以斯巴達的勝利告終;
導圖 2:伯羅奔尼撒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