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我報名參加了一個名為海比特初級訓練營,通過五天的訓練,學習如何制定一個持久的好習慣。
而今天我要完成預習任務,線上聽群主分享的課程——《為什么好習慣總是不能堅持》,輸出一篇文章并分享到簡書等平臺。
很多人都想養成這樣或那樣的好習慣,但在實際行動過后卻發現很難堅持,這是為什么呢?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模型,也是從本質上來解答上面的問題。
成長的本質是個人價值的積累過程。個人成長是需要自我管理來實現的,而習慣養成就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自我管理手段。試想一下,如果你已經養成每天閱讀一小時的習慣和你還沒養成這個習慣時想要做這件事所付出的成本相比是不是會小很多呢?既然是習慣,做起來一定會很順暢,至少心理已經默認了這個行為,不再為是否要實施這個行為而糾結。
那么行為習慣的本質是什么呢?我們為什么會堅持不下去呢?TMBRT可以幫你拆解這些問題。
關于TMBRT模型的細節:
- Trigger:觸發器
- Motive:動機
- Behavior:行動
- Reward:獎勵
- Trigger`s Sensitivity:觸發器敏銳度
動機。
動機不明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云亦云。
動機不穩定,目標,方向時常變動。
目標太大導致執行過程中遇到較大阻力。
觸發器。
觸發器可以是一個好的記錄工具,也可以是一個能夠促成你養成這個習慣的環境,我們想要養成好習慣就必須創造一些有利條件來幫助我們實現計劃,可是通常人們都會遇到下面這樣的難題:
沒有觸發器。
觸發器凌亂。
觸發器無效。
行動。
計劃不漸進。
如果你想養成5點早起的習慣,并不是說你今晚1點睡覺明天5點起床,而是要逐步調整成5點起床,第一天晚上可以11點睡覺第二天早上6點起床,后面再慢慢地將起床時間提前到5點。我們需要循序漸進地養成習慣,而不是一蹴而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規律未掌握。
除了要循序漸進地養成習慣,還要掌握規律,比如你是夜貓子型的人就不要去早起,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習慣才是最好的習慣。
風險不防范。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堅持的時候都會遇到困難,想退縮,這就需要我們提前想好對策,以便應對緊急情況。比如經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想做到每日一更,可是中間如果遇到生病了,家庭有急事怎么辦?那就把平時的備貨拿出來用,有備而無患。(這點很值得我去學習)
獎勵。
建立階段性的獎勵制度可以提高我們養成習慣的積極性,但獎勵本身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養成習慣,實現自我管理和個人成長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反饋不及時。
被獎勵所傷。
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工具。
運用思維編程法這個工具來解決習慣養成的問題。
比如:
if我想看一個小時電視,then我就學習兩個小時英語;
if我想上網玩游戲,then我就得打掃家里衛生;
if我想和閨蜜出去逛街,then我得閱讀一小時……
這次的內容對我觸動最大的三點是什么?
第一,真正理解了習慣的定義——投入產出比最高的自我管理手段。
如果我能把好的事情想要堅持下去的事都培養成習慣,那么我做這件事的成本就會降低很多,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如同吃飯睡覺一樣習以為常,不糾結,不拖延。
第二,養成好的習慣光有一個動機遠遠不夠,還得運用TMBRT這個模型來系統地看待分析為什么自己很難養成習慣的問題,從而針對自身情況來調整,引導行動。
第三,原來大家都一樣,好的習慣養成也不是一觸而就的,而是通過不斷地實踐——調整——實踐地過程中行程的。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會為自己有因為中斷計劃而想放棄整個計劃的想法而苦惱了。至少我會選擇繼續前行,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就放棄整個計劃。
自己以前的哪些認知被更新了?
1.知道了TMBRT這個模型,只有充分分析這個模型,才能找到自己不能堅持下去的原因。
2.知道了解決習慣養成難的工具——if??then??我以前是不知道這個工具的,因此也走了不少彎路,今天知道了希望能好好地運用這個工具,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我講如何把學到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相關聯在一起?
我想這個問題可以留到等我參加完這期海比特訓練營再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