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總是會給自己定下許多的計劃和習慣養成的目標,設想過一個一個習慣被養成后那個美好的自己,但始終一個都沒能堅持下來,帶著期望和好奇加入了海比特訓練營,這五天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可能也是渴望成長的動力激勵著我,即時工作再忙,有其他的學習課程要學,也要抽時間補上海比特的學習課程和老師答疑。通過這五天的課程,我好想逐漸找到了我不能堅持好習慣的原因。
一、我為什么要去養成這個習慣
“我為什么要去養成這個習慣?”我好想從來沒有認認真真地靜下心來思考這個問題,一些想要養成某某習慣的想法一般都是因為看了某篇文章或周圍某個朋友的影響,一拍腦袋覺得我也要這樣,然后踏上一個又一個習慣養成的不歸路。
訓練營第一課要求寫下五個榜樣的名字,我在腦海搜索了幾分鐘才逐漸確認究竟是哪五個人?為什么這五個人是我的榜樣,他們的哪些特質是我羨慕的?如果將他們的這些特質合起來是不是就成為了我理想的樣子。而要成為這個樣子,我需要去養成哪些習慣。
第二課要求寫下你半年內的目標,人總是貪心的,總是什么都想要,又想要完美的身材,又想擁有寫作的才華,又想讀書萬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想學習理財,形成自己的理財渠道……而一旦你想做的事情太多,往往最終的結果是一件也不到。你無法目標明確、無法專注,就無法拼盡全力。試著想想你理想的樣子,為了成為你理想中的那個自己,現在最重要的一個目標、最迫切的一個目標是什么?而要達成這個目標,我需要養成哪些習慣。
一個好習慣是為了保障促進你的最終目標的實現,是為了幫助你成為理想的樣子,而不是為了養成而去養成。而找到了養成習慣的理由,才會賦予你更大的動力去實踐、去持續。
二、找到我的核心習慣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 給自己定下了早睡早起的習慣,但是又覺得這個習慣好像沒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好處或成長,于是同步又增加了閱讀的習慣、練習寫作的習慣……然后某一天看到一篇講述跑步帶給人的變化的文章,你又想“我也要養成堅持跑步的習慣”,可結果往往是一個也沒能堅持,又或者因為某一習慣你沒能做到每天去做,就認為自己很失敗,最終放棄了。
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被這一狀態困擾,很痛苦自己為什么不能堅持,直到第三課認識到元習慣與表層習慣。
真正的習慣是一旦形成就會一輩子跟隨你,并會隨著成長不斷固化,會成為你的穩定的思維方式或行為處事的方式,而這一習慣就是元習慣。而為了養成元習慣,我們會通過規律地去做某些事情來促進元習慣的養成,這些規律去做的事情就是表層習慣,也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習慣,比如每天早睡早起、閱讀等。
過去的我總是疲于追求一個又一個表層習慣,卻缺少了一條主線將這些習慣串聯起來,導致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僵化的、不夠靈活的,同時也忽視了我想要養成這些表層習慣背后真正希望擁有的能力或思維方式。
通過訓練營這些天的思考,已經逐步清晰,其實我最需要的行為處事方式,能夠幫助我實現個人目標的元習慣就是自律,這是我目前最缺乏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而一旦確立了這一核心習慣,我就可以圍繞這一習慣核心來確定執行的表層習慣,也能根據需要去切換表層習慣。習慣養成的過程本身就是漫長的、漸進的,即時中途有中斷、有失敗,但是都是在朝著元習慣這一目標在前進,不需要過分苦惱,失敗也是一種收獲,也能幫助你去養成元習慣。
三、習慣養成應該是靈活而有彈性的
僵化的習慣養成注定是要失敗的,過去的經驗讓我充分體會到這一點。就拿早起這一習慣來說,以前每每重新制定早起計劃,我總會第一時間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6點起床,并制定21天堅持做到計劃,但沒有一次真正堅持下來。
第四天的課程教會我保持靈活是一種習慣。通過設置靈活有彈性的計劃來防范習慣養成中的風險。
1.設定習慣養成計劃時應該按照習慣養成的階段、規律來靈活設置、調整。
習慣養成一般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反抗期,一般是計劃的前十幾天,這段期間內,我們在想養成習慣的欲望與不想改變的懶惰中糾纏,需要極大的能量來抵抗改變的阻力,那么為什么還要設定一個很高的標準來為難自己?想要一下子就達到最終的目標呢?此時我們可以設定一個低于最終目標的平均標準值,比如6點半起床,讓我們可以不用那么費勁地就可以實現。在反抗期持續的去執行比達到最終目標更重要。
安然度過反抗期,就會進入第二個階段無聊期,這一期間內你已經可以做到前期設定的一般標準,開始感到無聊,此時最重要的是增加一些樂趣,怎樣可以激勵自己去繼續就怎樣去做,比如可以設定早起吃一頓渴望已久的豐盛的早餐等,并且在此期間可以將早起的標準值調高一點來增加難度。
第三階段是挑戰期,已經漸入佳境,可以再拔高一個難度,最終達到6點起床的目標。
2.設定習慣養成計劃時應該富有彈性。還是以早起為例,雖然我們的最終的目標是養成6點起床,但在每天的習慣養成中,應該增加一個最低標準值和自我挑戰值,這樣即使某一天沒能達到標準值,但是在最低值之上,仍然可以視為完成了任務,給自己以信心。同時設定的挑戰值也會給自己想要挑戰試試的動力。
按照這一方法重新設定了早起的習慣養成計劃,具體看下圖:
可以看出一方面習慣養成計劃應該符合我們的習慣養成規律,根據每一階段所處的狀態來定下合理的目標值,同時每天的計劃安排又是富有彈性的。比起直線上升的習慣養成,迂回前進的習慣養成會更容易達成,正如訓練營中易仁永澄老師所說:前進不是一定要走直路,而是要走阻力最小的路。
阻力最小的路雖然有時是讓自己稍微后退下,但穩步提升總要比干著干著就中斷了好。
四、我們需要對策、工具和最重要的能量
習慣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通過終點的路上會有石頭、會有河流、大山的阻礙,在制定計劃的一開始我們就要對這些阻礙、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而這也是建立在對自我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比如制定了早起計劃,你可以提前想想會有哪些事情會影響你不能做到早起呢?——熬夜?就是不想早起?等等,既然提前知道了問題和風險,那么就寫下具體的對策,比如如果不想早起就去讀自己提前寫下的早起的意義等。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編程工具,就是if……then,如果怎么樣,就怎么樣。比如我會給自己寫下這些話:如果我晚上睡前想玩手機,就立刻去設鬧鐘,然后關機睡覺;如果我晚上還想吃東西,就去喝一杯水等……這個清單可以無限延伸,在你理智的狀態下將你碰到的問題一個一個寫進去,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處理方法,然后當你再次碰到這些問題時,就會有一個明確的聲音提醒你該怎么去做,即時不可能一次就成功,但反復這樣練習,你的一些想法可能就在潛移默化中被改變了。
最后想說的就是能量,雖然目前我對給自己附能還沒有理解的很透徹,但是也模糊地感知到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能量確實很重要,在我們定下計劃時是激情、高昂,能量滿滿的,而在執行的過程中能量會滿滿下降,然后又會隨著給自己一些激勵,包括提醒自己目標的意義、達成目標后的獎勵、我一定能做到的鼓勵等,能量又漸漸上升。
能量高時執行成功的幾率會更大,完成的會更好,我們要學會去給自己附能,而目前我所能想到的給自己附能的方法是:經常(最好是每天)去總結思考,回顧一天的進展,明確目標的意義,確定前進的方向;閱讀(心靈類)書籍,與故事中的人物碰撞,汲取智慧和啟迪;給自己有個有動力的獎勵;給自已一句加油的話語等等。
我始終相信前進的最大動力來自于內心,我所想要的一切都能從自己身上找到答案。
訓練營初級結束,但一切才剛剛開始,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