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荰野
《愛情》
作者:任航
如果現在
有人對著
我的心臟
開一槍
我也不會死
會死的是你
第一次看到這首詩,心臟就好像中了一槍。
好漂亮的詮釋,關于愛情。
后來知道,這個浪漫的詩人叫任航,同時也是一個人體藝術攝影師,還是一個雜志人,總的來說是個藝術家,還是一個有才的藝術家。
然而就在幾天前,一條消息霸占了熱搜:任航自殺。
因為任航,全世界都炸了,有人惋惜、有人罵,還有人說:死了反倒紅了,搞藝術的都這樣?
而只有任航,一個人安安靜靜的。
因為抑郁癥,他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決絕,卻是他的愿望。
就算你從來不知道任航,但我篤定,隨便挑出他的一幅攝影作品或者一首詩來,都能讓你明顯地感覺到來自作者的深深的絕望和痛苦,完全不需要所謂的藝術審美或者專業眼光。
與其說他在作品里表達藝術,還不如說他就是在詮釋自己本身。
照片里的男男女女,花鳥蟲魚,詩里的情圣、酒鬼、大膽的和尚,通通都是任航,也只是任航。 任航的作品表達方式非常cult ,拍攝手法十分獨特,但主題卻很簡單,甚至可以說簡單到了單一。
人!
男人、女人,鏡頭的視覺中心里只有人,周圍的場景在變,季節在變,色調在變,不變的是'人',在荷花池里的人,在天臺上的人,抱著孔雀的人,抱在一起的人…… 他們表情淡漠、赤身裸體,他們和世界的每一樣東西都有交集,卻又仿佛與這世界無關。
當然也有一群人開始抨擊:這是打著'色情'旗號的偽藝術!
面對他們惡毒、骯臟的留言,我也好想舉起小拳拳猛捶自己的胸口:為什么看任航拍的照片我就不能感受到一絲情欲?難道我是性冷淡? 我當然不是! 那為什么有人卻甩著任航的人體攝影大喊色情?
恕我直言:因為無知。
大學時候的電影賞析課,老師列了一張電影名單讓我們看,不夸張,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各種'不可描述'。
記得當時老師只丟下一句:'情色'與'色情'最大的區別在于,脫光后不會讓你產生欲望,反而能感覺到美,這是情色。反之,沒必要出現課堂上。
藝術的形式有很多種,書畫、詩歌、戲劇、行為。
每一種的表達方式都有屬于它的美感和意義,或許,這才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連什么是'色情'都搞不清楚,就指著人家作品出口成臟,要說你沒文化呢?還是猥瑣呢?畢竟那么壓抑的作品,能讓我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無助和不安,而你卻只看到了欲望和骯臟。
記得某次看任航的微博評論,有一條記憶深刻:死亡的影子,請問作者是否疑似抑郁?
是的,他的每一個作品都在撕心裂肺地喊著:我有抑郁癥,我很痛苦。
如果你還在認為,'抑郁癥'只是簡單的情緒低落而已,那么請趕緊看書、查百度,避免有一天,由于你的無知,很可能只因為你的一句話就足以害死了一個抑郁癥患者!
“抑郁癥就是閑的,天天從早到晚都搬磚,我看你有不有閑工夫去抑郁!”
“大家趕緊再翻翻看還有哪些所謂的攝影大師的作品,感覺不對就把他們趕緊送精神病院治療,別再捧這些人了,救人要緊。”
以上是網上關于任航自殺事件的幾條評論,其實所有評論半數以上都和這幾條類似,字里行間滿是調笑揶揄,冷漠無情,這樣的狀況其實在他生前就有,每次發布狀態,評論區總會有林林種種的不堪入目。
不過對于上述的第二條評論,我卻蠻贊同他說的前半句,留意身邊疑似抑郁癥患者,抑郁癥是可以康復的,他們需要及時的專業的治療。
古人云: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好。惡言不出口,惡言不留耳。
教的是讓我們學會說話之道,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于被'熊孩子'困擾的文章,底下的評論相當精彩,甚至有一位媽媽留下長評訴苦,請我理解母親帶孩子的不容易,從懷孕開始已經好多年沒有去過電影院,還義憤填膺地表示:憑什么就不能讓孩子去看電影。
通篇文章,她只看到了'孩子不能去看電影',卻看不到我寫的,'不是所有電影都適合12歲以下的孩子看'以及'電影院環境對幼兒健康的不利'。
明明是自己斷章取義,卻還理直氣壯地咄咄逼人,面對這樣的'莫須有'罪名,我都會感到心里很不舒服。
更何況是心理承受力比起普通人要更脆弱的抑郁癥患者,他們并不是'心情壞一點而已',也不是幾句安慰開導就能豁然開朗,更不是像感冒一樣過幾天就好。
正如明代朱柏廬說過的:處事無多言,言多必失。如果你嘴里只有'刀子',那不如不說!
抑郁癥也好,或者僅僅只是因為對方與你的價值觀不同也好,我們需要的不是面紅耳赤地謾罵抨擊,也不是毫無章法地勸說開導,因為這于他們而言,根本不需要,比起無知,我們更需要的是學會去理解。
蘇格拉底說過:人有雙目兩耳,卻只有一舌,是因為要讓你多聽多看少說。
前幾天和朋友去吃飯,一個朝鮮族老板開的烤肉店。由于降溫,特別冷,所以當看到隔壁桌點了一鍋熱滾滾的湯,我們也食指大動!因為醬汁很濃,看不清食材,一個朋友很激動地探過去問:這道菜叫什么?我們也想點。
隔壁桌的大叔熱情回道:狗肉湯。
朋友愣了一下,送給對方一個大大的白眼,轉回頭不再說話。對方也愣住了,尷尬得不知說什么好。
大家對于'該不該吃狗肉'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我也和身邊的朋友一起討論過,我認為的是:問題的關鍵并不是該不該吃,而是你會不會去吃。你自己吃或者不吃是你自己的主觀選擇,與人無關,而別人的選擇,你同樣也不能干涉。
就比如你拼命拼命告訴我蘋果多么健康有營養,可是那又怎樣?我喜歡吃的是芒果。
當天一起吃飯的另一個朋友就養狗,那只狗狗跟了她十二年,她們的感情特別深。我以為她會跟著立刻原地爆炸,讓我意外的是,她居然也同意我的觀點。
她愛護自己的狗狗,把它當作家里的一員,她不忍心也不會去傷害,可是這是因為她和狗狗之間特殊的情感維系。而不是你一句:它們那么可憐,一生都在守護你。就非要所有人都和你想法一致,正如你渴望大家贊成你一樣,別人也需要你的理解。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道理大家都懂,在這個話語喧囂缺乏責任感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去傾聽,去理解。
人手一句話,佛手一炷香。陌生人,請收起你嘴里的刀子。
【荰野:富蘭克林簽約作者,原創手作設計師,自由撰稿人,旅行愛好者,如果把畫布換做陶土,把首飾常規打亂,是不是風景也會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