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我可以為你海枯石爛,地老天荒,我亦為你春蠶到死,蠟炬成灰?是這樣轟轟烈烈,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嗎?
如果你將這部小說看做是一本婚姻劇,或者說是經歷波折終成眷屬的戀愛日記,那未免太將張愛玲世俗化了。在張愛玲的這部小說里,我想“愛情”兩個字早已經不復存在了。而是一對極其自私的異性披著愛情的外衣在為自己謀劃著,最終在港戰(zhàn)的震嚇下兩人達成了心計上的妥協(xié),也便是去讓法律承認了他們的“愛情”——結婚,但結局卻是“范柳原現(xiàn)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那是值得慶幸的好現(xiàn)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這樣簡簡單單一句話,倒讓人感慨萬千。
就這樣一句話,預示著結束,所謂傾城之戀也不過就是這樣一個下場:白流蘇得到了自己的婚姻,但卻是用婚姻包裹下的終生賣淫,不讓人覺得多么惡心,她的收益莫非就是糊的一口飯吃,尋得一個人養(yǎng),自己放不下高傲的骨性,卻又不想遭到家人或者說世人鄙夷,把她當作是放蕩的淫婦,到頭來,白流蘇給我們的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舊思想籠罩下的先進女性。
之所以說她先進,這應該是在范柳原的眼里,一個庶出子也曾遭受鄙夷,回國后看不慣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一次跳舞后卻要千方百計的將白流蘇搞到香港去,足以說明他在白流蘇身上體會到了其他中國女性不曾有的東西,姑且就稱之為先進。然而,憑借私生子的身份能夠將遺留的家產扶持起來的范柳原是單純的愛上了白流蘇嗎?很顯然不是的,這樣一個人不可能不精于算計,多少女性的桃花枝他都不曾折,一方面我想是他擔心這些個女子是覬覦家產,另一方面,這些個女子應該是滿足不了這個曾經經受鄙夷的男子的需求的。但恰恰白流蘇就是這么一個可以滿足他需求的一個女性。
男女之間的情感無處定義。我認為范柳原是愛白流蘇的,但是并不是真心愛。我們常??赡鼙槐硐笏曰螅硐笙碌男挠媴s總能漏出端倪,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社會和人性的問題,我想也應該是張愛玲想要揭露的地方。
23歲的張愛玲寫下文章的時候在20世紀40年代初,正值二戰(zhàn)時期,社會動蕩,人性難測,加之張愛玲個人經歷,我想更多的是要揭露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生存的社會,而這個社會的一個縮影,恰恰就集中在了范柳原身上。
是否記得那堵墻下的情話,是否記得那個明月映色下的通話,還有我想帶你去馬來亞原始森林下,多么甜美的許諾,多么美好的橋段,仿佛讓我們覺得主人公就已經私定終生了,的確,就在一次次沉醉在荷爾蒙高度分泌的美夢中,白柳蘇放棄了她曾經堅守的陣地,她陶醉了其中,然而,范柳原是無比的清醒,他不會和這樣一個女子結婚的,他也不會把自己交給這個女人管,還是一個不太聽話的女人。他現(xiàn)在要一走了之了。
沒錯,他就是要一走了之,他不想再和白流蘇發(fā)生什么了,如此不負責任的男人被作者隱約間點到了高潮處,這個時代最基本人性的喪失也在無形之中渲染出來。就是如此無情,就是如此讓人心痛,一個曾經離了婚但飽受刁難的寄居在哥哥家的女人在被一個男人蹂躪后又被拋棄,世界到底多么的不公平,我們可能都在同情著白流蘇。
然而,白柳蘇似乎已經知道了未來,她就是一條賤命,她似乎認命了,她認為她曾經的心計已經得到了不錯的效果,至少目前的自己不再忍受哥哥嫂嫂的辱罵,已經不再寄人籬下。
范柳原也認為自己的心計得到了不錯的效果,彼此的試探和纏綿告訴他這個女人就是想要和自己結婚,而自己呢?是不會被婚姻所束縛的,哪怕是一房的姨太太,恐怕她也會鬧得天翻地覆。就這樣,在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后,他留下一套房子后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她。對,是拋棄了她。故事也該結束啦!
一聲槍響又將故事擦出了火花,日本的侵略不得不使范柳原回到香港,而他唯一能去的也就是白流蘇的身邊,當他們又一次擁抱的時候我想新的故事開始了。
戰(zhàn)爭改變了一切,像傳統(tǒng)的中國愛情故事一樣,一段悲情之后我們都不忍心將一切都化為烏有,像梁山伯與祝英,總要讓他們在去世化蝶纏纏綿綿飛在一起的。因此,結婚,我想就是這樣一個安排。它是雙方心計下的妥協(xié),是走投無路的無奈,是戰(zhàn)爭的副產品。就這樣,整個故事也在看似美好的結局中慢慢結束。
故事結束了,但生活沒有結束。是心計下的婚姻成全了白流蘇,是心計下的婚姻葬送了白柳蘇。而范柳原,始終都是一個配角,他不曾在她心里一刻,因為在她看來,婚姻才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