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領導力,就是創造一個員工想要歸屬其中的組織的能力。”
這是《歸屬感》這本書甫一開篇,作者的畫龍點睛之筆。
那么怎樣創造這么一個組織呢?
作者把這種領導力歸類為四個要素:目標、自己、他人、系統。
總的來說,領導者需要處理自己和以下人、事之間的關系:
作為領導的自己
該項目或情景下想達成的目標
能影響到預期目標并受預期目標影響的他人
人們在其中能互相合作以達到預期結果的系統
作者認為,要做出有效有序的領導行為,就必須明確“微觀”“宏觀”和“后設”領導力的不同,并將三者協調合作。
后設領導力引導人們朝著一個方向運動。
宏觀領導力通過將個體與實體聯系在一起而對個體實現影響。
微觀領導力強調領導風格的優化。
接下來,作者用七個章節闡述了歸屬感的方方面面。
如何描繪愿景?從六個層次“貫通”愿景。
如何規劃路線?打造高績效的戰略執行流程。
如何全面思考?要發揮自己和下屬的思維優勢。
如何增強信念?要讓每個人都有信心和決心。
如何整合溝通?要讓員工精準領會自己的意圖和指令。
怎么樣提升領導魅力?要不斷地激發下屬心智。
如何進行員工培育?要讓員工學會學習、自主成長。
實際上,無論是領導力,還是歸屬感,貫穿其中的只是一個詞:
融會貫通。
融會,體系也好,單個模塊也罷,都要打碎它們再重組為自己的系統,才可以如勁使臂。
貫通,無論是員工個人目標與團隊個人目標的一致,還是在戰略執行流程中清晰傳達并執行,都需要界定好邊界、相互連接。
一旦規劃好了從愿景到行動的路徑,明確了組織使命、戰略和結構,領導力所面臨的挑戰就變成了如何引導員工始終處于通往預期目標的狀態。
也就是說,在架構和執行之間,如何發揮自己和員工的思維優勢至關重要。
而以“逐漸趨近”的方式去實現愿景,可以說是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戰略性思維技巧的核心。
作者認為,領導者應該具備夢想家思維、實干家思維和批評家思維于一體。夢想家思維提供新想法,實干家思維提供有力的執行,而批評家思維則用于過濾風險和優化流程。
并且,領導者還需要將下屬的思維能力統一到實現組織愿景上來,這也是貫通的一個部分,也就是說領導者需要用合理的方法將不同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歸類并加以管理。
要想解決問題、實現目標,領導者采用的戰略應該是不同愿景、行動、邏輯或情緒的組合。
值得注意的是,領導者在管理信念和價值的時候可以圍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展開:
?
感知變化
管理變化
變化無處不在,領導者需要做的就是幫助人們正確應對變化,以及各類過渡性的情境。
而在領導力的執行中,溝通無疑是最為重要的。
書中為我們概括了包含以下幾種行為的溝通策略:
確定中心信息,將其分為內容信息和后設信息。
確定當前狀態和預期狀態,以及傳達內容信息及后設信息的位置和環境。
確定傳送內容信息和后設信息的最佳渠道。
確認接收者對內容信息和后設信息的接收情況,并對其反饋做出回應。
但總的來說,我們還是需要通過被領導者的主觀印象來界定領導者的風格,而不是領導者的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