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姓王,有人叫他小王,有人叫他老王,還有人直沖其名:王海濤。其母在他七八歲那年找了一個算命先生給他算了一卦,說他的一生終究不太平,只因他的名字。海濤泛指大海,大海總會出現大風大浪,風平浪靜的時候很少。
農村人嘛,沒那么多事,好聽的就記心里,不好聽的隨后就忘了,自從算完那一掛,除了王海濤自己記得算命先生說的話,其他人都已經不記得了。
剛步入社會第一次進的那家皮革制品企業隨后說,先說第二家企業,酒企吧。他在當地的酒企干了三年,在后勤部門,具體后勤哪個部門,他也說不上來,每年一換名字,反正工作就是每年都增加。那時的他為此還開了個玩笑:加量不加價。這好像是哪個品牌方便面的廣告語。太形象了,他們這個部門的工作每年都增加一點,然而部門人員沒增加,工資沒增加。為此,他還找人力部門反應此事,最終無果。
他領導姓劉,他稱他劉哥。劉哥比他大兩歲,年齡相差不多,但劉哥的處世經卻比海濤的處世經要深刻的多。劉哥的圈子是圍繞著領導的圈子,一般人進不去,公司的最大領導家里上不去網,或者想買個數碼產品,都得問劉哥,別人都沒他專業。至此,他也算是各個領導的紅人,沒人不會找他幫忙。而海濤這個小卒子,只負責外圍工作,核心的就接觸不到了。
在這個企業,每天都得都很快,標準的八小時。周六周末休息。工資也是標準的2000至3000之間,如果沒有外快的話。說到外快,海濤總感覺,這家企業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還有外快。比如說采購吧,采購經理上任不到半年,就買了輛二十多萬的jeep,她老公每月標準的2000。好像這里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
這是大的外快,再說到小的外快。就拿劉哥這個部門來說,做一個廣告牌,他從里面抽一部分。買一臺新電腦,他從里面抽一部分。每個月,這種小的外快也能抽個千兒八百的。
但這仍不能滿足海濤的需求,在家里他的收入比他妻子收入低多了,她或者她母親不經意的一句話,都能讓海濤惱火很久,就是因為他的收入比她少。他也想多賺點錢,但一直沒找到門路。
就在同年,她媳婦說要成立公司,他雙手贊同。他積極配合她。其實他也沒多做什么,只是當稅務局去查時,他作為法人必須到場,僅此而已。那年,公司只是個皮包公司,沒什么實質性的。
很累了,明天上班,先休息了,明晚繼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