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邁克·貝克特爾
【閱讀總結梳理及思考】
一、對本書內容梳理
通過自己的理解,將本書分為“靜”和“動”兩個部分。所謂的“靜”,就是一個溝通過程本身就存在的基本元素;“動”則是改變現溝通的調整型元素。
而改變必然是從“自我”、“橋梁”和“對方”三個方面做加減法;
我認為人是一種利己的生物,在沒有遇到民族大義等極端情況,個人一定會偏向于讓自己身心舒適的選擇。(如果有人說到父母愛,我想當父母把好的東西給子女的時候,內心的滿足感應該會高于自己享用的滿足感——個人理解,歡迎討論)因此,本書第七章的內容就很明顯了:為了達到溝通的愉快,在不違背自己個性的前提下適當的滿足對方的個性——即從他的角度考慮問題。這章我歸納在“加‘對方’”中,可以理解成增加對對方的重視。
而溝通無非就是你言我語,因此“傾聽”和“提問”便是必不可少的兩個階段了。兩者相輔相成,好的傾聽安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好的提問亦可反應出傾聽的仔細認真。“傾聽”我分為三個階段:k1——學會傾聽;k2——無論是言語還是肢體上給予講述者積極的反饋(告訴他,嗨...我正認真的聽你說呢,你正在獲得我的重視);k3——傾聽卡殼(無論是思想游離、跟不上對方思路、內容實在不感興趣)時正確的度過這一尷尬階段并不破壞雙方現有的良好關系。“提問”我認為只需要掌握“封閉式”及“開放式”提問的運用,自然的滿足好奇心去挖掘對方的個性即可。這兩章我歸納在“加‘興趣點’”中,可以理解成挖掘對方跟自我的個性或共性的內容,以滿足好奇心或產生共鳴感。
當然,溝通的過程一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一開始有壓力感、無法應對棘手的交談或是雙方已經有效溝通但不知如何體面的結束談話。針對上述三類問題,本書第十至十二章,分別給予了接地氣的解決建議。首先對于“壓力”的處理,我建議可以閱讀《哈佛大學性格自修課:當時忍住就好了》,里面有系統解決正面、負面能量的方式。對于棘手情況,我認為需要對它的反面命題進行定義——怎樣的一次溝通是一次完美的溝通呢?通過本書的理解,我認為是不存在的,即沒有一次溝通可以做到完美。每一次的溝通都是充滿驚喜和期待的,因為遇到棘手的溝通本著:1、站在對方角度看待這個問題;2、岔開話題,重新把握話題的引導權;3、暫時回避,延后處理。而結束話題,只需要尋找到一個話題的節點,跟對方說明情況,有禮貌的結束即可。
二、對社交、溝通的理解和感想
道法千千萬,真理就一個。我認為在刀光劍影間,俠客不會翻出祖傳劍法秘籍然后見招拆招吧。除了必要的聯系將其變成一種習慣,很大程度上在于理解,對社交的理解。
第一,我認為成事在人,因為積極的心態和強大的自信十分重要。找到讓自己自信的特質,無論是天賦、家境、亦或是努力。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自信的理由。積極的心態和強大的自信會讓你在溝通中不自覺得影響別人,我想沒有人會拒絕積極向上的事物(哦,威廉古堡里專吃AB型血老鼠的凱薩琳公主除外)。
第二,我認為成事在人,對——還是成事在人。在自己形成積極心態和強大自信的同時,每一個“自我”都是溝通中的另一個角色——“對方”。所以,不能嗨了自己,忘了他人。用極端一些的視角來看待溝通雙方,就是兩個個體的碰撞——無論的認知、閱歷等。或許兩個人都本著“幫助對方,合作開心”的原則一起研究一下,如何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多的收益,就是一個不錯的溝通預期呢。
溝通的兩個因變量就是兩個人,所以我覺得所有的技巧莫不是通過改變其他變量來影響這倆個因變量以達到兩者動態平衡。(僅代表2017/8/26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