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童趣詩,文字平易通俗,雖然沒有刻意修飾,但是卻極富韻味,讀后往往令人忍俊不禁。“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描寫了古時兒童課余生活的豐富,令人向往。“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孩童于稀疏的籬笆旁,急追黃蝶之天真與稚氣。“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的寥寥幾筆,卻展現了牧童捉蟬的聚精會神與快意。“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小娃不懂隱藏自己的行跡,偷采白蓮的畫面,更是散發著濃郁的童真,讓人仿佛回到了快樂的童年。
這些童趣詩中的童真、童趣,如一束潔白的光,在人們的眼前閃動、心中起舞。其實,真正的童趣詩,意境遠不止于此,它還有著更為豐富的意蘊。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更加深入地解讀童趣詩呢?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一類是以兒童為題材的詩詞,我們習慣上把這類詩叫做“童趣詩”。但是,我們知道,童趣詩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數量非常少。這是因為,一方面,歷朝歷代沒有詩人專寫這一類童趣詩,因為這類詩通常登不了大雅之堂;另一方面,也沒有人專門研究這一類童趣詩的創作理論,童趣詩在古典詩詞的長河中影響力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們現在讀童趣詩,也往往不太當回事兒。我們的潛意識當中,以為童趣詩就是寫寫童心童趣的,打打鬧鬧,說說笑笑,能有什么高深的東西需要琢磨的呢?
童趣詩,當然是寫童心童趣的,這話確實沒錯。比如,有這樣四首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趣詩,季節不同,地點不同,所寫的事情和景物也不同,但是所寫的童心童趣卻是相同的。
第一首,是清代高鼎寫的《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首詩,要論季節,明擺著是在春季。你看,“草長鶯飛二月天”,直接就把季節給點出來了。當然,體現“二月天”特征的景物詩中也寫了不少,“草長鶯飛”是的,“拂堤楊柳”是的,“東風紙鳶”也是的。
而這首詩的童趣全部集中在“放紙鳶”這個動態意象上,放風箏,想想都會手癢啊,何況是“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個“忙”,不是慌忙,不是瞎忙,不是急急忙忙;這個“忙”,是迫不及待,是爭先恐后,是手舞足蹈,是興高采烈,這個“忙”字把童趣整個兒給放了起來。
第二首,也是清代的,袁枚寫的《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這首詩,要論季節,應該是在夏季了,因為有“鳴蟬”這個意象在。這里的童趣,首先是一種撲面而來的野趣。你聽,牧童唱歌,聲振林樾,嗓門大得不得了,嚇死人吶;其實,歌聲唱出的是一種率真的野性,愛唱什么就唱什么,愛怎么唱就怎么唱,愛唱多響就唱多響,我管你?同時呢,這童趣也是一種滿滿的稚氣。你看,牧童忽然閉口立,這是要干嗎?捕蟬。早知自己要捕蟬,你倒是輕一點啊,嗓門這么大,歌聲振林樾,這不得把知了嚇跑嗎?意識到這一點,牧童忽然閉口。就像一個音樂中的休止符,所有跌宕起伏的旋律,到了這里戛然而止。那畫面,那形象,簡直呼之欲出。
第三首,是宋代葉紹翁寫的《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這首詩,要論季節,自然是秋季了。“蕭蕭梧葉”,“江上秋風”,都是具有明顯的秋季特征的景象。中國文學語境中,向來就有悲秋的傳統。所以,秋葉一落,秋風一吹,身在異鄉的游子,就不免動起思鄉懷人的心緒來。這個時候,誰來撫慰這份鄉愁呢?放眼望去,夜色中,籬笆間,一燈獨明,詩人猜想那可能是兒童在玩蟋蟀吧。這猜想,可能會讓詩人聯想到自己的孩子,夜深燈明挑促織;這猜想,也可能讓詩人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夜深燈明挑促織。因此兒童的出現,因為童趣的加入,悲秋的寒意中就有了一些溫暖、一些明亮。
第四首,也是宋代的,楊萬里寫的《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這首詩,寫的當然就是冬季了。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實在是太有意思了:心態上,寒天“弄冰”,可謂童心熾熱;色澤上,“金”盤“彩”絲串“銀”冰;形態上,用“金盤”脫出的“銀錚”,是圓的;聲音上,先有“玉罄穿林響”的高亢,忽然又傳來“玻璃碎地聲”的清脆。一派天真爛漫、心花怒放的氣息。
我們讀這四首童趣詩,感覺是差不多的,兒童在,快樂就在;兒童在,天真就在;兒童在,可愛就在;兒童在,自由就在。也難怪,冰心老人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只揀兒童多處行。理由很簡單,跟兒童在一起,你就會忘記俗世的煩惱、憂傷和痛苦,你就會變得跟兒童一樣快樂、率真和幸福。
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詩歌中,童趣詩仿佛遠離了世俗的牽絆,它沒有詩人心中的憂憤,更沒有世間的爭斗。它清新活潑、令人陶醉,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天真與美好。讀童趣詩,讓人感到一種精神的愉悅,使人處于一種完全放松的、特別的審美享受中。那么,所有的童趣詩都是表現童真童趣嗎?
我們來看范成大的一首詩《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蔭學種瓜
如果是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農家樂游玩,讀到這樣一首詩,孩子可能會特別羨慕“也傍桑蔭學種瓜”的農村孩子,不用學英語,不用做奧數,不用彈鋼琴,還可以在樹下種瓜玩。但若真正深入到農村實際生活中,特別是偏遠地方的農村,或許因為沒有現代化的工業污染風景比較秀美,但“傍桑蔭學種瓜”的孩子卻不是為了玩,而是一種有責任的實實在在的勞作,要按農人的要求一步步做下去,保證瓜成活、結瓜、結大瓜,這樣的種瓜便就不再是好玩。在他這樣的年紀,本來也應該“放紙鳶”、“捉蝴蝶”、“挑促知”,但大人們“晝出耘田夜績麻”,白天忙田間,晚上搓麻繩,農忙時節全家都在忙。這樣理解,這首詩也便不再輕松好玩有趣。
如果要輕松,就可以將前兩句改為寫景“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這樣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寫童趣,意境高度一致。
寫農民辛苦勞作的田園詩也不少,如白居易《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翁卷《鄉村四月》“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蕭紅的散文《祖父的園子》雖然也寫勞作,但她筆下的栽花、拔草、種白菜不需承擔責任,不會計較收成,只是快樂輕松地玩而已。
錢理群教授說,讀文學作品,不能用線性、機械的思維來讀,而應具體分析才有價值。比如寫時代的苦悶,并非每部作品都是單一的苦悶,而是“這一個”就是“這一個”的苦悶。
范成大寫了60多首田園詩,我們可以將它分為三大類。
一、寫農民艱苦辛勤的生產勞動。“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于飛”,婦女連夜織布,村長連夜催稅,農民忙碌艱辛。
二、寫農民安定閑適的生活景象。“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梿枷響到明。”勞動的笑聲中揮灑著汗水,勞動的歌聲里飛揚著希望。
三、寫農民所受到的壓迫和剝削。比如前邊提到的“大耆催稅急于飛”。
我們再來讀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兒童在這里作為意象,起襯托的作用,回鄉游子的滄桑感油然升起。
以兒童為意象的詩有以下三類:
第一,跟高人隱士向往的境界在一起。如施肩吾的《幼女詞》: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窗前,學人拜新月。
七月初七為七巧節,婦女們拜月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幼小的女孩子才6歲,并不知道大人們為什么而拜月,晚上也在窗前學著大人們拜月。施肩吾本身就是一個道士,所以他的詩心多歸于兒童。
兒童意象詩的第二個特點,是跟老人在一起。比如王維的《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
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
倚仗候荊扉。
以歷盡滄桑、日薄西山、垂垂老矣的野老為起點,以天真的牧童為終點。
兒童意象的第三個特點,出現在成人的問答中。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山不知處。
成人松下問,童子做回答。尋找的是隱者,跟老人也有關聯。故賀知章的這首《回鄉偶書》與兒童意象詩的三個特點全部相符。
我們解讀兒童詩,要具有思辨意識和能力:結合整首詩來讀,結合文化背景來讀,結合時代特征來讀。
兒童詩,田園詩,不只是簡單地寫吃喝玩樂,只有帶著思辨去讀,獨立思考,才能發現詩中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