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距,并且越來越大?
商業咨詢顧問劉潤認為:
平庸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基因,而高級的人改變思維。
解鎖生活中很多困局的關鍵,往往就是在于改變思維。
思維一變,就像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會帶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思維決定行為,思路決定出路。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決定著其為人處世的格局,也決定了這個人能走多遠。
如果思維本身錯了,哪怕再勤奮,也是徒勞無功,還有可能南轅北轍。
往后余生,別再在思維高墻里固步自封,也別讓思維局限操縱你的人生。
推倒思維里的墻,你會發現人生很多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人啊,別總說自己不行,說多了或許就真不行了。
有位企業家這樣寫道:
我發現,有時候限制就是限制本身。
你認為做不到,你就真的做不到。
你覺得自己可以更強大,你就真的會變得更強大。
人這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思維局限買單。
那些失去的機會、犯過的錯誤,很多都是畫地為牢帶來的。
我們總是太容易陷入成見,囿于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可如果一直像井底之蛙一樣看世界,看到的天空永遠是井口那么大。
多一點努力,少一點限制,未來一定會比現在好得多。
真正厲害的人,不會輕易向生活認慫,也不會隨便向命運認命。
哪怕無人理解,也會勇猛向前,去更廣闊的世界看看。
當我們身處井底時,只有想辦法跳出去,才能更清晰地認識世界。
怎樣跳出思維局限呢?給大家3個實用建議。
第一,培養閱讀的習慣
林語堂曾說:“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行萬里路,好在我們有機會讀萬卷書。
每本書都是一座橋梁,帶我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在書中,你可以邂逅名人大家,還可以收獲別樣感悟。
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個字都算數。
你的思維里、氣質里、談吐里,都藏著你讀過的書。
生活中很多困惑和難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讀書多了,思維自然更開闊,人生格局也更大。
第二,關注積極的一面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把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型,另一種是成長型。
固定型思維的人,常常陷入焦慮、猶豫和自責的內耗之中。
成長型思維的人,總是關注積極的一面,相信只要足夠努力,就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凡事都有兩面,總看到消極的地方,只會令我們抓狂。
余生漫漫,我們要做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
學會關注美好積極的一面,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生活才會柳暗花明。
第三,離開自己的“車道”
人生而自由,卻無時不在枷鎖之中。
當你在自己的“車道”待久了,就會對超出認知的事物充滿執拗和偏見,想當然地認為世界就是眼中的模樣。
這樣下去,你的進取心會被牢牢鎖住,激情也會被消磨殆盡。
你從此不再冒險,終會與世界脫節。
倘若想要改變,不妨偶爾離開原有車道,比如去新城市、學新技能,或許會發現別有一番風景。
網上有個問題:“一個人如何才能從本質上救贖自己的命運?”
有人回答說:
“人的命運往往為思維方式所左右,只有勇于跳出原來的格局,以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人生路上遇到的難題,才能真正救贖自己的命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局限,有局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步自封。
那些厲害的人,既不活在淺薄的認知里,也不卡在狹隘的現狀中。
他們可能不是最聰明的,但一定是不斷進化的。
學無止境,希望我們都能不斷修煉,一次次打破思維局限,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