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思維模式決定人生的兩種打開方式,你選哪一種?——《終身成長》讀后感

在一個個人能力固定的世界里,成功需要你證明自己的聰明和天賦,證明你自己的價值;而在另一個能力可以改變的世界里,則需要你提高自己,去學習新知識,發展自己的才能。思維模式其實就是一種信念,只是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是可以改變你的意志的。——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幾年,不斷聽到很多關于思維讓人生不同的金句:“人跟人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思維不同、格局不同、平臺不同、教練不同”,“人之所以不同,是脖子以上不同”……。在讀完《終身成長》這本書后,我才更加深刻的體會,確實不同的思維給人帶來的是巨大的人生差異,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終身成長》一書,是美國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研究者、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所著。在書中,作者主要介紹了人的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型:固定型與成長型。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型讓人們在對待自身評價、成功、失敗等方面都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表現在:

關于自我評價:固定型思維的人對自我的評價非好即壞,要么自卑,要么自負,認為人的能力是天分所在,基于此,可能一生當中都在力求證明自我的智力、個性和特征;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能夠即開放又準確的評估自己當下的狀況,既能準確看到并接受自己的不足,又能開放的相信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培養的,現在的能力水平并不代表未來的水平。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成功:固定型思維的人把成功看做是自己能力的證明。為確保成功,習慣掩飾自己的不足,最后成為一個不愛學習的人;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把成功看做是能力的拓展,而不是個人天份的高低。

關于失敗: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失敗是一個身份標簽,如果失敗了,不是事情失敗,而是整個人的失敗;而成長型的人認為失敗只代表一件事情上的失敗,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它可以讓自己更強大,并不代表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努力: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無能的人才需要努力,如果一件事情是需要努力的,那說明就是不擅長的,也就無需努力;而成長思維的人認為即便是天才,也是需要勤奮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

關于大腦對興趣的反射:一項對腦波的測試發現,固定型思維的人對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內容感興趣,成長型思維的人則對能夠幫助其發展能力、取得成就的部分感興趣。舉例說明:拿學生考試來說,固定型思維的人對成績、排名感興趣,并不關心自己做錯的題目是哪些,為什么錯;成長型思維的人恰恰相反,無論成績、排名怎樣,他們更關心的是哪些題錯了,為什么錯……。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了解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下,人們有著什么樣的認知和思考方式,作者又帶領我們看到兩種思維模式指導下的人們在各種領域中表現出的語言和行為模式的大不相同。細細體會下來,覺得非常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觀自己的思維、語言、行為模式,看到自己在以哪一種思維模式指導著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又最終產生了一些什么樣的結果和效應。讓我們一起來反觀一下:你是否也在很多時候用固定型思維經營著自己的人生,卻還盲目不自知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商業領域:

固定型思維的領導者只關心個人的偉大、強調“我”;成長型思維的領導者則相信人具有發展的潛能,關心自己、員工、企業的成長,強調“我們”。

在人際關系領域:

對待愛情,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一切都是注定的,如果愛情需要努力,說明不屬于自己,愛情中有問題,意味著是性格上有缺陷。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愛情是彼此磨合、共同努力的結果。

對待社交,固定型思維的人害怕冒險,非常害羞,在意評價,焦慮,懷疑自己。成長型思維的人同樣會害羞,但把其視作挑戰,并擁抱挑戰。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教育領域:

父母對孩子,固定型思維的父母要求孩子達成期望的成就,忽略孩子興趣和潛能。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尊重興趣,重視孩子擁有完整的人格。

老師對學生,固定型思維老師會營造出一種充滿評判的學習氛圍,判定學生事“聰明”的和“笨”的。成長型思維的老師充滿信任、沒有評判的氛圍,注重的是“我應該怎么教,可以把孩子們教得更好?”,而不是“這些孩子是否教得會?”。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看到作者詳細闡述的兩種思維模式表現出的不同思考方式以及行為模式后,不知道你是否有對照自己,對自己有一些對鏡和反思呢。

有一點必須要強調的是,兩種思維模式并不是獨立的是兩種人,而是人的兩種狀態,每個人都是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混合體,我們可能會在某些情境下是固定型思維,在另外一些情境下又是成長型思維。所以,能夠看到自己在哪些情境下是固定型思維模式,顯得非常的重要,只有首先看到自己的模式,才有可能有意識的培養和改變模式。

在閱讀本書時,對照我個人,發現一個自己很棒的成長和改變。在閱讀本書前,并不知道這就是從固定型思維開始轉變為成長型思維了。過去的自己在社交中都是使用的固定型思維,不相信自己,害羞,害怕別人嘲笑,很多時候自己內心也有聲音想要去表達,但是都羞于開口,最后給自己下了定義:自己就是一個不善人際、不善交流、不善表達的人。直到我從工作轉變為創業者的身份,開始接收到同伴的鼓勵、贊美,才逐漸開始嘗試著開口表達自己,從幾個人的小型分享會都支支吾吾講不清楚,到慢慢能夠在幾百人的舞臺上做分享,一路見證自己在社交、演講、表達方面的前后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成長改變?,F在回看起來,對此也特別感概,如果一個人用固定型的思維生活著,那人生永遠都沒有了上升的可能性,那人生可能會失去很多的色彩。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固定型思維模式在老師教授學生上體現出的語言和行為模式,也讓我特別感觸。身邊有不少從事小學、中學老師職業的同學、朋友,經常會從部分老師的口中聽到這樣的話:“這些學生太笨了,怎么教都教不會”……。以往的自己不以為意,就當是聽聽朋友嘮叨就過了。讀完作者這本書,才意識到,如果老師都以這樣的思維模式去從事教育行業,那我們的孩子們可能真的從小就被帶跑偏了,成績好的同學形成自傲型固定思維模式,而成績差的同學形成自卑型固定思維模式。想到這里,真心期望有更多從事教育事業的老師們,能夠讀到此書,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孩子們養成一生受益的成長型的思維,而非一生受阻的固定型思維。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固定型思維阻礙人的成長,限制人的成就,讓人們認知局限、狹隘。成長型思維幫助人成長改變,發展能力,取得成就。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培養成長型思維呢?作者在書中提到:

一、在將學習型思維模式傳授給他人時,應該做到:

1、掌握稱贊的方法:贊美學習的過程、付出的努力……等,而非有能力、聰明……這樣的贊美。

2、正確面對孩子遇到的挫折:對挫折表現出興趣,把挫折當做好事傳遞給孩子,而非表現出焦慮和關注孩子的個人能力。

3、重視孩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關注孩子是否深入理解知識,而非死記硬背。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二、個人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四個步驟:

1、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每個人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混合體,有固定型思維模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認自己有固定型思維模式。對于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也不必感到羞愧,只需承認它,面對它,接收它。

2、觀察你的固定性思維:它什么適合會出現?出現時你有什么感受?為此你做出了神呢決定?……找到你的固定型思維出現的原因。

3、給自己的固定瑩思維模式命名:把固定型思維人物化,如:你在教育孩子時會出現固定型思維模式,把這時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取一個有同樣模式導致壞的結果的電影、小說甚至現實人物的名字,用于警醒自己,當發現自己的固定性思維模式又出現時,用名字警醒自己:我不要成為他那樣。

圖片發自簡書App

4、教育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當固定型思維模式出現并阻礙你時,學會和它溝通。你要明白:固定型思維是為了保護你,讓你感覺到安全,但它的方法卻做不到這點。所以,用成長型思維和它溝通、教育它,向它說明你為什么要這么做,讓它和你一起,它會給你支持和幫助。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定要成為一名終身成長者,用成長型思維經營人生,對自我有準確的認知,也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成長空間,不斷地努力、嘗試、突破,挑戰。你呢,是否也愿意選擇勤奮努力,不斷挑戰突破自我的成長型人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夠閱讀此書,從而看到自身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對自己造成的阻礙。承認、接受、教育自己的固定型思維,走上終身成長之路,經營屬于自己的成長型人生。

我知道,這條路并不容易。但就如樊登老師在解讀本書時所說到的:

改變是不易的,有些想法、觀念、認知已在我們的腦中運行了很多年。改變也是痛苦的,我們得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懼以及未知作斗爭。但改變也許很難,卻從未有人說過不值得。何況,我們都是對自我有要求的人,不是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