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奎克,一個大腦教練,記憶力提升、腦力優化、快速學習方面公認的世界級專家,可誰曾想,他曾經被老師認為是“腦子壞掉的孩子”。
原來吉姆.奎克迷戀X戰警等一類的超級英雄,而消防員就是現實中的超級英雄。在幼兒園的時候,曾經為看消防員而從椅子上摔下來,敲到了腦袋,從此,他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專心地做完一件事,記憶力和語言能力也變差。
上高一的時候,為了能夠順利上高二,老師給他布置了一個撰寫報告的加分項。吉姆.奎克花了幾周的時間泡在圖書館里,終于完成了報告并打印出放在包里,想要親手交給老師。結果老師提前半節課結束了授課,并要求吉姆.奎克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報告。
這讓平時盡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的吉姆.奎克有些猝不及防,認為自己是一個腦子壞掉的學生,沒有什么東西值得與同學分享的。害羞的他并不喜歡引人注目,更不敢在公共場合說話。最后,他結結巴巴地說:“很……抱歉,我……沒有寫報告。”下課后,大家都離開了教室,吉姆.奎克將報告扔進了垃圾桶。
我想,很多人或許都和吉姆.奎克一樣,懷疑甚至是認定自己不行,認為自己能力有限,認為自己學不會、聽不懂,覺得自己太笨。
可是,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以下簡稱《無限可能》)一書里告訴我們,唯一的極限就是我們相信極限的存在。人的大腦具備無限學習的潛能,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成為任何我們想成為的人,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擁有和分享任何東西。
《無限可能》全書分為四個部分:開啟平凡大腦的非凡之旅;打破充滿限制的思維模式;創造強大的可持續的動力;學會如何學習。作者在書里指出,如果我們現在的生活和想要的生活存在差距,那么我們就要從思維模式、內在動力和方法方式這三個方面去打破極限或者設置更高的極限。
01 打破認知和思維局限
當你在做某件事情之前認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時候,請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限制性的信念阻礙了你實現目標。
很多時候并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相信自己做不到。
其實我們對大腦能力的認知遠遠低于它的真實能力。而創造無限可能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自我限制并根除那些限制性信念。
在1954年5月6日之前,大家都認為人類在四分鐘之內跑完一英里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那一天,田徑明星班尼斯特用了3分59.4秒跑完了1英里(1英里=1.6063公里),打破了人們認為的人類極限。不到兩個月,又有人打破了班尼斯特的記錄。隨后又有1400多名選手用少于4分鐘的時間跑完1英里。到了現在,不到4分鐘跑完1英里依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已經不再有人認為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正如班尼斯特打破了人們設定的極限一樣,想要突破極限就必須打破這種限制性的信念。
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里提到,限制性的信念往往會在我們與自我對話的時候暴露出來。這種對話會把焦點聚焦到你做不到的事情上,讓你從內心說服自己放棄追求夢想,認定自己做不到。
這種限制性的信念百害而無一利,它會讓你停下的腳步、支配你的人生,并讓你在失敗的泥潭中苦苦掙扎。
限制性的信念就如同一座冰山,在《自我平衡》里稱之為冰山信念。
我們的語言和行為受到冰山信念的影響。冰山越是堅固,對我們的危害和破壞就越大,并且妨礙我們抓住機會。
為了解除冰山信念的影響,只要把一座冰山融化就可以了。這就是《無限可能》的核心概念——突破極限,拋棄那些錯誤的假設和預判。
要突破極限就要找到你的限制性信念。作者在書中列舉了七個最常見的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1:智力是個固定值
有時候會我會跟孩子的同學家長聊天,家長們或多或少的會給孩子貼上一些智力方面的標簽,諸如“我女兒就是數學差”“我孩子就是反應慢”“我孩子生性就是這樣,難以改變”。
這些標簽或者信念其實已經給孩子設置了一個極限,潛移默化的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就是家長口中說的那樣,并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因而在做事情的時候會感到十分困難。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成為了家長所說的那樣。
人的思維大致可以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斯坦福大學心理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指出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下,學生認為自己的基本能力,智力才能都只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他們的目標就是讓自己在別人的眼中看起來很聰明。而在成長型思維模式下,學生明白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可以通過個人努力,優質的教學和堅持不懈得以提升。他們相信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會變得更聰明。
實際上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固定思維模式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使用不同思維模式的人,對待生活的方式會不同。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遇到困難通常會選擇放棄,而不是不去提升和學習。他們通常會告訴自己這些知識并不是必須學的,還會找的借口埋怨其他人或者抱怨環境,然后將注意力分散到那些讓他們感覺良好的事情上。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我們有能力去改進任何事情”。
固定型思維模式這種限制性信念,會影響你看待自己的智力和學習能力。特別是當智商分數測試出來后,有著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更傾向于認為固定不變的智商得分正確的反應了他們的智力水平。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考試成績與你的學習能力之間并不能劃等號。智商測試得分也許不變,但是我們的智力水平卻是不斷上升的。
戴維.申克在《天才基因》里指出,相信天賦和限制與生俱來,能讓我們更輕松地面對這個世界,免于承擔他人期望的重荷。
吉姆.奎克指出,智力是可塑的,培養成長性思維模式的能力決定了智力的可塑性。審視自己的態度,傾聽自己的說話方式,就能夠發現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請停止說“我不行”“我不能”“我不會”,也要阻止孩子說“我不會”“我不敢”“我不行”。嘗試著自己和孩子說:“你只是現在不會/不行,再試幾次也許就會/行了。”
與其認定自己不行,不如告訴自己目前還不擅長此事。當我們踐行積極的態度和行為的時候,我們的智力是不斷變化的。
限制性信念2:我們只開發了大腦的10%
一些紀錄片,電視節目或者是電影都會宣傳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人類的大腦并沒有百分之百的開發,大腦最大的潛能始終處于隱藏狀態。電影《超體》也稱我們對大腦功能的利用率進行達到10%。
對于這樣的謬論,人們幾乎深信不疑。然而神經學家大衛.伊格爾曼指出我們其實已經百分之百的利用了我們的大腦。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蒙弗雷澤大學心理學教授吧里拜爾斯坦指出,即使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大腦的所有部分都處于活躍狀態。大腦重量占人體體重的2%,但是耗能卻占了體重總耗能的20%,多于任何其他器官。若一個器官只有40%或更少的部分處于工作狀態,那么身體完全沒必要為了它消化如此大的能量。同時,人類的大腦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它們之間是相互協同工作的,根本不存在無功能的區域。
因此,大腦只開發了10%這樣的謬論是荒謬可笑的。所有人都已經利用自己的整個大腦進行學習,只是有些人利用得更好。
限制性信念3:犯錯等于失敗
沒有人否認愛因斯坦是個智力非凡的天才。然而,他的人生發展之路卻是極其緩慢的。在幼年時代,他的思維和學習方式都明顯與班上的其他學生不同。老師甚至認為他無法達到平均水準。相對于簡單的問題,愛因斯坦更擅長解決較為復雜的數學問題。科研生涯后期,他還會犯簡單的數學錯誤,這些錯誤出現在他最重要的基本著作之中。比如在各個版本的相對論中,總共出現過七處重大錯誤。
即便是經常犯錯誤,人們也不會認為他是一個失敗者。他沒有因為犯錯誤而停止前進的腳步,他說:“一個人從未犯錯誤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害怕犯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放棄努力。犯錯反而是努力嘗試的證據。
錯誤并不代表失敗。也不要因為犯錯之后輕易的給自己下結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我們要做的是把錯誤踩在腳下,把它當做墊腳石,以此來提升自己達到更高的層次。
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錯誤,從中吸取教訓,才是正確的做法。
限制性信念4:知識就是力量
不付諸行動的知識無法轉變為力量。知識固然重要,但是要把知識轉化成力量,就需要將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
知識X行動=力量。
限制性信念5:學習新東西非常困難
很多人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總認為自己太笨,什么也學不會。因此,一想到學習,就會把它和“困難”“斗爭”聯系在一起。
勵志電影《墊底辣妹》里老師的原型坪田信貴在《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一書里指出,沒有什么人天生就是頭腦聰明的,他們只是用對了方法。
當你缺乏動力或者方法不當都會讓你放慢腳步,讓你覺得學習上一件困難的事情。
事實上,任何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而學會學習,讓學習成為一件輕松快樂的事。
限制性信念6:其他人的批評很重要
戲劇演員金.凱瑞說:“這個世界上最滑稽的事情,就是人們因為害怕別人的看法,所以阻止和限制自己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
想要進入無限可能的境界,就要擺脫對他人批評的恐懼。
“鄉村超模陸仙人”原名叫陸開港,1999年,出生在廣西南寧橫縣的一個農村家庭,自幼作為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當他把自己走秀的視頻發布到網上的時候,多數網友說他是“丑人多作怪”、“不男不女”、“奇葩博眼球”。
可正是這樣一個別人眼中的奇葩,卻成了海外最火的中國超模,登上了真正的T臺。
如果陸仙人認為別人的批評很重要,沒有堅持自己的愛好,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我很欣賞他在小紅書里說的那句話——可以回頭看,但別回頭走。
吉姆.奎克在書里說:“無論你做什么,人們都會質疑你,批評你。你總是會對自己下不公平的判斷,只有打破這些判斷,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潛能。不要讓別人觀點和期望左右甚至毀了你的一生。”
我們要確立一個新的信念,那就是——“我不會強求你喜歡、愛上或者尊重我的工作。我的事情與你無關。”
限制性信念7:天才是與生俱來的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里指出,“不論基因遺傳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發揮著什么作用,他們和我們一樣,大腦和身體都具有適應能力,只是比我們更多地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
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里提到,天才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深度練習達成的。
02 發掘內在動力
創造無限可能的第二步就是找到屬于自己的內在動力。
當我們找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之后,就要摒除它,發掘內在的動力。
吉姆.奎克在書里說:“當人們說自己缺乏動力的時候,可能正動力十足的躺在床上玩手機,實際上,“我毫無動力”正是在自我催眠。動力要靠行動去爭取。我們進行的最艱苦的斗爭往往會為我們帶來最強勁的力量。它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策略,動力既可控也可創造。”
動力最終的形式是心流狀態。把內在的動力當成精力去管理,為動力投入,不浪費動力,擁有明確的目的地和理由,就會讓你的精力充沛。
為了達到心流狀態,我們需要為大腦和身體其他部分創造能量。
多問幾個“為什么”
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向內詢問自己,找到最能激發自己的核心目的。
找到自己核心的目的,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如果讓你描述自己的特點,你會使用哪些詞匯?
2.你具備怎樣的價值觀?
3.你具備怎樣的目的感?
通過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
設定SMART目標來分解自己的想要實現的目標,直到目標達成為止。
比如你想完成一年讀100本書,寫100篇文章這個具體的目標(Specific:具體的),那么你至少要一周讀2本書,寫2篇文章(Measurable:可衡量的),平均3.5天讀完1本書,寫1篇文章(Actionable:可行動的),這個速度是現實可達到的(Realistic:現實的),并且是有時間限制的(Time-based)。
作者在書里說,清楚自己的生活目的也就清楚了自己是怎樣的人,自己要做什么,以及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
保證自己有健康的身體、心理、時間和空間
確定了目標是否就萬事大吉了呢?不是的。我們還要審視自己的價值觀。若自己的價值觀與終極目標不匹配,我們就無法實現人生目標。
除了要有與目標匹配的價值觀,所做的事情還要有充足的理由。當理由與你的目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緊密相連的時候,它們將充分激勵你采取行動。
為了保證你的認知技能、注意力、記憶力和大腦的整體健康,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積極的鍛煉、整潔的環境、積極的同伴以及合理分配你的時間、情緒、心理健康和空間也非常重要。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都會阻礙目標的實現。
建立微習慣,用建設性習慣代替壞習慣
很多時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一些舊習慣和行為模式會阻礙你前進。
比如在寫作或者看書之前,如果習慣性先刷短視頻,就會刷著刷著,白白浪費了時間,到頭來該看的書都沒有看,該寫的文章都沒寫。
如果我們看書寫作的時候能夠像刷短視頻那樣自動性地去執行該有多好啊。這樣我們就能夠自信的掌控和管理每一天,專注于影響力最大的行為,從而收獲幸福的人生。
可是,刷短視頻這樣一個控制不住的行為,我稱它為消極行為,有可能會消耗了我們的超能力。那么要如何改掉這樣的一個壞習慣呢?
實際上,人們并不能真正終結一個壞習慣。因為人的大腦會形成一個習慣回路——提示、渴求、反應、獎賞。
什么是習慣回路呢?
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里舉了進房間開燈例的例子。“提示”是走進房間發現光線昏暗;“渴求”是房間不應該這么暗;“反應”是打開燈;“獎賞”是房間不再黑暗。
人們刷短視頻的行為,在習慣回路里就屬于“獎賞”部分。在刷的過程當中,人們感覺到愉悅。這是一種不需要思考的獎賞,而且很容易獲得。人習慣于趨易避難,做任務完成目標是困難的事情,而且短時期內得不到獎賞,而刷短視頻就可以時時獎賞自己。
如果要完全戒掉刷視頻,對某些人來說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們可以將刷短視頻作為一種獎賞,在完成某一個小目標的時候,讓自己刷十分鐘短視頻。比如,當你看了一本書的1/3,或者寫了一千字可以獎賞一下自己。
如果你認為看1/3或者寫一千字有點難,那么我們可以縮小目標,比如看10頁,寫200字,然后獎賞自己看5分鐘短視頻,以此形成微習慣,逐漸代替壞習慣。
進入心流狀態的五種方法
心流是一種狀態。當人們全神貫注地投入一項活動中所感受到的極大愉悅感即為心流狀態。
心流的狀態可以讓你的工作效率提升四倍。
那么如何才能讓自己頻繁地進入心流狀態呢?
《無限可能》提供了五種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
1.消除分心
心流狀態是一種十分專注的狀態,若做事情的時候分心是無法進入新的狀態的。因此,我們需要放下其他所有事情,全身心的關注手頭的工作。
2.給自己充足的時間
進入心流狀態大約需要15分鐘。真正達到巔峰狀態需要接近45分鐘。如果只有30分鐘左右的時間。書法讓你完成很多事情的。因此,你需要規劃出至少90~120分鐘的整塊時間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
3.做你喜歡的事情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讓你感到心煩意亂,那么在做這件事情的絕大部分時間,你會感到非常枯燥和乏味,并且這些負面的感受會阻礙你進入心流狀態的步伐。
4.擁有清晰的目標
“妨礙我們進入心流狀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清晰的目標。”
當我們在學習和工作的中明確自己的目標,并清楚的知道自己如何利用騰出來的那塊時間時候,我們就能夠沉浸在這項任務之中。
5.給自己一點挑戰
不管是做過于簡單的事情,還是做過于困難的事情,都無法進入心流狀態。
只有當我們所做的事情處于舒適區邊緣的時候,才具有一點挑戰性,我們才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處于舒適區邊緣的事情其實也就是周嶺在《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一書里指出的處于自己的認知圈邊緣知識體系。在這個區域的認知體系與我們的聯系最緊密,最容易讓我們產生觸動,進而與現有的認知進行關聯。
有觸動、有挑戰的事情才最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同時,我們還要制服4個超級反派——一心多用、壓力、畏懼失敗、缺乏信念,以此來守護自己的心流狀態。
03 遵循正確的方法
創造無限可能的第三步就是遵循正確的方法。
想要擁有無限可能的超能力,那么學會學習就可以幫你實現這種超能力。
《無限可能》一書里提到了學會學習的五種方法,它們分別是如何做到專注、如何有效學習、如何長久記憶、如何快速閱讀、如何敏銳思考。
如何提升專注力?
專注力的頭號敵人是分心。打敗分心就成為集中注意力的關鍵。
注意力可以像鍛煉肌肉一樣進行鍛煉,鍛煉得越多,它就會越強壯。
一次只做一件事、保持環境整潔、限制工作物品數量、保持大腦平靜或者安排專門的“分心時間”都可以讓專注力得到提升。
如何有效學習?
世界上頂尖的成功人士都在堅持終身學習。
吉姆.奎克在書里列舉了七個無限學習的簡單習慣。
1.主動回憶
主動回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復習你正在學習的材料。
然后合上書本或者關閉講座的視頻,寫下或者背誦你剛剛復習到的所有內容。
現在,再看一遍材料。你記住了多少?
2.間隔重復
放棄填鴨式突擊學習的方法,采用間隔復習法。間隔重復學習法會讓你把注意力放在那么有記住的信息上,以此最大限度的利用大腦的能力。
3.管理你的狀態
你所處的狀態決定了你所做事情的成敗。老師經常會對剛上小學的孩子強調坐姿的問題,因為姿勢可以影響思維狀態。挺直腰背,調整呼吸,這樣可以保證大腦和身體的其他部位進行充足的氧氣循環。
4.利用你的嗅覺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博士后研究員喬丹.蓋恩斯.劉易斯在論文中指出,氣味首先由嗅球處理,嗅球從鼻子的內部一直延伸到大腦的底部,繡球于大腦的兩個區域有直接的聯系,這兩個區域就是與情緒和記憶密切相關的杏仁核和海馬體。而視覺、聽覺和觸覺信息并不會通過大腦的這兩個區域。因此嗅覺能夠觸發情緒和記憶。
記憶中發生的事,空氣中也彌漫著相同的氣味,因此氣味能夠有效的刺激我們回憶過往。嗅覺可以作為輔助記憶的工具,我們可以在一些重要的事情開始之前增加一些特殊的氣味,以此來加速我們回憶。
5.為大腦播放音樂
每次進圖書館,我們都能夠聽到圖書館播放的音樂。這是因為音樂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
E.格倫.舍倫貝格博士的“喚醒—情緒假設”研究表明,音樂可以為我們營造提升學習能力的環境。
有專家認為,音樂可以穩定精神、身體和情感的節奏,使人達到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極度專注的狀態。在這種專注的狀態下,人們可以處理和學習大量的內容與信息。
6.用你的整個大腦去傾聽
作者在書里給出了一個幫助你用整個大腦去傾聽的方法,那就是——HEAR。
H代表Halt(停止)。聽別人講話的時候,屏蔽一切干擾事項,關注對方的話語、聲調、肢體語言以及面部表情。
E代表Empathy(共情)。把自己放在說話的人或者演講者的位置上,試著讓自己從他們的角度去感受。
A代表Anticipate(預期)。帶著期待感和熱情去傾聽,就容易從演講中學習到很多內容并形成長期記憶。
R代表Review(回顧)。大膽向演講者提問、認真做筆記、用自己的話復述演講者所講的內容,想象自己把這些內容分享給他人,這樣可以鞏固你對這些內容的記憶。
7.注意做筆記
做筆記可以極大地增加記憶留存的內容。但是做筆記需要注意幾個點:
做筆記的目的是為了記錄重要的信息
筆記的內容應該清晰且易于辨認
使用自己的慣用語言和思維模式進行記錄
用手寫筆記代替使用電腦記錄
確保自己真的在聽,而不是為了記錄而記錄。
如何長久記憶?
記得高考的時候,多數拼的是記憶。特別是寫作文的時候,無論你舉什么例子,如果你記不住就寫不好。
即興演講的時候,演講者不可能上網“搜索一下”,全憑自己的記憶。
如果大腦里沒有足夠的知識,你就無法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也無法完成一場精彩的即興演講,更無法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
大腦和肌肉一樣,用進廢退。記憶作為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要想大幅提升腦力,就需要讓記憶進入無限可能的境界。
通過訓練,我們就能夠提升自己的記憶力。死記硬背往往會限制你的記憶力。
使用故事記憶法、采取更積極的學習方式、使用圖形記憶、將需要記憶的內容與已知信息聯系在一起、給某件事情加上情感、將需要記憶的內容與熟悉的地點聯系在一起記憶等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快速提升記憶力。
我最喜歡的是故事記憶法。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有意思的例子——
在30秒內按順序記住這10個詞:消防栓、熱氣球、電池、桶、木板、鉆石、騎士、公牛、牙膏、標志。
在沒有經過記憶力巡訓練的時候,想要完成這個任務是十分困難的。可是當我們使用故事記憶法的時候就非常簡單。
故事記憶法是如何做到30秒內按順序記住上面的10個詞的呢?
放輕松,然后試著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一個史上最大的消防栓旁,然后你把大一束氫氣球栓在消防栓上,氣球帶著消防栓飄到了高空中。突然間,氣球碰到一大堆電池,爆炸了。這些電池是從大桶里飛出來的,木桶則是由一塊像蹺蹺板一樣的木板拋到空中的。而彈出大桶的木板是架在一顆巨大的鉆石上的。那顆鉆石碩大無比且閃閃發光。突然,一個身穿鎧甲的騎士撿起鉆石后桃之夭夭。半路上他被一只公牛擋住了去路。只要給公牛用牙膏刷牙才能通過。刷完牙,公牛移到一邊,露出了身后巨大的霓虹燈標志牌,上面寫著“恭喜你”,然后發生了巨大的爆炸。
你看,一個有趣的故事就能幫你按順序記住了這10個詞。你的故事中情感越豐富越夸張,記憶就會越清晰。
無需在意故事的意義和邏輯。記住,故事只是為了幫助你按照順序記住某些東西,這才是目的。
如何快速閱讀?
有研究表明,閱讀能力高的人會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多的成功機會。
閱讀能力高意味著能夠迅速獲取最新的信息,擁有成功所需的競爭優勢。想要讓自己的學習進入到無限可能的境界,就必須提升閱讀能力。
影響閱讀效率的因素有兩個,即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
許多人認為快速閱讀并不能有效理解書上的內容,而事實上閱讀速度更快的人,理解能力更好。回讀、過時的技巧以及默讀,都會影響我們的閱讀速度。
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里指出,使用手指輔助閱讀可以將閱讀速度提高25%-100%。進行閱讀訓練的時候使用計時器,可以幫助你記錄自己的閱讀速度。
此外,為了提高記憶力,可以每次閱讀只持續20-25分鐘,讓眼睛休息一下再繼續。因為無論讀什么,人們總是對最開始的部分和最后的內容印象深刻(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使用番茄鐘可以講增加這樣的效應。
如何敏銳思考?
不同的思維模式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我們前面所列舉的7個限制性信念表明多數人都被困在有限的思維范圍之內。這是因為他們試圖使用提出問題時的思維去解決問題,自然是無法解決的。
愛因斯坦說:“解決問題的意識層次必須高于提出問題的意識層次。”
因此,我們需要嘗試不同的思考方式去解決問題。
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了解自己屬于哪種類型的學習風格。
《無限可能》里列舉了3種學習風格模型——視覺型、聽覺型和動覺型,并附有一個快速測試題。經過測試,我發現自己屬于混合型學習者,但是以視覺型為主導。
知道了自己主要的學習風格之后,就可以有意識的將其他的風格引入到自己的學習當中,以此避免我們在理解世界以及解決問題時思維模式過于單一。
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可以使用指數型思維。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得主納文.賈恩說:“指數型思維是指你可以用不同的思維模式看待事物,并不是指跳出條條框框的是束縛思考,而是從完全不同的框架思考問題。”
與線性思維模式不同,指數型思維模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上升,并以十倍的速度增長。雖然指數型思維的前期表現不如線性思維,但是后勁卻十足。
我發現一些孩子在學習上就體現出指數型的發展趨勢。在低年級階段,他的成績也許只屬于中上,而非名列前茅。但是年級越高,他的學習能力優勢逐漸體現出來,并超越那些一開始就表現穩定的學生。因此,作為家長,更應該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用更多的耐心期待孩子的成長。
激發自己的指數思維能力,可以按照以下4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找到根本問題。
比如,你想讓家人每周至少有三次能夠聚在一起享用晚餐。線性思維的方法是查看每個人的工作、學習和社交日程,找到一種方法,從而騰出一些時間,而指數思維的方法是改變家人忙碌疲憊的日程安排。但是,也許根本問題并不在于家人的日程安排,而在于家人是否愿意投入自己的時間。
第二步,提出新方法。
關鍵是盡可能多的提出“如果”假設。比如知道了問題的根本所在之后,為了能與家人聚餐,向自己提問“如果自己并不在乎別人的想法會怎么樣”,以此來減少無效的社交。或者問自己“如果全家搬到另外一個地方住會怎樣?”
第三步,閱讀相關信息。
大量閱讀,使自己對問題有全面的認識,認知也會有質飛躍。也有最終你會對那些占用了你大量時間的事情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和取舍。
第四步,進行外推。
經過上述三個步驟,你已經知道了問題的根本所在,也通過研究對問題有了全面的認識。最后,你會嘗試擬定一個方案,讓全家人都對你提出的“如果”感興趣的時候,在你們的改變和協調下,你最終可以實現目的。
《無限可能》這本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你實現突破,當你使用了吉姆.奎克在書中所教的方法提升了專注力、學習力、長久記憶力、閱讀速度,并學會敏銳地思考的時候,你就有可能進入無限可能的狀態。這其實是一個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愛上自己、并遇上更好的自己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