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我們的日子過著過著就老了,對多數節日也淡忘甚至淡漠了,對生活的鬧騰和潮流開啟了屏蔽模式……
多數人都知道端午是我國高大上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一說是為了紀念忠良伍子胥,或是紀念孝女曹娥,節日交給你們,你們假期樂了就好。今天不說這些歷史人物,且讓筆者談談關于端午的一些辣心的話。
小的時候,每逢節日,都不太關注節日背后是紀念啥啥名人的,因為在我的心里,只要有好吃的就不錯,節日里大人忙,小孩覺得好玩,可再也不是小孩了。過著過著就老了,對多數節日也淡忘甚至淡漠了,對生活的鬧騰和潮流開啟了屏蔽模式,一人獨處,暗自喝喝茶,刷刷朋友圈、新聞等等,聽幾首老歌或者新歌,給某些人點個贊等等。或者約幾個好友,下館子吃飯,酒足飯飽之后,去KTV唱歌,什么我可以抱你嗎海闊天空友情歲月等等掉大牙的歌曲。吃了喝了唱了,那一個節日就那樣過了。
二十多年來,吃過不同地方的粽子,形態各異,味蕾有別:形有尖、圓、方等等,味有咸、甜或素等等。我不喜歡里面有肉餡的那種粽子,還是對老家的粽子情有獨鐘。
老家的粽子,多數是用糯米包起的,在包之前燒一些干了的細嫩稻草(這種稻草是在沒收割稻谷之前就挑選的,民族語言有名字,但換成文字就不知道該用哪個詞來形容),把燒了的灰燼搗碎,去雜,再將灰燼粉末拌糯米,將洗好的粽葉包起來,再用稻草捆綁,一個個圓似小拳頭長若筷子的粽子就包成了,工序說簡單,其實也不簡單,米包的多,或者捆綁太緊,煮出來的粽子就不好看,甚至會裂開,至今我都不會包粽子,都是吃媽媽包的。
包好的粽子,要將粽子放入土灶的大鍋里,水要多放著,要將粽子全部淹沒,放少的話還得添水,燒的柴禾也要選上等的,那樣煮起來不費時間,吃起來味道才純正。不過想吃要等兩三個小時才行。
讀初中的時候,最盼望的是周末,因為周末可以吃更好的,在學校里天天拿飯票菜票去打飯,但總沒有自家的好吃,在家里吃青菜,都有難于言說的愜意。回去學校的時候,背幾個粽子,第二天還可以吃,雖然冷了,吃起來也可口,涼意舒心。
很多時候,不是為了吃,其實是為了團聚,一起過節,和親人朋友談談心,在談笑中度過節日。記得2007年的時候,有一個好友從七彩云南走到一二一大街,隨從的還有好幾個小伙子,朋友說工廠放假了,工資又沒發,要到我這里過節,那時候我還在師大讀書,住在蓮花池的城中村里(云南民族大學老校區背后),在三樓里,我們幾個血氣方剛的伙子,吃著街邊買來的粽子,至今想起,那過的是什么日子呀,要錢沒錢,一個人兩個粽子,幾瓶酒就把節日過掉了,關于友情,同苦的日子最難憶。
節日那么多,朋友那么少。就是如今的尷尬境地,不是不關心別人,而是各忙個的,有的在工廠,有的在工地,有的去旅游等等,別人都那么忙,誰還會記得你,誰還會有時間陪你,想吃,自己買去。
可是,外面的粽子,總沒有老家的粽子淡淡涼涼的可口,其實吃粽子可以加白糖或者暗黃的甘蔗糖,但不放糖我也喜歡。
年年有端午,此情不再有,愿每一個親人和朋友,日子不辣心,歡笑走在路上,在小樓里暢飲美酒,夏風也柔情。
文/阿亮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