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是我談得最多的問題之一,有寫,有講,也一直在努力實踐。
我們其實根本沒有能力改變什么,也不曾改變什么。唯一能按我自己想法實施了的,就是對自己孩子的教育。
我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到底算成功還是失敗。以我孩子目前的情況看,朋友中有肯定與羨慕的,也有不以為然的。
同所有中國孩子一樣,我兒子在初中以前接受的是典型的應試教育,我們誰都無力改變現狀,只能被動適應。如果說與別人有什么不同之處,那就是我堅定地拒絕各種培優培訓,只要求他憑興趣盡可能廣泛地閱讀。再就是盡可能帶他旅行,開闊視野,解放思想。
記得當年帶他去參觀虎門銷煙遺址,我給他出了一道作業題:虎門總共銷毀了多少大煙,按當時的煙價總共價值多少,后來鴉片戰爭清政府賠了人家多少銀子?當他算出清政府的賠款差不多就是被銷毀大煙的總價值時,他既吃驚又興奮。這或許是他人生第一次體會自由思想的魅力。
上了高中之后,我給了兒子人生第一次的選擇自由:出國留學成者高考應試。相比較而言,想讀美國名校當然要比國內高考應試困難許多倍。留學美國要的不只是知識和考試成績,更強調思想能力、研究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組織能力和價值觀等全方位的綜合素質考核。我兒子選擇了留學。
兒子英語并不好,平時英語成績只有90幾分。但既然自己選擇了留學,自然會加倍努力學英語。經過大半年的努力,他最終考了托福105分。
兒子最終也被四所美國名校錄取,我給了兒子第二次選擇的自由:擇校自由。兒子選擇了南加大。
上了美國大學后,我其實再也管不了他的。大學沒讀完,兒子要休學創業,我雖然反對,最終還是選擇了尊重他自己的選擇。
此后,兒子創業,戀愛,結婚,生孩子,我一概未加干預,尊重其選擇的自由。
如今兒子公司開到美國去了,我依然只能聽之任之,既不想干預,事實上也干預不了。
我不知道教育的成與敗應該以什么為標準。兒子能養活自己及其妻兒,沒啃老,這是真的。
兒子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盡管許多地方我并不認同,但那是他自己的選擇,苦與樂也都是他自己的,我總覺得我似乎沒有太多的理由或太大的權力去干預他。
兒子身上有許多毛病,比如學美國人的消費主義,掙多少花多少,我當然接受不了。但錢是他自己掙的,我又有什么理由干預呢?
兒子將來會做多大的事,是否能揚名立萬,我不知道,而且也并不在乎。我唯一欣慰的是,兒子是一個獨立自強的人,兒媳賢惠,孫子可愛。有這些足夠了,為什么一定要讓兒子或孫子們必須和我自己一模一樣呢?
我自己從事教育一輩子,關于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一直在思考與探索。有一點不可否認,沒有自由,尤其沒有選擇和思想的自由,就一定不可能有興趣與特長,也一定不會有獨立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