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我是一枚游戲美術設計師。
上班會每天坐在電腦旁邊畫畫,我習慣性的會戴上耳機把音樂開到最大,然后特別沉迷的盯著屏幕畫畫。
老大經常叫我,我經常會反應不過來,得旁邊兄弟提醒才知道,我想這算是深度工作嗎?
在沒看這本書前,我是不知道還有深度工作這個說法的。我只知道我工作的習慣,畫畫通常都會戴上耳機,不喜歡被打擾,那樣才有感覺能快速的進入狀態。
關于深度工作這本書,我是在火車上回來的途中看完的,總共花了6個多小時。看完感觸也挺深的,那么什么是深度工作呢?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的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回想這些年,身邊有多少能這樣深度工作的,我想屈指可數吧。
現互聯網時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各種社交App如春筍般涌現,QQ、微信、微博、推特等,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盯著,這種社交繁忙假象給我們帶來了慰藉,卻不知道去擺脫這些東西。
德高望重的《紐約客》撰稿人喬治·派克(George Packer)在一篇關于自己為何不發推特消息的文章中很好地表達了這種擔憂:“推特就像社交上癮者的可卡因。它之所以令我恐慌,不僅僅因為我從精神層面不屑于此,還因為我認為自己無法掌控它。我害怕自己最終會害我的兒子餓肚子。”
我挺認同喬治·派克這種觀點的,因為我就是被上癮的可卡因之一。
這段時間,自己運營了一個公眾號,花了大把的時間在這個上面,時不時會經常性的盯著數據,分析數據。發個朋友圈,也會出現大把的朋友給我點贊,評論。看著紅色的數字,我會忍不住的一一去回復。這不知不覺給我耗費了大把的時間,也大大影響了我工作的效率。
可見,深度工作很少見。
這正如卡爾·紐波特說的浮淺工作,我想很多人對這個浮淺工作認知還不了解吧?什么是浮淺工作?
浮淺工作(Shallow Work):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的價值,且容易復制。
說到這里,你中招了嗎?
看卡爾·紐波特《深度工作》這本書,我發現全世界范圍內都在抵制這種浮淺工作跟無聊的社交。
《深度工作》這本書,其實是分了兩部分。第一,為什么要深度工作;第二,怎么才能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這幾個詞,我想很多人都很陌生,它是怎么由來的呢,書中是這樣解釋的,卡爾·榮格獨處,保持清醒的頭腦,導演伍迪·艾倫拒絕使用電腦,比爾·蓋茨每年兩次“思考周”,JK·羅琳遠離社交媒體等,都是為了深度工作。
那為什么我們要深度工作,卡爾·紐波特說了這幾個理由。
第一:深度工作是有價值的,深度工作在新經濟形勢下成為贏家,尤其這些高級技術工人,超級明星,投資者等,深度工作都讓他們變成了社會精英
第二:深度工作才能產出,復雜的工作必須靠深度工作才完成
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缺失這個技能吧?
影響專注度的因素很多,書中說是共享空間,即時通訊,社交媒體等的影響,導致我們特別容易分心,不專注。還有一些瞎忙碌,沒有明確生產能力和價值,不知不覺迷惑了自己。接下來,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種需要訓練的能力,這本書的下部分,很好地詳細說了解決方法。
第一:認知自己,完善自己。事出有因,只有發現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首先就是專注的問題,找到訓練專注的方法,比如用撲克牌鍛煉記憶力,有成果的冥想等。還有合理安排分配時間,拒絕一些無效的社交與浮淺的工作,去創造條件,使自己專注。
第二:選定自己的深度哲學。書中從廣義到狹義去見證,禁欲主義哲學、雙峰哲學、節奏哲學、新聞記者哲學這四個方面。面對這些,我也挺有體會的,在火車上,看了大概四個小時吧,身邊一堆熊孩子吵鬧,最后,眼睛也實在疼的特別厲害,就放棄了繼續往下看,采用雙峰哲學的方法,某一段時間做明確的深度追求,我就把前面看的內容用思維導圖記錄了下來用來回顧這些內容。
第三:環境場所的指定,創造環境。前面那些偉人,都逐一印證了這個場所的重要性,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工作讀書也是一樣,需要一個特別舒適的環境。去屏蔽干擾,減少對分心事物 的依賴,不陷入網絡生活泥潭,拒絕一些事情,簡化一些事情。
在寫這篇書評的時候,我已經看完書好幾天了,這幾天一直忙于參加婚禮,沒有時間來寫。趁今晚有時間,吃完飯趕緊躲到自己的房間,開著空調,放著舒緩的音樂,快速敲打著鍵盤把這篇書評給敲完了。這種超高的效率也是源于《深度工作》的方法,正如書中說的那樣,迅速掌握復雜工具的能力,做到“匯聚專注之光”。
深度工作遠比大多數人所了解的強大,如果你愿意跨過這些舒適區和恐懼,將自己的頭腦發揮到極致,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借用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的一句話:“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