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先森拆書系列第35本書
9分鐘搞定深度工作
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科學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
1922年,心理學家榮格在靠近蘇黎世湖北岸一個名叫伯林根的村莊,建起了一座簡單的兩層石頭房子,將其稱作塔樓。榮格會在早上7點鐘起床,吃一頓豐盛的早餐,然后在塔樓的私人辦公室中度過兩個小時不受打擾的寫作時間。下午,他通常會冥想或在周圍的鄉村長時間漫步。塔樓里沒有電,榮格會在晚上10點上床休息。
在本書作者卡爾·紐波特看來,榮格此舉是典型的“深度工作。”
卡爾·紐波特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出版過《優秀到不能被忽視》等多部暢銷書。
所謂“深度工作”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深度工作是喚醒你當前智力水平的每一點價值所必須的。”卡爾·紐波特認為,“深度工作”這項技能顯然對于榮格后來取得巨大成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深度工作”這個概念是卡爾·紐波特創造出來的。他說,在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現象很值得強調。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方面數十年的研究發現,伴隨深度工作而來的精神緊張狀態對于提升我們的能力是必須的。
16世紀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早在榮格之前就在遠離自己的法國城堡石墻的南塔樓區建起了一座私人圖書館。
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大部分都在紐約庫阿里農場的一間小屋里完成。吐溫的書房離主要房屋區太遠,以至于家人要吹號吸引他的注意力,召喚他去吃飯。
劇作家、導演伍迪·艾倫,在1969年—2013年這44年的時間里,編寫并導演了44部電影,獲得23項奧斯卡提名。他的這些工作卻不是在電腦前完成的,而是在一臺手動打字機上完成的。
同樣拒絕電腦的還有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他長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獲得諾貝爾獎后,記者都找不到他。
比爾·蓋茨每年都要進行兩次“思考周”。在這段時間里,他遠離世事(通常是在湖邊小屋),只讀書,思考大局。
……
然而,當今,無論是上到企業家還是下到職場普通白領,我們都已經淡忘了深度工作這件事。網絡工具的盛行,包括電子郵箱、短信、微信、微博、淘寶購物等,將我們的注意力割裂得支離破碎。據麥肯錫的一項調查發現,我們平均每周有超過60%的工作是進行電子溝通和網絡搜索。
這種狀態,本書作者將其定義為“浮淺工作”。
所謂“浮淺工作”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事務性的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的。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復制。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向浮淺工作發展的趨勢并不是很容易轉變的。在極度浮淺的狀態下度過足夠的時間,將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當然,也有很多對科技持樂觀態度的人。他們認為網絡工具會改變社會,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好。比如谷歌或許會使我們的記憶力退化,但是因為我們能夠搜索到任何想要知道的事情,所以不再需要好的記憶力。
本書作者說,“在這場辯論中我不站任何一方”,“我對此話題的興趣在于一種更實際和關乎個人利益的主題,那就是,深度工作的人將享有極大的經濟前景和個人發展機會。”
也就是說,在本書作者看來,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化時代的自控力、專注力、精力管理和時間管理指南,是在新經濟形勢下取得成就必備的核心技能;在這個以快為先的網絡時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也變得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價值。
深度工作非常重要,這是21世紀的超級力量。
——商業作家埃里克·巴克
故,本書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分析深度工作的價值——我們為什么需要深度工作?為什么說深度工作的能力是取得成就必備的核心技能?第二個部分是支招如何深度工作——如何通過深度工作訓練我們的大腦、轉變我們的工作習慣,使其成為我們的職業生活的核心?
上篇
我們為什么
需要“深度”
1
深度工作是有價值的
能讓我們成為贏家
在新經濟形勢下,具備兩種核心能力的人,注定會成功。一個核心能力是:具備迅速學習新技能、迅速掌握困難事物的能力;另一個核心能力是,提高付出與產出的性價比。
怎樣提高迅速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記者丹尼爾·科伊爾調查發現,這需要髓磷脂的幫忙。
如果相關神經元周圍匯集了更多的髓磷脂,相應的大腦回路就能更輕松有效地運轉。你在某方面的技能就會更強。
也就是說,要想在某方面有了不起的成就,就需要有更多的髓磷脂的協助。
如何獲取更多的髓磷脂呢?
專注于某一項特定技能,就會迫使某一特定大腦回路在隔離的區域不斷地燃燒。反復利用同一大腦回路,就能促使少突細胞在這個回路的神經元周圍包裹髓磷脂,從而有效地固化這種技能。
因此,要想學習一門復雜的新技能,或者想要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就需要保持高度的專注,避免受到干擾。因為這是促進髓磷脂形成的唯一途徑。反之,如果你的注意力渙散,就不會形成髓磷脂,自然也就難以學習一門復雜的新技能。
換言之,學習是一種深度工作行為。如果你很容易做到深度工作,就能輕松掌握愈發復雜的體系和技能,這些體系和技能是我們取得成功所必須的。
我們又該如何提高付出與產出的性價比呢?
我們先回顧這些職場真實寫照——一項會議結束后開始另一項會議,開始一個項目的某項工作后不久沒有任何過度便開始另外一項工作,工作10分鐘刷一下朋友圈查看一下電子郵箱……
明尼蘇達大學商業學教授索菲·勒魯瓦經研究后發現,當我們從某項任務A轉移到任務B時,注意力并沒有及時轉移,注意力殘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務。如果在轉移工作之前,我們對任務A缺乏控制且關注度較低,殘留會尤其濃厚,即使在轉移工作之前已經完成了任務A,我們的注意力還是會有一段分散的時間。
這一發現告訴我們,只有將注意力殘留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才能使我們在當前任務上的表現成果最優。
《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是一本暢銷書。書的作者亞當·格蘭特是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正教授。2012年,他發表了7篇論文,全部發表于重要期刊。2013年,他發表了5篇論文。2014年,他受聘成為正教授時,已經發表了60多篇同行評審論著,外加這本暢銷書。
格蘭特的效率水平遠高于奉行多任務并行的一般教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格蘭特會專門騰出時間用于深度工作(他將教學工作集中到秋季學期,而在春夏兩季則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研究工作),將注意力殘留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而其他教授的工作卻反復受到注意力殘留量極大的干擾。
本書作者之前還出版過一本書叫《如何成為尖子生》。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作者采訪了全球競爭最激烈學校里的50名超高分研究生后發現,這些最優秀的學生通常比GPA等級低一檔的學生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更短(是的,你沒有看錯,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更短)。原因仍舊是:這些學生理解專注產生效益,所以會極度專注,從而大幅減少考試準備或撰寫論文所需的時間,同時也不降低成果的質量。
要想達到個人巔峰的產出效率,就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于單一任務。換句話說,要想付出與產出性價比最高唯有深度工作。
2
深度工作是少見的
深度的價值會越來越高
“為什么給你的消息不能及時回復?”很多公司的老板常常這樣質問下屬。炫先森曾聽說,甚至有些公司要求員工24小時在線、及時回復郵件。
大西洋傳媒的首席科技官湯姆·考克蘭曾為《哈佛商業評論》雜志做過一項實驗:大西洋傳媒的員工要花多少時間傳遞信息,而無法投入到自己專長的工作上?結果驚人:大西洋傳媒每年要支付100多萬美元用于處理電子郵件,每接收或發送一封電子郵件,就要耗掉公司95美分的勞動力成本。
自由且無阻力的溝通方式,消耗的軟性成本等同于,購買了一架小型里爾噴射機。
——大西洋傳媒的首席科技官湯姆·考克蘭
湯姆·考克蘭的這個實驗非常復雜,炫先森在這里就不贅述了。其復雜性正說明了“24小時在線”這一行為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難以衡量,甚至很多公司根本就對此無意識。
作者把這個難以衡量的情況稱為“度量黑洞”。作者說,度量黑洞使“24小時在線”的危害無法清晰化,也使得職業世界中出現越來越多的干擾。
“24小時在線”的文化持久不衰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在缺乏度量的環境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最簡單的。比如,頻繁的開會。對于很多人而言,這些會議是一種簡單的(但同時也是最笨拙的)人員管理形式。他們不愿自己去管理時間和工作任務,而是讓每周迫近的例會迫使他們在給定項目上采取一些行動,或者提供一種取得進展的可視幻象。
第二個原因是,忙碌代表生產力。尤其是,對于生產能力和價值沒有明確的指標時,很多職場人會越來越多地將忙碌看成是生產力。如果能夠證明刻意的忙碌會降低公司的凈利潤,那么就可以改變這一現象。但是,度量的黑洞會在此時出現,使我們無法計算出刻意的忙碌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工作含糊、評價不同、策略有效性的度量缺失,使一些從客觀角度看來滑稽可笑的行為,卻在職場中長盛不衰。
所以,如果我們相信深度工作的價值,那么對商業整體而言將是一個壞消息,但是對我們個體而言卻是好消息。假定“浮淺工作”“24小時在線”“忙碌就是生產力”這些風氣繼續盛行下去,那么深度工作就會變得愈發罕有,其價值也因此會愈來愈高。
3
深度工作是有意義的
深度讓人充實愉悅
我們很多人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環境上,認為是環境或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決定了我們的感受。但是,科學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卻認為不是這樣的。
加拉格爾被確診為癌癥晚期。她走出醫院的那一刻,突然萌生了一種強烈的直覺:“這種疾病想要控制我的注意力,但是我要盡可能專注于自己的生活”。此后,癌癥治療令人精疲力竭、槽糕透頂,但是加拉格爾卻刻意專注于生活中好的方面——電影、散步和傍晚6點30分的一杯馬提尼——竟然產生了令人驚異的好效果。
這段經歷激起了加拉格爾的好奇心。于是,她開始探究注意力(即我們選擇去關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
最后,她發現,我們的大腦是根據我們關注的事物來構建世界觀的。
如果你關注的是癌癥,你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幸福、暗無天日;如果你關注的是夜間的一杯馬提尼,你的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勞拉·卡斯滕森利用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實驗也有同樣的發現:熟練掌握自己的注意力,就能改善自己的世界。
因此,如果我們深度工作或深度學習,那么大腦就會認為我們的世界是具有豐富意義和重要性的。
作者指出,在日常工作中,培養全神貫注的能力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隱藏益處:這種全身貫注的狀態,占據了我們的感官器官,使我們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們生活中難以回避的、細小不快的事情。
讓浮淺的事務占據我們的注意力,是愚蠢的行為。因為這樣下去,我們的大腦會形成固定形象,認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充滿了壓力、煩擾、沮喪和瑣事。
關于深度工作益處的心理學佐證,來自全球最知名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契克森米哈賴曾做過一個實驗:為實驗對象每人配了一臺尋呼機。這些尋呼機會在隨機時間里響起。當尋呼機響起時,實驗對象需要記下那個時刻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他們的感受。
通過這個實驗,契克森米哈賴發現,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契克森米哈賴將這種心理狀態稱作“心流”——這個術語因他在1990年出版的同名著作而廣為人知。
也就是說,深度工作、專注工作,其實比休閑時光更容易帶來享受。因為這些行為類似于心流活動。
這個洞見顛覆了我們很多人的認知。很多人認為,放松使人愉悅。我們都想要少工作、在吊床上有限地度過更多的時間,這樣才會有幸福感。
上文,加拉格爾從神經學角度出發強調的是,我們關注的內容很重要,是關注的內容構建了我們的世界觀;而契克森米哈賴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強調,單單是深度工作或學習這一行為本身,就會給我們帶來深度的滿足感。當然了,契克森米哈賴很可能也會同意加拉格爾的觀點。
4
為什么一些分心的人
表現也很好
推特的創始人杰克·多西曾公開表示過,他平均每天晚上睡前要審閱和批示30—40條會議記錄。如果說浮淺工作價值低、容易復制,為何多西在社會經濟中獲得了巨額的回報?
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雖然有這樣的案例存在,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學習他們的做法就能成功,原因很簡單,他們的行為是公司領導者這個特定角色所特有的。
作者指出,在社會經濟的某些角落,深度工作的確沒有價值。比如,公司領導者,還有部分類型的銷售人員等。而我們,除非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在我們所在的職業領域里分散精力是重要的,否則唯有深度工作才會起到最好的效果。
下篇
我們該如何“深度”
1
意志力是有限的
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之前,需要認清一個重要事實: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過程中,會被不斷地消耗。
也就是說,我們的意志力不會被無限制地使用。相反,它如同肌肉,會疲勞。
由此,如果我們在一個渾渾噩噩的下午正在瀏覽網頁,突然想要將注意力轉移到一項需要高認知度的任務上,便需要大量抽取有限的意志力,強行將注意力從豐富多彩的網絡內容上轉移開。這樣的轉移往往會失敗。但是,如果我們能布置一些精妙的程序,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時間或安靜的場所用于深度工作,就只需要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啟動工作并保持下去。
2
不要等待靈感
記者曼森·卡里花了5年的時間,采訪和編寫了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的習慣。他發現,那些做創造性工作的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們,都會忽略靈感。
也就是說,不是等待靈感降臨之后才開始工作,而是將深度工作嚴格內化成習慣。
3
大手筆的花錢
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死亡圣器》,是作者J.K.羅琳在愛丁城堡一家豪華酒店里完成的。
知名企業家尚克曼簽了一本書的合同,要求僅用兩周的時間完成全部手稿。為此,他做了一件非常規的事情。他預定了一張往返東京的商務艙機票,在飛往日本的航班上寫了一路,抵達日本后在商務艙休息室里喝了一杯咖啡后,然后登上返航的飛機,又寫了一路。等他回到美國時,已經有了完成的手稿,這距他最初離開時僅僅30個小時。
作者說,對周圍慣常環境做出巨大改變,輔以可觀的精力或金錢投入,都只為支持一項深度工作任務,由此你也提升了這項任務的外觀重要性。這種重要性的提升,降低了你的大腦繼續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勵和能量。
4
定期放松大腦
定期放松大腦、度過安逸的閑散時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有利于補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5
閑散時也不要分心
有人會覺得,在深度工作時保持專注就可以了,在閑散時分分心又沒關系的。
千萬不要這樣想,也不要這樣做。如果你在其余時間(比如閑散時間)里有一點無聊,就開始刷手機打發時間,比如需要排隊等5分鐘或者在餐廳坐等朋友都是瀏覽智能手機來打發時間,那么你的大腦就可能已經被重新編排,你的大腦已經不能夠勝任深度工作,即便你經常訓練專注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克利福德·納斯有一項研究顯示,網上不斷切換注意力會對大腦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注意力長期分散的人,基本上就是心智殘疾。
6
意志力挑戰
美國第26位總統羅斯福在哈佛讀書時,每天只有不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于學習上。但是,他的成績卻異常優異,且在大學期間就出版了著作。
羅斯福待在書桌前的時間非常少,但是注意力十分集中,他的閱讀速度十分快,所以可以比大多數人(從課業中)節省出更多的時間。
其實,這個策略就是炫先森曾解讀過的《超效率手冊》(點擊閱讀)里的“軟時限”——人為的設置一個截止日期,留出的時間遠遠少于估算時間。
比如,炫先森寫拆書筆記。這是一項深度工作。無奈的是炫先森平時工作非常忙,所以總是人為的、強制性的設定一個寫作時間。今天這篇讀書筆記,炫先森寫于周六,上午11點鐘開始,目前是下午3點30分,還有兩個章節的內容沒有完成,而炫先森設定的完成時間是下午5點鐘。
從上午11點鐘開始,到下午5點鐘,這個設定的時間段內,有很多次會想要分心,但意識力在控制著我。意識力有效地攫住分心的欲望,是逐漸磨煉出來的。所以,如果你是剛開始嘗試這個策略,一周實驗的次數不要超過一次。
抵抗分心的時間越多,抵抗力就會越強。
7
嚴選網絡工具
普理查德是一位農場主。農場需要干草當飼料來喂養動物。有兩個辦法可以弄到干草。一個辦法是,農場本身就有草,去買一臺干草壓捆機就可以了;另外一個辦法是,花錢去別的地方買干草。
我們很多人會選擇第一種方法來獲取干草:買臺干草壓捆機。但,普理查德卻選擇了第二個方法,花錢出去買干草。
普理查德說,如果買了干草壓捆機,就需要計算燃料費用、維修費用、存放打包機器的棚子成本,而且整個夏天都在曬制干草,就沒時間去飼養雞了,養雞可以形成正現金流,因為雞可以賣,雞還可以產生糞肥。
普理查德說的這些理由的確很有道理。實際上,根本性的原因是,普理查德說,“我不希望夏天有過重的機器壓過我的土地,以致土地太緊實。”
“土壤的肥力是我的底線”,普理查德說。所以,他堅決不購買干草壓捆機,而是寧愿花錢買干草。
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工具。的確,這些工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因此,我們把任何可能的益處,都作為使用這些網絡工具的理由。但是,普理查德的故事則教育我們,只有實際益處大于實際害處的時候,我們才能選擇這款工具。
實際上,很多網絡工具的實際害處遠遠大于實際益處。不如我們一起來反思一下,刷朋友圈帶來的益處,能夠抵消它所消耗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嗎?
8
5點半之前結束工作
設定固定工作日程,可以避免浮淺工作,激活工作效率。
與此同時,要善于對浮淺工作說“不”。這一點可以參考炫先森解讀的《精要主義》。作者說,拒絕的時候,要明確的拒絕,但拒絕的理由則模糊處理。比如,有人邀請作者去演講,作者說:“這與我的行程有沖突了,參加不了。”要遏制內心的沖動,不去安撫邀請人,因為其結果往往會對自己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同樣的影響(比如,“不好意思,我參加不了你們的討論,但是我愿意看看你們的企劃書,提出一些建議”)。
簡單干脆地拒絕是最好的。
9
變得不容易聯系
如果你是個很容易就能聯系上、好說話、老好人、總是竭盡所能幫人的人,那不找你找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