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八,剛參加完倚邦小公主和她的蒙古駙馬的婚禮,第一次體驗二百桌的龐大婚宴以及“跳笙”一整晚的熱鬧。這篇是舊文,今年春尾時去倚邦小公主家過端午,順便體驗了一下茶農生活。再次祝福他們新婚快樂,日子越來越好。
分享幾張婚禮照片
西雙版納自古以來就是普洱茶的主產區之一,茶山多、產量大、品質高,因一些名山頭的存在,每年都有許多人千里迢迢不辭辛苦專程來上山收茶,今年四月份春茶時還一度出現茶山人滿為患堪比旅游景區的盛況,大多數都是上山收茶做茶的散客,也有一少部分純粹想看看茶山的游客。
整個春茶期間,茶農家家戶戶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三五波客人,有時甚至更多,既要采茶做茶,又要接待茶客,泡茶做飯,辛苦的很,實在是“忙不贏”。雖然我們常年駐扎在景洪,比起許多茶友來說上茶山要便利得多,但由于目前并沒有做山頭茶,也就不想上山去湊春茶的熱鬧。
春尾過,雨季到,茶山上明顯清凈很多,茶農們也能得閑休息休息。很早就說好要去“倚邦小公主”高老板家玩,正好趁現在不忙,就決定去看看這個曾經的貢茶采辦地之一——倚邦茶山(其實就是去蹭吃蹭喝避避暑的)。
這一次行程收獲頗多,對茶山生活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感受。
Part 1、過端午
從景洪市區出發,駕車到象明鄉需要二個小時多,若是乘坐城鄉巴士,需繞行經過易武牌坊,到象明鄉則要將近四個小時。都是狹窄的水泥路,彎急坡陡,車開不快,上山之后全是急彎,連續五十米的直行路都很少,司機師傅要一直不停地轉動方向盤,像打太極一樣。顛顛簸簸,晃晃悠悠,坐車上山一趟,感覺真是遙遠。
中午十二點出發,到了已是下午四點。象明街不長,從頭到尾不過幾百米,高老板家就在象明街的郵政旁邊。
我們到時,只有高老板一個人在茶店,她男朋友和她父母、弟弟、弟妹都還在茶地,茶地距離象明街有將近一小時的車程,晚上八點,他們做完了茶回來了。第二天正好是端午節,他們砍了竹子帶下來,晚飯后,一家人一起包粽子、做竹筒飯,特別有過節的氣氛。第一次這樣過端午,雖然離家幾千公里,但卻依然覺得很溫暖。
第二天端午節,大家放假一天,不用去采茶,親朋好友們一起聚在高老板舅舅家,吃喝玩樂,放松放松。高老板的舅舅,褚老板,家在曼莊,有一個兒子和一對雙胞胎女兒,跟七十多歲的老父母(看起來明明只有四五十歲)住在一起。
褚老板家專做蠻磚茶,主打三岔箐的國有林。茶葉炒得好,制作也精細,今年茶葉賣的不錯,訂單挺多。茶葉賣得好,茶農們有了錢,先后蓋起了新房子,生活條件改善了,大家都高興。
Part 2、采茶記
過節休息了一天,又要上山采茶了,茶葉不等人,發了就得采。第三天一早,我們隨高老板和她父母以及兩個請來幫忙采茶的大姐一起上茶地去了。天陰陰的,偶爾還飄著點小雨。從象明鄉到倚邦老街的山路很繞,路也不太好,顛顛簸簸,很難走。沿路的植被基本都保護的很好,倚邦山海拔較高,溫度較低,不適宜種植橡膠樹,森林資源也因此得以保留。
倚邦老街大概有五十多戶人家,許多戶人家都分有近千畝的山地,除了茶地外,絕大部分山地都未開發,只有少數幾處種了些香蕉和堅果。
高老板家祖上就做茶,而且是倚邦有名的老字號——鴻昌號。一家人悉心管理著這片茶園,勤勤懇懇地做茶,后來也在象明街上經營些小生意,隨著近幾年茶價上漲,他們的日子也慢慢好起來了。
茶地在距離倚邦老街還有五公里左右的半山腰上,大樹和小樹混生,遠遠看去,茶地的形狀正好是一個倒三角形。為了方便采茶及鮮葉加工,今年年初的時候他們在茶地旁的平地上建了個簡易的初制所,有萎凋槽、陽光曬棚和殺青用的大鐵鍋,旁邊還有一小排平房,可燒火做飯,供采茶時居住。
除了茶葉,高老板家還種了茶苗,每年六七月份雨水多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來買茶苗。曼松的很多小樹都是從她家買去的茶苗種的。
熟悉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倚邦茶是典型的大葉種中的小葉種茶,葉片長得很細小。曾經有人說,倚邦茶樹葉片小,是明清時期,四川人帶了小葉種茶籽來種下的原因,與其他地區大葉種茶樹的樹種不同。可聽高老板說,前些年,她爸爸從勐海買來一批大葉種茶籽種下,沒想到長出來的茶葉又變得細細小小,完全不像勐海大葉種了。看來,也許是倚邦獨特的自然環境與土壤,孕育出了特有的小葉種普洱茶。
到茶地時雨下得更大了,下雨不能采茶,大家一起燒了火,在火塘邊圍坐著烤火。
吃過午飯后,天放晴,我們換好膠鞋,背上竹籃,隨他們一起采茶去。茶地坡度很陡,再加上雨后地面濕滑,采茶難度很大。
倚邦茶屬于小葉種,嫩芽尤其細小,更是難采,通常熟練的采茶工一天采摘的鮮葉量也不超過6公斤,相比其他產區的大葉種茶,采摘量少了近一半。采茶工每人每天工費110元,以小樹夏茶鮮葉每公斤20幾塊錢算,每天采摘的茶差不多剛夠工錢。夏茶時,5公斤鮮葉才能炒出1公斤干茶,算上加工成本,毛茶出廠應該要200元/kg左右,古樹夏茶價格要比小樹高一倍多。這個價格應該是倚邦茶全年茶價的最低值了。
采茶,絕對是個極其辛苦又單調乏味的耐力賽環節。長時間站在陡坡上,日曬蟲咬,一天下來實在是累得夠嗆。(其實我們只采了幾個小時,看天色又要下雨,就趁機先跑回去了。)
采回來的鮮葉要先經過幾小時的萎凋,看程度可以了,便開始殺青。
根據炒茶師父的體力,每一鍋稱取4-6公斤不等的鮮葉,手工翻炒十幾分鐘后起鍋攤涼片刻便開始揉捻。
揉捻是制作普洱茶的關鍵步驟,需要充分揉破葉片的細胞壁,讓內質流出后混合,這對茶葉的口感及后期轉化都非常重要。
目前許多古樹茶都采用手工揉捻,但其實人工揉捻往往不夠充分也不穩定,而使用揉捻機不僅省時省力,也更加均勻,只要掌握了操作技巧,做出來的茶葉品質更高也更美觀。所以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建議使用揉茶機來揉捻。
兩天時間,在高老板家茶園體驗做茶生活,這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茶農的辛苦。早上天剛亮就要去采茶,中午回來攤晾萎凋鮮葉,吃過午飯又去采茶,直到太陽要落山才回來,只為了能多采一些。吃過晚飯,上午采得茶已經萎凋好,就要開始炒茶、揉捻、攤晾,茶葉多的時候,忙完已是凌晨。下午采回來的鮮葉一般要萎凋一晚,第二天天不亮就要起來殺青,之后又是重復一天的采茶、炒茶……若是碰上天氣不好的時候,連續下雨不能采茶、茶葉發的少、炒好晾不干、做出來的茶水味重賣相差,又是一系列的糟心事……可是茶葉還是要做,生活仍要繼續,況且,日子也越來越好了不是么?
Part 3、倚邦老街收茶記
體驗收茶,完全是預料之外的部分。其實就是替小伙伴去收了個茶。
倚邦是個歷史底蘊深厚的普洱茶之鄉,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鎮是倚邦街,明代時稱“磨臘倚邦”,傣語譯為有茶樹有水井的地方。
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里宣慰司劃分十二版納時,六大茶山和整董合為一個版納,稱茶山版納也稱版納整董,茶山版納的治所就設在倚邦。從明隆慶四年到清光緒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置建了普洱府,六大茶山從車里宣慰司的轄地中劃出,歸入普洱府。倚邦土弁曹當齋因在改土歸流中協助清軍平亂有軍功,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總(曹當齋以后為土把總)負責采辦,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為皇帝的專茶。
民國初年,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人口減半,1937年法國人在越南阻撓云南茶進入萊州,倚邦茶銷路又斷,隨之又是抗日戰爭爆發,所有茶號全部停業。倚邦的茶商農逐漸遷移歇業,熱鬧喧騰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蕭條。
1942年,已經十分贏弱的倚邦再遭厄運,攸樂山的攸樂人起義攻進了倚邦,戰火將倚邦燒了三天三夜,幾百年筑就的古鎮,無數精美建筑全部化為灰盡。這場劫難使倚邦元氣散盡,無法再振,幾百戶人家遷移他鄉,空涼的倚邦在大山深處漸漸被人們遺忘。
幾十年過去了,至今,倚邦老街也僅有五十幾戶人家,比起當年的勝況,相差甚遠。這兩年茶葉價格高了些,茶農們家中有錢的陸續都建起了新磚房,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
倚邦街非常涼爽通風,比起周邊鄉鎮,倚邦街明顯干爽很多,估計這也是古人選址在此設立中心原因吧。
我們到倚邦老街已經是下午了,街坊鄰居們也基本都是高老板或近或遠的親戚,誰家有些什么茶,品質怎么樣,他們都一清二楚,所以有他們帶著去收茶葉,效率高了不少。收茶過程非常簡單:看干茶、試喝、開價。喝著滿意,價錢也合適,就全部帶走。
雨水茶黑條白芽,較春茶時顯粗長,香氣不如春茶好,苦味較明顯,回甘慢,掛杯香倒是挺好,因價格只有春茶價格的三分之一,也算是比較高性價比了。
今年的春茶賣的很好,價格在1600元/公斤左右,基本家家戶戶都賣光了。雨水茶產量很少,找了好幾家,才勉強湊到十公斤干茶。有些還有剩余的春尾茶,相比雨水茶來說茶質更好些,條索緊結,拿在手上的質感也更厚實,只是價格也會高出幾百塊來。
倚邦街收到的茶不夠,之后又去了曼拱。從倚邦街開車出去十幾分鐘,路邊有家韓國人建的茶廠,春茶時,總能遇到來茶山收茶的韓國人,看來在普洱茶在韓國的接受度還不錯。曼拱算是白跑一趟,去了幾戶都沒有茶,難得找到一家有茶的,做工又不好,最后也是無獲而返。匆忙趕回高老板家茶地吃過晚飯后就返回象明了。收茶之行也算是結束了。
回到象明之后我們又多呆了一天,幫高老板他們一起揀粗老的黃片。雨水茶黃片多,8公斤左右的毛茶能揀出2公斤多的黃片。這個是繼“采茶”之后,又一考驗耐力的項目……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坐車下山回景洪了。倚邦之行告一段落。
后記
茶山是一個有魔力的地方,來過的人都會愛上。熱帶雨林、古老茶園、野生動植物構成的迷人風光,淳樸熱情的茶山人民,豐富多樣的美食以及無處不在的茶香……
來版納時間不算久,有幸結識到了一群可愛的茶山小伙伴,彝族、傣族、僾伲族、漢族…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民族和信仰,緣起于茶,又不止于茶。很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包容與照顧,衷心希望以后的生活越來越好,未來的日子,樣樣好。
(2017-06-08 ?大頭 ?東西茶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