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湖水而居,擇高地而憩,是人們親近自然的本性,亦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居住夢想。美麗的竹絲湖靜靜地躺在大山的腳下,集聚從山上流下來泉水,順流而下一直流淌到長江,古先民們在這方水土聚集,生生不息,勤勞的水鄉(xiāng)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水土自然也有一方別樣的美食。
記得年少時,每到春節(jié)前后,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在老家的所有的美食中,說起炒年糕(老家人稱“炒粑條”),可能沒有幾個人不知道,甚至只要聽到“炒年糕”這三個字,就已經(jīng)有人流下口水了。我現(xiàn)在生活的城市卻很少能吃到到這樣的美味,有一次在一個大型商場見到了有一家小吃店,宣傳圖上有炒年糕,我毫不猶豫地就點了一份。等著端上桌美味,以為端上來的會是與我家鄉(xiāng)一樣的炒年糕,結(jié)果,根本不是那個味道,是那種甜甜的番茄味,我吃了一半就掃碼離開了。
作為節(jié)日的美食,老家那里家家戶戶都會做年糕,做好的年糕放在簸箕晾著,過幾天用水泡上存放,春節(jié)期間慢慢吃的。通常,年糕的保存是放入水中?泡,隔絕空氣防止氧化變味,這樣可以保存年糕的軟糯口感和內(nèi)部水份,經(jīng)常換換水就可以防止年糕變質(zhì),這樣的存放條件,可以保存一兩個月,隨時可以直接取出食用。
有一年春節(jié)回家,剛好家里做節(jié)日美食,母親正淘米做年糕,我們的媽媽很能干,總是能變著花樣做美食,每年春節(jié)家里都會腌臘肉、做香菜、做年糕、炒米糖、做豆腐、蒸米面,凡事老家美食樣樣精通,別人家有的我們家也一定會有。家里做年糕時,都是用自家的粳米和糯米,按照比例混合,在水里淘洗干凈用水泡一夜,瀝干后倒入石磨磨面。制作年糕時,將米面粉加適當水和面,放入蒸籠上蒸熟,倒出來再軋成大小均勻的條狀年糕。根據(jù)粳米和糯米比例來決定軟硬程度。做好的年糕,可以吃很長一段時間。有時,早上煮稀飯時放入年糕塊,稱為年糕稀飯,作為早餐既好吃又耐饑。中午煮飯的時候,也可以放在米飯上蒸熟了吃,都是美味,當然最好吃就屬炒年糕。
那年春節(jié)回家過年的第二天,我就跟母親說“想吃年糕了”。母親正坐著看電視,聽我這么說,笑著點了一下頭。那天晚上,我陪母親在說話的時候,父親就在旁邊,他聽說吃年糕,便默默地去了廚房,拿了幾根年糕出來,試著用刀切。父親說,“年糕有點難切了”。“我來吧”,我說。冷卻后的年糕比較硬,我只好強忍著將要起泡的手,用雙手握住刀背,將整個身子都壓了下去,這才一刀一刀,弄了一盆子年糕備用,準備第二天早飯炒年糕吃。
在家那幾天,每次吃過晚飯,母親都會問我,“明早還吃炒年糕吧”。而我也習慣了早餐母親炒年糕,配上一碗白煮粥和一碟腌小菜,一家人,圍在一張方桌前,吃一頓令人艷羨的早餐。腌菜用的食材都是自家種的,母親腌制的雪里蕻、蘿卜干、豆角等小菜不僅色澤好,味道也特別鮮,當然這些頁可以作炒年糕的輔材。
每天早晨天不多亮的時候,聽著廚房里再熟悉不過的動靜,躺在床上的我開始變得越來越清醒,不過,我倒是沒出聲,只將口水悄悄地咽進肚子里,繼續(xù)裝睡著。關(guān)于老家的這些美食,父親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最多只能算是個幫廚,偶爾還打個下手,母親始終是廚房里的主角和掌勺人。這么些年過去了,母親炒年糕的工序始終未變,她先將雞蛋用香油炒好,盛入盤中備用。再把鍋燒熱,放入半瘦半肥的咸臘肉煸炒好,在年糕下鍋的一剎那,只聽“滋”的一聲,那香味便飄到了窗外,繼續(xù)彌漫在屋前屋后,并隨著一片片飄零的枯葉,落進了鄰家的小院里。
這個炒年糕做法,不同于純粹的炒菜,放入年糕、雪里蕻翻炒一會兒后,倒入炒好的雞蛋,在差不多出鍋時將冬蒜放進去,略一翻炒,就可以算是完工起鍋了。炒年糕用的大蒜和雪里蕻一定得切得碎碎的,可以在翻炒的時候粘在年糕上,香味也就融進了年糕雪白的肌膚里,這時候冬天臘肉油香與蒜香交織,香鮮味就更加濃厚了。看著清香四溢的炒年糕,我這三言兩語的描述,卻怎么也道不盡父母為此而傾的心和付出的愛。年糕不僅是一道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希望,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在母親的心里,她可能還在想,我始終是那個小時候的我,還不能將炒年糕當成家常飯,她也曾期盼著有一天,她的孩子也能吃得滿嘴流油,高高興興背著書包去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