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年糕的好吃是公認的。
好吃的寧波年糕不是現在超市里賣的那個樣子,切成片速凍在塑料袋子里。傳統的寧波年糕是將水磨的糯米粉蒸熟,再用木杵敲打百下,然后搓成圓條壓扁,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水磨年糕”。寧波年糕的儲存是泡在清水里,要吃的時候再切成片。寧波年糕很有韌勁,無論是炒著吃,還是蒸著吃,都不會爛糊,嚼在口中糯米的香味可以回味很久。最高級的寧波年糕吃法,應該是毛蟹炒年糕了,到了浙江風味的餐廳,必定得有毛蟹炒年糕這道大菜。
在童年的記憶中,外婆院子的大缸里,好像有永遠都吃不完的年糕條。冬季是吃年糕的季節,每次吃的時候,外婆都會從缸里撈出幾條年糕,轉身進廚房,一會兒功夫,就會端出一碗熱氣騰騰的雪里蕻年糕湯。白色的年糕片埋在雪里蕻的清湯里面,湯的浮頭,飄著幾粒油星和蔥花,有時還會有幾根切得極細的冬筍似。一碗雪里蕻年糕湯,可以是早餐,也可以是下午的點心,如果是用雞湯做成的,那就是一天中的大餐了。
記得我在上海的一家雜志社做試車記者的時候,如果可能,我的試車路線就會選擇從上海到寧波,三百多公里的路程開過去,直奔寧波奉化,無論是什么時間跨進外婆的家門,都要外婆做一碗年糕湯。每當這個時候,外婆就會拿著小竹椅坐下來,一邊看著我吃,一邊嘴里嘟囔著(此處應該是寧波話):“這人啊,跑這么遠的路,就只吃年糕湯。”寫到這里的時候,依稀又看到當時的畫面在眼前浮動。故鄉的記憶,先人的容貌,都與這熟悉的味道融合在一起,被牢牢的記在心里了。
北方的冬季與南方不同,飲食也有差別,但每年冬季,老媽都會腌上一小缸雪里蕻,從超市里買來切好的寧波年糕,用清水泡上,隨時都可以做上一碗雪里蕻年糕湯。前幾日,我一邊做年糕湯,一邊和老媽聊起了外婆。一次跟著外婆去菜市場買菜,滿滿的一籃子菜很沉,從市場出來,我就對外婆說,我們叫輛黃包車回家吧。外婆挎著籃子,邁著大步,根本就沒有要坐車的意思,回頭告訴我,回家的車錢夠買一斤小菜的。那時候的外婆已經七十多歲了,照顧最小的孫子,買菜做飯,每天都是忙個不停。外婆七個子女,老媽是嫁得最遠的,所以,我們每次回去,都是外婆家吃飯隆重的日子,外公外婆親自下廚,每頓飯都是滿滿的一桌菜,每天都在問我們想吃什么。
三年前,97歲的外公和93歲的外婆相隔半年都離開了。他們都是高壽,一生勤勞,喜歡做飯。現在,我能做一些好吃地道的南方菜給朋友們吃,有時,也會在做菜的時候,想起外婆家的院子,那個小小的,總是干干凈凈的廚房。
(圖片來自漢聲的~中國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