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二百二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洋歷史上的梟雄巨擘有很多,但是北洋一脈的群雄中,袁世凱是大家長一樣的存在,放在臺面上自然可以服眾,沒人敢不給老頭子面子。要說手底下的那些人物,想要選出一個能有如此臉面的掌舵人似乎很難,像有“徐相國”之名的徐世昌出山,也依然玩不轉一群武夫當國,北洋虎狗之間的雙雄之爭難解難分,而段祺瑞則以清名略勝一籌,所以說起袁世凱之后北洋的“扛纛人”,似乎段祺瑞的呼聲更高,其實在袁世凱死后,段祺瑞不是沒想過成為袁世凱那樣的巔峰人物,也一直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模仿袁世凱的舉止與音行,不得不說段祺瑞對老袁是有感情的,要不然也不會力排眾議,接手洪憲帝制之后的爛攤子,在罵名與非議中以八十人的“皇杠”高規格,送老頭子最后一程,而且親自抬棺執紼。
但是,段祺瑞身上有武夫的脾氣,所以不可能成為袁世凱那樣的“梟雄”,梟雄身上必備的生存技能是偽裝,在宦海浮沉中表現出的就是內在的虛偽,因為武夫脾氣的執拗與桀驁,這一點段祺瑞是做不到的,從當年跟著老袁“收服”黎元洪的經過中就不難看出端倪。老袁把黎胖子調赴京畿,一方面是調虎離山,方便監督這個沽名釣譽的好手,畢竟黎胖子可不是省油的燈,否則也不會賺得滿天下“忠厚長者”的美譽。但是論起演戲,袁世凱比黎元洪要更在行,黎元洪赴京不久就被老袁的糖衣炮彈斬下馬,先是和袁世凱結為兒女親家,但是還沒完成訂婚手續,老袁就已經一口一個“親家”地叫上了。這些在段祺瑞看來,絕對是嗤之以鼻之事,一般在武夫慣有的脾氣中,能動手解決的事情是絕對不會費口舌。
其后,老袁再次祭出收買人心的諸多伎倆,像在寒冷的大雪天,宴請“親家”黎元洪,席間袁世凱穿著浙江都督朱瑞進獻的價值七千余元的皮大衣,黎元洪偶然間說了句“這件東西可真名貴”,老袁當即解下來要送給“親家”。黎元洪也算識趣,知道袁世凱諸多禮遇的醉翁之意所在,不久即請辭湖北都督的兼職,要知道只剩下一個有名無實的副總統,黎元洪是真的成為了北洋王朝的“安樂公”。老袁也沒閑著,授意段祺瑞在湖北重新洗牌,湖北新軍大多被遣散,北洋軍開駐湖北,這下子挪了窩的黎都督,真的成了孤家寡人,除了頭上還戴著袁世凱親家的大高帽。
最終,段祺瑞的武夫脾氣可不管這些門道,因為老袁不會讓這樣的得力助手長期外放,段祺瑞收拾完湖北的爛攤子之后,再次轉任陸軍總長,返回京畿之后與黎元洪相見,可不像袁世凱那般虛偽,而是倨傲之色盡顯,擺明了就是要得罪人,這樣的為人處事之道,在北洋廟堂之上絕對不會是討人喜歡的角色。當然,段祺瑞連袁世凱親家的面子都不給,對待黎元洪的自負與孤傲,也來源于自身的資本,畢竟當年黎胖子被逼上梁山之前,只是一個湖北新軍的協統,而段祺瑞卻是護理湖廣總督,但是在宦海里求生存,八面玲瓏的性格,亦或是虛與委蛇的脾氣,這一點袁世凱是輕車熟路,自然也是如魚得水般逍遙自在,而段祺瑞身上武夫固有的脾氣,那份桀驁的執拗,也為其埋下了玉碎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