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二百三十三):照葫蘆畫瓢。
洪憲帝制幻滅之后,曾經(jīng)大權(quán)獨攬的袁世凱,面對麾下嫡系北洋軍閥的”五將軍密電”,不得不思考后路。事必躬親換來如今的眾叛親離,老袁知道這一回自己是真的錯了。四面楚歌之中,他再次啟用被打入冷宮的三位元老前來救場,分別是黎元洪、徐世昌以及段祺瑞。他需要這三人與西南軍閥接洽議和,同時穩(wěn)定北洋軍閥內(nèi)部。緊接著袁世凱宣布權(quán)力公開,廟堂事宜交由徐世昌負責(zé),軍事問題交由段祺瑞負責(zé),至于黎元洪,則每日共商辦事,據(jù)說是將黎元洪當作接班人培養(yǎng)。縱然心不甘情不愿,老袁眼見著要再過“洹上游釣”的生活。
但是,熟悉袁世凱的人都清楚,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這種強人,豈會甘心這樣慘淡退場。在將這三人推出救場洪憲帝制之后,袁世凱緊鑼密鼓地張羅著軍事調(diào)動,不惜對外借款以圖反攻,從而橫掃喜歡扯旗放炮的袞袞諸公。然而現(xiàn)實很骨感,三位重量級元老,黎元洪已經(jīng)開始貌合神離,徐相國的面子,西南軍閥也不再買賬,只有北洋之虎段祺瑞,不僅在北洋軍閥中威望猶在,而且在西南軍閥中也具有一定市場。所以老袁不得不攥緊這根救命稻草,改由段祺瑞繼任徐世昌之位。段祺瑞也并非常人,他不愿意背負老上司過河拆橋的風(fēng)險,只做一個沒有實權(quán)的傀儡,于是仿照袁世凱當年對待清廷的手段,請求采取責(zé)任內(nèi)閣制,把柄在握的段祺瑞,儼然化身當年的袁世凱。
其后,段祺瑞收到梁啟超的來信:“今日之有公,猶辛亥之有項城。清室不讓,雖項城不能解辛亥之危,項城不退,雖公不能解今日之局。”本可以飄飄然的段祺瑞,并沒有忘記老頭子的知遇之恩,在他看來出山救場可以,但是自己出面倒袁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放手讓護國軍揮師北上,將自己的老上司趕下臺,更是不能接受。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模仿當年袁世凱在辛亥年間的做法,利用護國軍來倒袁,他接管北洋軍衣缽,利用北洋軍閥來蕩平護國軍,從而圖謀天下。
?最終,袁世凱也看出此時的段祺瑞,已經(jīng)成為辛亥年間自己的化身,當時攝政王載灃明知不可為,仍然在四面危機中,不得不讓再次啟用其出山掌權(quán),此時的袁世凱也在步載灃的后塵。明知啟用段祺瑞出山救場洪憲帝制,解圍不成很可能就是篡位,老袁對段祺瑞的戒心也日漸加深。為此,袁世凱不僅抓著兵權(quán)不愿意放手,對于用人也多加掣肘,他只給了段祺瑞一個責(zé)任內(nèi)閣的虛名,而且將機要秘書王式通派赴監(jiān)視。段祺瑞終于看透,沒有實力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為此他不得不繼續(xù)化身強硬的袁項城,仿照辛亥年間袁世凱麾下拱衛(wèi)軍入京自衛(wèi)的手段,將自己麾下北洋軍第二十師一部開駐京畿,威脅袁世凱的同時,何嘗不是為了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