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
- 上午工作
- 《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互聯網》
- 《社會心理學》第四章 筆記
- 滬江詞場《大家的日語1》第6-8關
《社會心理學》
這本書真的很有意思,很多內容確實是生活中已經隱約感受到了的,但被當成規律提煉出來還是會驚訝,原來人是這樣思考的。最近的思考路徑都還比較偏傳播學,得到的啟發也就多和對外傳播有關。昨天的閱讀中感觸最大的幾個點如下。
- “道德偽善效應”
單次行為中人們會更多采取符合自己利益的行為而不是自己認為道德的行為,這樣是不是說,在他國態度不友善的時候,態度其實不是最緊要的一點,如果實力夠強大,他人需要跟我們合作的話,實際行動上還是會來跟我們合作。 - 行為能夠決定態度
即使是被心理學家控制頭部運動,導致被試轉頭,問被試為什么轉頭他也會給出理由。人是會在自己為自己的行動找理由并使自己相信的。 - “登門檻現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
先讓別人幫你一個小忙,再請求他幫一個大忙,會更容易成功 - 主動選擇會影響態度
嚴厲/溫柔地告誡孩子不要玩玩具,被溫柔告誡的小孩不玩玩具的時間會持續更久(他們內化了自己的決定,是自己決定不要玩玩具的,所以要堅持),當可以選擇而不是被強制接受時,會影響道德思維。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在外宣上存在這種效應嗎,我們有沒有辦法讓受眾能夠覺得他們是自己選擇的支持我們觀點呢。
日語
可能因為前幾天在看《我的事說來話長》,字幕是中日雙語,勉強認出幾個音節的時候發現還挺開心的,所以又把滬江開心詞場下載回來,開始背單詞,屬于那種,不用制定計劃,也不功利地為了考試,就是逐漸掌握更多的音節和詞匯就會覺得開心。
發現自己現在對通過重復訓練增加熟練度就能掌握的東西有一種偏好,可能做學術難免有覺得如無頭蒼蠅亂撞的感覺,就想要給自己找一點穩定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