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頻社交時代,了解社交中我們自身和他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社交心理既有趣也有益。今天我們打開的是一本被稱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圣經》”(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評價)的書,它的名字叫做《社會性動物》。這本書從1972年出版以來,有非常豐富的版本,全球暢銷數千萬冊,可謂是名符其實的社會心理學最具影響力著作。
作者埃利奧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是當代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師從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阿倫森是全球心理學界的“超級學霸”,成為美國心理學會110年來唯一同時獲得杰出研究獎(1999年)、杰出教學獎(1980)和杰出著作獎(1975)三項大獎的學者。1981年,阿倫森憑借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突出貢獻,被授予“美國教育促進與支持理事會年度教授”稱號,1992年他還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今天,有幸看到阿倫森化身為家庭成員,心理學研究專家和青年導師三重身份,既專業又通俗的為我們解讀人類共性問題和心理隱喻,給我們帶來很多明示。本書全文50.3萬字,重點解讀五個觀點:
-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阿倫森第一定律、從眾、如何說服別人。
- 認知偏差:人類的思維是有局限的,因為人類是認知吝嗇者(簡單化、自我中心思維、自身認知的局限性)。
- 如何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降低攻擊性
- 如何打破偏見?
- 如何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更有魅力:人際吸引的一般性就是喜歡那些付出很少就能帶來最大獎賞的人,本書有很多讓人意外的例子。
這本書的語言既理性又克制,用研究者的“我心”盡力喚起“他心”的共鳴,深厚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知識體系藏在坦率直接的語言背后,極大降低普通大眾理解本書精華的難度。本書被列入 “當代心理科學名著譯叢”,豆瓣評分9?4,近6000人參與討論讀后感,是普通人進入“社會心理學入門”之選。
關于為什么要寫這本書,阿倫森認為“我們生活在兩種準則相互矛盾的狀態中:一種是與個性有關的準則,另一種是與從眾有關的準則。”如果不能離群索居,就必然要關注我們生活周遭的“社會性”需求和我們自己的獨特需求,了解如何更好的融入人群,以及他人可能對我們造成怎樣的偏見和認知。好在“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研究其規律并通俗的把實驗的隱喻講明白,能幫助未來的年輕人更好的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這正是作者的本意。
希望走在人群中的你,為適應社會和發展自我之間找到一種和解。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
人類自從發明文字以來,距今已有七八千年。最早的文字為社交中的信息傳遞和自我表達而生,之后“社會性”越來越成為現代人基本生存屬性。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社會性行為背后有很多心理原理等待我們去開發,而阿倫森正是帶領我們探秘的隊長。
阿倫森第一定律認為“做出瘋狂舉動的人未必瘋狂”。他的學生艾倫?博施德觀察并進一步解釋這一現象的社會心理學原理。作惡者只不過被人們貼上瘋狂,殘忍或者其他一些特征標簽。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對有討厭行為的人形成一種情境壓力,甚至迫使大部分正常的成年人用一種非常令人厭惡的方式行事。這才是瘋狂背后的原因。
而當我們自己遇到來自他人或者群體的壓力時,情況變得非常不一樣。我們很可能因為別人的意見或行為,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意見,我們會“從眾”跟風。
我們為什么會有這種動機呢?其實,我們自己的動機是希望做出正確判斷,對于別人來講,動機變成希望你能給他人帶去好感。這種來自群體壓力,是否會對我們的判斷作出影響?在阿希實驗中得到結論是,留給個人的私密性越大,人們出現從眾的可能性越小,換句話說在一群人中人們很難保持獨立思考,不受信息干擾。
想要削弱人們從眾,就要減少他們當眾表態的行為,同時讓他們自己在做群體決定時意識到“我的表態代表著我的責任”更要尊重真實的個人意見。如果是普通人和專家一起集體表決,那么普通人從眾的心理傾向很大,因為他們會受到更大的表態壓力。
他人的行為很容易讓我們自己認為最初的判斷是錯誤的,我們希望在群體中逃避懲罰或者獎勵的時候,我們就會出現從眾行為。尤其當權威人士在場時,我們的服從程度會越高。
你以為不參與事件,只做旁觀者就沒有沖動嗎?不是的。大量的危難事件現場說明,現場有大批圍觀者時受害人很可能得不到幫助,人們避免輕易“介入”,對于任何一個旁觀者中的某個人,“社會性”對他幫助遇難者形成一種抑制性影響。
比伯?拉塔納和朱迪絲羅丁,以“危難中的女性“為題進行了一項實驗。實驗者在一個封閉的房間里,年輕女性持續發出“腳不能動了”,摔倒在地板等等各種救助聲音,測試大學生們的個人反應。單獨呆在一個房間的人70%會出來幫助別人,群體待在一起有旁觀者在場的人,只有20%提供幫助,這就是旁觀者效應。
如何與他人相處或是救助他人,是無法靠說服解決的,但媒體卻可以輕易做到。為什么我們會認為,新聞是客觀的事物,而新聞廣播員不是在向我們推銷商品呢,是什么因素決定著我們看到什么樣的電視新聞內容,為什么我們會被電視等信息載體俘獲的呢?
毫無疑問,電視或是其他載體,包括微信公眾號,都需要能夠吸引觀眾。他們必須擁有說服大眾的能力,就像阿道夫希特勒的高級助手赫爾曼戈林說的,人們總要聽到領袖們的命令,了解你必須做的。只要告訴人們正面臨攻擊……在任何一個國家,這一手都會奏效。
無論載體如何,媒體的威力是借助情緒感染放大。在政治舞臺上,媒體也幫助許多政治家演員最大限度與選民建立好感。當代的總統候選,如果希望誰勝出,就必須讓人感覺他能讓人滿意。所以在美國每一屆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賽之后,專家們都先要判斷一下誰更像總統。在美國,大多數的候選人都得花非常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募集競選的捐款,抵扣不斷上漲的商業電視廣告費用。競選變成了一場高成本的表演,據說一個競選年美國國會競選的聯合成本已經超過10億美金。
界定教育和宣傳的邊界非常微妙。一只阿司匹林廣告很有可能在誤導觀眾,以更高的價格完成推銷。但是兜售一位總統候選人復雜得多,需要有政治策劃師,演講撰稿人,候選人自身臨場發揮都要展示出來,要盡可能清楚,流暢的表達觀點,讓公眾,接受,候選人在政策和美德方面的思想,這是教育。
傳授知識和技能的說服藝術是教育,對某種特定信條的系統傳播卻被認為是宣傳。
無論怎樣,說服的路徑只有兩種,一種是把核心觀點加以權衡,通過事實和數據進行系統思考的“中心路徑”。另一種并非依據核心觀點全面深入思考,更像是邊緣線索,被視為是“分支路徑”。但律師和政治家,往往能把宣傳和教育完美結合,在信息的可信度,吸引力,理性和情感借助等方面達到較為嫻熟的融合。
人類是認知吝嗇鬼
當紅作家馬爾科?格拉德威爾解釋了在網絡時代意見領袖通過從眾機制,讓事件發生戲劇性改變的可能。比如,在某個領域的權威人士可以通過一次合適時機,將主流社會走勢推到一個臨界值,再通過口口相傳的連接器,找到幾個行業內專家談論這一現象,隨后總會找到適當的地點通過更大曝光的談論,最終傳遞到普通人群中,形成口碑。
研究發現,我們更容易被“專家”的身份所左右,我們更愿意被認同者所具有的吸引力吸引。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衣冠不整的人,和一個衣冠楚楚的人時,我們會認為后者提供信息更具可信性。我們看不起乞丐,對生活方式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人存在芥蒂,都緣于對一個人身份認知的判斷。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但人的思維是有局限性的,人類是認知吝嗇鬼。舉個例子,前幾年大量社會新聞報道,在有人圍觀的受難現場,幾乎沒有人站出來幫助受害者。這并非偶然,除了行兇者的威脅效應,使在場的旁觀者對他人形成抑制行為效應,還因為人們認知保守。
假如你和一些朋友走進一家餐館,你的朋友點了一份意面,但服務員送上來的卻是披薩。你的朋友覺得披薩口感不錯,但在是否取消訂單上,大家發生了爭執。朋友的表現有點反常,大家懷疑他立場不堅定,應該找服務員退菜。但其實這位點菜的朋友只是“易得性便捷式判斷”驅動想簡單處理事情,這正是我們大腦喜歡簡單化,而使朋友做出反常舉動。
認知心理學證明,人們是通過態度來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你認為什么事物正確正是由你的態度決定。你看到一個女性很肥胖,你會認為她可能貪吃或缺乏自律,缺少個人魅力,你會對她產生一種距離感。相反,當她舉止優雅,談吐非凡時,你則會給她帶上一種正向光環,心生好感。人們通過態度做便捷判斷時,通常沒有完整思考和論證過程,很可能影響到我們最終作出正確邏輯推理。
當我們缺乏時間思考,又接受不到過多信息時,或者需要做決定的事情不是特別重要,我們就會不自覺開啟大腦的便捷式判斷模式,前面提到的從眾心理,也可能是其中一種。
我們還喜歡將成功歸因為是性格好,而把失敗歸因為運氣不佳。就像世界杯上,每進一個球會將球員貼上身高優勢,控場運球經驗十足等等標簽,相反如果沒有進球,則會認為是團隊配合等等方面出現脫節。這在認知心理學中,被認為是“自利偏差”。我們出于本能保護和維護自我尊嚴,愿意把自我描述得足夠好。
有自我中心思維也不全是壞事,有時候對我們也有幫助。比如,我們對事態過于樂觀時,會更加努力以使事情往好的方向發生改變。有時遇到人生艱難的事,反而不容易被摧毀,而獲得更為積極的精神狀態。這正是社會性動物有趣的地方,認知有意歪曲信念,但人們擁有自己完美和理性付出需要。
移情他人降低攻擊性
正如讓雅各?盧梭所言,人類生來本是一種善良的動物,正是社會約束使我們變得敵對和攻擊。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人類嗜殺成性,在所有動物中肆意毀滅的行為獨一無二的多。謀殺,虐待和戰爭,哪一個不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的?
科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們認為,攻擊性與生俱來,但人類具有理性行為和自控能力。科學家們在動物身上進一步研究,發現是否采取攻擊行為取決于過往社會經驗,以及它們對所處社會背景有怎樣的理解和認知。
倫納德?博克威茨的研究具有雙面性,人類天生具有當面挑釁刺激的攻擊性,但人類也極具可塑性和靈活性;差異主要由文化決定。在文明的社會中,適者生存仍然主導著人們釋放攻擊性,而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傳遞,又使得人類一代代在競爭中適應性成長。
認知科學家還發現,人類以及動物的攻擊行為與大腦中央的杏仁核有關,與雄性的睪丸素也有關系。此外,攻擊性還與酒精類飲料,個體正在經歷痛苦與不適,受到的挫折和攻擊,以及所受待遇,以及外部媒體暴力都有直接關系。
諾瑪?費斯巴哈和塞莫爾?費斯巴哈證實,通過移情,人們能有效減少攻擊性行為。通過分辨人們不同情緒,扮演成處于各種痛苦情緒狀態下的人,并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感受,通過這樣的“移情訓練”能成功引導他人減少攻擊性行為。另一對科學家也證實,移情是一種重要緩沖器,可以阻止極端攻擊性行為。
體驗其他人正在體驗的事物,感受他人悲傷的處境,向他人敞開心扉,欣賞他人與我們的差異,站在他人角度觀察世界,學會移情對我們人際關系具有深刻意義。
世俗偏見和定型威脅
三歲的黑人小孩能確定自己作為黑人“很不體面”,而拒絕黑人娃娃玩具而去和“更高級”的白人娃娃玩具一起玩,這一現象被肯尼斯?克拉克和梅米?克拉克證實。這種行為暴露出“隔離但平等”的教育設施本身就是偏見本身,會讓少數族裔孩子認為,他們被隔離的原因出于自身存在問題。
社會對女性,少數族裔的偏見由來以久,人們依據錯誤或不全面的信息對特定群體形成敵對或負面的態度,這就是“偏見”。戈登?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專門對偏見的隱藏性和主觀性作了對話式陳述。
20年后,有人把這種對特定群體的特征或動機定義為“定型”。和“偏見”一樣,二者都不考慮群體成員差異,但“定型”不同于“偏見”,本身不具有侮辱性,大多數情況也無害。不過,剝奪個體擁有獨特性特征的權利,主觀形成某種“偏見”或“定型”臆測,卻是對人自尊心的傷害。
“定型”的傷害例子在我們生活中并不少見。性別定型會認為女性要承擔主婦義務應該去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不相信女性會在某些社會領域比男性更出色。除了社會觀念,有些女性受母親性別定型信念影響,也會對自己有 “自我打擊”傾向,會認為自己真的比哥哥或弟弟的數學能力差。
相反,在體育賽事中能夠戰勝自己反敗為勝的女運動員,是對“定型”偏見的勇敢反擊,她們善于把“自我防礙”的意念弱化,打破懷疑自己能力的潛在威脅,反而更容易贏得比賽。
現在,由于女性和少數族裔自身的努力,社會對他們的偏見大大減少。但“他者即地獄”,受經濟和政治競爭,文化習俗,現存社會規范等因素影響,帶有“偏見”和“定型威脅”的事件仍然四處發生。
在人群中更具社交魅力
大約在300年前,哲學家,巴魯赫?德?斯賓諾莎注意到,完全被愛所征服的恨會變成愛,因而這種愛會比先前沒有恨而獲得的愛更為深刻。
在人群中,我們享受人與人之間的吸引,想獲得他人對我們的尊嚴和喜歡。我們對身懷某種才干的人,和我們信仰和志趣相同的人,對真誠的,有能力的,聰明的,精力充沛的人充滿好感,并看重給對方留下美好印象。
戴爾卡?耐基在《如何贏得朋友并影響他人》一書中解釋了這種人際關系真相。想要贏得他人的喜歡,我們就要表現出他人喜歡的樣子,并“毫不吝嗇地去贊揚”他們,就像我們自己喜歡給予我們正面評價的人一樣。人際關系的很多法則都有推己及人的內隱規則。比如,人際吸引中我們更容易被外表吸引,被有相似經歷或觀點的人吸引,我也喜歡被人尊重。
我們也特別喜歡只需要我們付出最少代價,就能為我們提供最大酬賞的人。僅憑一副長相,顏值高的人更容易獲得高職務,高工資,更受人歡迎的待遇,相反,能力更強但外表更普通的人,恰恰需要無數次證明自己的機會。
好萊塢的電影中也有經典例子。男孩和女孩相遇,很快被對方迷住,墜入愛河。之后隨著誤解出來,雙方受到傷害,并憤怒的結束關系,帶著痛苦離去。隨后因為某個機緣,二個再次相聚并消除誤解,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我們一直在尋找讓我們付出最少代價,卻可以收獲最大酬賞的朋友或是伴侶。
哈維做了個有趣的實驗,發現人們不停地從陌生人中尋求贊賞,同時又承受著來自最親密朋友或愛人的傷害。既享受穩定關系帶來的親密和信任,又想通過陌生人的認可獲得更多正向收益。我們就是這樣避免著自己的脆弱,盡力想駕馭好自己的人際關系。
認知局限性使我們產生失誤用。柏拉圖在 《理想國》 中構造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洞穴隱喻 。洞穴中的 “囚徒”心滿意足地生活在黑暗之中,把墻上的陰影當成幸福來追求;而打開認知的智者則處在一種窘境之中:跑出去尋找太陽,道出真相引導光明,卻被眾人視為瘋子,引來殺頭的結局。
我們希望自己具有理智的,適應性的社會性行為,但我們也必須知道自身的認知局限和人際關系中的主觀性,我們需要從自己的失誤中學習并獲得新成長,考察我們與他人之間真實的人際關系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打開認知洞穴的智者,很高興與你共讀。
最后,想要在人際中建立獨特的認知模型,送上6項社交認知原則與君共勉:擯棄自我中心思維,毫不吝嗇贊美他人,有意繞開便捷式判斷慣性,學會欣賞他人與我們的差異,重新認識親密關系中的愛與尊重,盡量獨立思考避免從眾。
本書金句:
愛一個人與喜歡一個人的確是不同的體驗。
一個人的外表吸引力不僅會影響到人們對他的評價,以及人們受他影響的程度,而且還可能改變人們對那些與他有關的人的看法。
自尊心低的人并不會感到去做一件不道德的事情有多么困難,因為做不道德的事情,與他們的自我概念之間沒有什么不協調。相反那些自尊心強的人,更可能拒絕做不道德的事情的誘惑,因為行為不道德,將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失調。
人們會開始相信自己的謊言,但只是在沒有充分的理由,對那些與自己原有態度相反的觀點進行辯護時才會如此。
自我中心思維取向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它常常包含我們對過去的時間和信息的記憶,人們對那些關乎自身的信息描述具有更好的記憶。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