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藝美術類專業師資建設研究——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為例
趙罡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工藝美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但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卻存在著匹配度不高的情況。只有建設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師資團隊,完善高校工藝美術專業師資建設,才能改善這一情況。故本文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為研究對象,與國內高校數十位傳統工藝教育領域領軍人才作比較,尋找學院師資建設方面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并作出展望。
關鍵詞:高校工藝美術專業;師資建設;手工藝術學院
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人才和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陣地。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新世紀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對高校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也對傳統工藝教育相關領域進行了重要安排[]。因此,對于高校手工美術類專業師資建設的研究就顯得十分有必要。在這個背景下,為建設高水平師資團隊、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筆者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手工藝術學院為研究對象,圍繞6大專業、13個專業方向進行了深入調研與思考,尋找專業發展過程中師資與行業的匹配度。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的師資建設狀況
1.手工藝術學院的基本設置情況
手工藝術學院前身為裝飾藝術系,是在1958年蘇州工藝美術學校的“工藝繪畫”專業成長發展而來。
手工藝術學院結合地方特色,開設專業豐富且教學設別齊全。學院有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刺繡設計與工藝專業、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美術專業、陶瓷設計與工藝專業、雕刻藝術設計專業等6個專業13個方向。手工藝術學院現設陶藝工作室、漆藝工作室、裝裱工作室、綜合材料工作室、首飾工作室、玻璃工藝工作室、纖維工作室、雕刻工作室、公共藝術工作室等一萬多平方米的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融合的工藝實驗室。
手工藝術學院全力促進產教融合,振興傳統工藝。建設了教育部國家級中職師資培訓基地、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基地、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江蘇省工藝美術傳承保護與研發推廣中心、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建設點、江蘇省高職高專傳統手工藝基地、江蘇省高等學校傳統手工藝基地優秀教學團隊、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礎項目——工藝美術傳承創新中心、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群、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保護示范基地、蘇州旅游產品研發基地等各類實踐平臺。創新發展了『蘇作工藝學院』『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等校地合作基地。
手工藝術學院的師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為客觀準確提取師資能力素質的共性特征,筆者選取了國內高校數十位傳統工藝教育領域領軍人才為對象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針對現有43名現職教師及管理人員與專業發展的需求,發現如下問題:
(1)現有師資學歷結構偏低,缺乏高學歷人才。經過多年的發展,開設工藝美術專業的高校在對技術性人才的引進方面已經十分重視,大部分教師均為掌握某一方面甚至多方面的專業技術。但一些教師的專業雖然與產業對口、也能夠掌握相關職業標準、懂得相應的生產過程,但是其專業背景不突出,研究能力不足,理論基礎不夠扎實,無法對產業實踐經驗進行深入總結,綜合性人文素質不高,使其無法成為政校行企互動聯系的橋梁紐帶。
從教師專業知識上說,工藝美術高職教師專業知識,是指在工藝美術范圍內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工藝美術知識。這就要求工藝美術類專業的教師具備扎實的工藝美術學科背景和專業教學知識,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職業背景知識和教育知識。因此,提高學科背景和專業教學知識是高職工藝美術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作為工藝美術類教師應具備的最基礎知識,也值得各大高職院校倍加重視。[]
現有職稱結構不完善,缺乏高職稱師資。教師是培養行業特色領軍人才,是建設高水平專業、學科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水平。工藝美術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具有強烈的技術性特征。從而,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師需要不斷學習、鉆研、實踐操作和突破。目前學院缺乏深入了解行業領域重點技術和業務的關鍵人才,一些教師無法承擔行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技術升級改造任務。在不斷強化傳統學科優勢與特色的同時,尋找能不斷拓寬學科領域與服務方向的高級人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3)教學效果評價體系方式不合理。我國高校辦學水平、辦學類型、辦學等級的評價及其財政撥款、項目資助的重點歷來偏向于學科水平和科研成果,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大多數高校形成了教師工作評價體系的學術化傾向,作為應用型、實踐性強的工藝美術類專業,其教學評價體系也無法避免這方面的缺陷。在教學業績考核、選拔評優等過程中,把科研成果、獎項多少、論文數量作為最重要標準,而忽視了生產實際的橫向項目和應用研究,忽視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融合。這種評價體系導致教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追求論文數量和科研等級上,阻礙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于人才的培養應是教師教學的重中之重,要注重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融合,以及行業導向。
二、手工藝術學院的師資建設中應采取的措施:
(1)提高師資力量,以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引領,加強對工藝美術相關行業認知。鼓勵教師提高學歷、職稱,加強研究能力,完善知識結構,建立更高的對話平臺,以此優化師資結構、提升教科研水平,促進社會服務能力發展,將師資能力提升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高學歷、高素養、高職稱的專業師資團隊。加強教育和引導教師了解行業發展形勢、特點及技術發展前景與趨勢,將自身職業規劃與行業發展結合起來,立足行業,關注行業,服務行業,在為行業服務中實現自身價值。
(2)拓寬教師的進修渠道。教師是高校的未來和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和各個高校都十分重視教師的成長和發展。要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就要拓寬更多的發展渠道。如采用師資培養基地教師的崗前培訓模式;教學經驗豐富、科研水平高深的教授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的“教授帶教”模式;以及與其他高校師資職能部門之間的“研討教研”模式等。[]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校內培訓、校企合作培訓、出國研修、頂崗實習、企業掛職鍛煉等多種模式。
(3)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促進產教融合,加快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加快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對高校師資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掌握相關的職業標準、專業應該與產業對口、還要懂得相應的生產過程,教師既要有專業的理論基礎,更要有產業的實踐經驗。[]對于工藝美術類專業教師來說,可以選派教師持續不斷到相關高校、文創企業、手工藝大師工作坊學習,與其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協助解決研發難題;在深入實踐中,全面提升發現和解決行業技術問題的能力,同時與行業主管部門、業內骨干企業和同類型高校院所建立起穩定、持久的聯系,充分調動業內骨干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4)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完善專兼職師資結構。根據“雙師型”教師的比重指標,采取相應措施、不斷提升“雙師型”教師比率,促進師資結構朝著適應現代職業教育要求的方向發展。制定相關鼓勵政策,積極創造條件,支持青年教師到行業實踐中去,提升為行業服務能力,促進“雙師型”教師比重達到100%。“在隊伍構成上除了常任的全職教授還大量聘任來自企業界或其他社會單位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特聘教師來校兼職授課。”
(5)對教師的授課要求和評價必須以職業指導作為相應的標準。從市場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創造能力,使學生不僅能了解設計市場的運作環境,還能具有較高的創意能力和工藝美術水平,這是工藝美術教學的關鍵所在[]。
三、手工藝術學院的師資建設的目標
1.在師資團隊建設方面
未來五年,引進和穩定一批高學歷、高職稱的優秀專兼職教師,專注傳統工藝領域研究和行業服務工作;培養部分教師成長為相關專業專家,在行業領域內嶄露頭角;培育十余個手工藝創新發展的創業團隊,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通過三個模塊任務的開展,構成一種互動循環的關系,從而使得師資培養基于更高層次而不斷螺旋式上升,最終實現建設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師資團隊的目標并達到三個能力:
(1)具有推動行業進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長期專注行業發展,了解行業技術業務,關注行業發展動態,跟蹤行業發展,能帶領團隊進行專業研究;熱愛行業,把自身的事業發展與行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具有為行業發展奉獻的精神。
(2)具備為行業服務的扎實理論功底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專業背景,專業理論基礎扎實,在服務行業過程中,深入了解本行業業務知識,將理論用于實踐,具備創新能力,引領行業發展;同時能把學校的特色和行業的特點滲透進教學之中,具備承擔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創新型行業領軍人才的能力。
(3)具有豐富的行業工作經驗和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在長期承擔行業技術研發和提供技術服務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善于協調合作,與行業主管部門、企業、相關科研院所建立起穩定、持久、信任的人脈聯系。
2.在科研實踐方面
未來五年,黨政領導帶隊主動走訪行業主管部門和大型骨干企業,開展互動和溝通,拓展合作領域;組建專業負責人帶頭、青年教師為主的工作團隊,爭取承擔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科研項目;現有的6 個教師團隊,在承擔18批次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遺研培計劃培訓管理任務中,已經與700多名來自全國的傳統工藝傳承人建立廣泛的聯系。在未來,還需要加強專業互動,技藝交流,文化傳承,選擇優秀傳承人、大師名匠進校開展技藝研習與合作研發,促進教學相長、互相提升,讓教師的發展與文化傳承的責任高度融合,提升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對工藝美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但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卻存在著匹配度不高的情況。因此,高校工藝美術類專業師資建設的研究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在當今時代,高校工藝美術類專業教師要具備為行業服務的扎實理論功底、過硬的專業技術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能力,同時能把學校的特色和行業的特點滲透進教學之中,產教結合,培養出高層次、高素質、創新型行業領軍人才。
(此文已于2018年正式發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