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星期三 天氣晴
11月29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82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的表現
自戀型人格,是指個體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尊的一種人格特征。“自戀”這個詞來源于希臘神話中,愛上自己水中倒影的少年納西索斯,少年最終因為倒影無法滿足自己而死,變成了一株水仙。
對自戀型人格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的精神分析學界,到上世紀90年代,研究者又將自戀者分為外向型(自大暴露狂)和內向型(脆弱敏感型)兩種。他們都自負、傲慢、夸大自己、只考慮自己的需求、無法共情,但表現形式不同。例如美國總統川普很顯然是外向型的代表,也是很容易被識別的一種自戀者;而內向/隱性自戀者則更不容易被識別出來。
有心理學家認為,當代社會的一些特征,正在不斷強化人們的自戀意識: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社交媒體強化個人的形象包裝,迎合了個人的虛榮心,也使得人們更重視短時印象,因為持久的品質只在小范圍的、相對穩定的人群里才會受到褒獎。《紐約客》則總結說,“不良的自我關注”已經成為新的“美國病”。
DSM-5的統計稱,在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個體中,50-75%是男性。而如果在以下9個表現中有5個以上符合,則可以被考慮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 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
· 幻想中,自己應該有著無限成功、權力、才華、美麗或理想愛情;
· 認為自己生來優越和獨特;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機構理解和交往;
· 需要他人過度的贊美;
· 有一種權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待,或者他人自動順從自己的期望;
· 在人際關系上剝削他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別人)。
· 缺乏共情,難以認識到他人的需求、主觀體驗和感受。
· 常常嫉妒他人,或者認為他人嫉妒自己。
· 高傲、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自戀者的幾個基本表現:
對自我的無限夸大
精神分析大師科胡特將自戀的人稱為“浮夸的自體”,他們的世界觀建立在對自我的夸張想象中。
對于外向型自戀的人來說,他們對世界會采取兩種主要的防御方式——理想化(自己)和貶低(他人)。他們會常規地夸大自己的能力、成就和重要性,常常表現得非常自負或者狂妄;而與之相應的是,他們對其他人要求苛刻,時常貶低或者批評他人。
自戀的人也有可能會把這種理想化也“轉嫁”到某個特定的人身上,但這是因為這個人和自己有著某種關系,比如是自己的戀人、老師。通過認同這個人,和強調自己和他的關系,自戀者可以體驗自我膨脹感。這種對他人的理想化,最終還是落回了他們自己身上。
相信自己生來優越和獨特
自戀者會認為,自己是命中注定的那個勝利者,他們生來就比別人要更優越、獨特、更有天賦,即便他們并沒有取得相應的成就。他們抱持這種強大的信念,認為自己天然地對世界負有責任(這或許可以解釋在領袖人物中自戀者的比例較高的現象)。盡管他們可能并不是真的想造福社會,而只是需要這種作為救世主的感覺。
缺乏共情
Christopher Lasch在《自戀主義文化》中說,對于自戀者來說,世界就是一面鏡子,就像納西索斯一樣,他們永遠只能從中看到自己,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因此,他們的世界里沒有其他人,他們不愿識別或認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無法不帶有評判眼光地接受他人,也因此而缺乏愛的能力,無法和他人建立良好穩定的關系。對自戀者來說,他人只是自己利用、剝削和尋求心理平衡的對象。
因此,自戀者經常會不厭其煩、事無巨細地談論和自己有關的事情,而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比如,他們會和前任炫耀“我找到了真愛”,或者和生病的人夸口自己的健康;而當他人表達感受和需求時,他們則完全不管不顧。
撒謊和篡改
自戀者還有一個行為上的典型特點,就是他們經常會撒謊。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用編造的事實來獲得關注,滿足虛幻的、過高的自我感知;也有可能是為了在爭辯中獲勝,而用撒謊的方式來把事實扭曲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很多自戀者甚至會矢口否認事實,說出那些公眾明明知道是假話的事。
自戀型人格的背后是什么?
McWilliams 認為,總體來說,自戀者的情感體驗都是非常極端的,無論是羞恥、嫉妒、自卑,還是浮夸、自傲、蔑視,他們的世界里并不存在“這樣就夠了”的狀態。
而在自戀者會體驗到的種種情感中,比較突出的兩種情感是羞恥和嫉妒。他們的內心里充滿了對于遭受羞辱的羞愧感和恐懼感,這使得他們保持著非常頑強的防御機制;同時,他們又時常會嫉妒他人,這些人可能是比自己有著更高的地位和成就、或者擁有自己并不具備的特長的人,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更配得上這些成就和特權。有時,強烈的嫉妒會引發憤怒。
而在羞恥和嫉妒這兩種情感的背后,核心是一種自卑感。自戀者其實非常脆弱和自卑,他們永遠都沒有安全感,永遠會害怕自己一無是處、支離破碎,這也是為什么,自戀者需要不斷地獲得別人的贊揚,因為他們要通過外部的肯定來體驗自己內在的價值感。
但這種自卑感、脆弱感,在自戀型的人身上卻有著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
科胡特、科恩貝格等人提出,自戀者分為兩種亞型,一種是沮喪型自戀,他們表現得垂頭喪氣、過分擔憂、充滿羞恥感;另一種則是膨脹型自戀,他們會明顯地表現出浮夸、傲慢和對他人的剝削態度。
Shaw則以創傷為核心,闡述了這兩種類型的區別和聯系。他將前一種亞型稱為“受到創傷的自戀者”,他們在不斷累積的、發展性的創傷后壓力之下,形成了這種自戀型人格;而后一種亞型則是“創傷性的自戀者”,他們受到了創傷,但他們拒絕自貶、拒絕表現脆弱,而是將自己全能化、理想化。他們否認了存在一個不那么夸張和理想化的自我,否認自己擁有脆弱的傾向、自我貶低的渴望、羞恥和內疚的能力,以及種種真實的作為人的情感。
?
沮喪和膨脹這兩種感受往往同時存在,相互交織。它們總是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并彼此支撐,互為表里。其中一種會成為一個人對外表現出來的狀態,而另一種則會成為在表象之后隱藏的背景。沮喪型的人雖然看起來低自尊和羞恥,但他們的內心是膨脹的;而膨脹型的人的內心里,實際上隱藏著沮喪型的部分,他們無法真實地觸及到這部分的主體,又存在著一種強迫性的沖動,要對自己的這部分主體進行鎮壓、控制,把它驅逐出自己的身體,完成一個根本上對自己進行“剔骨”的過程。
沮喪型自戀和膨脹型自戀也常見于兩個人的關系中。比如,在親密關系(父母-子女,或者戀愛/婚姻關系)中,一方是沮喪型,另一方則是膨脹型。這是因為,他們想要把這些被他們自己剔除的主體,施加到他人(沮喪型的人)身上。他們之間往往存在這樣的關系模式:
由于膨脹型的人自己無法承受自己的那部分主體(他們真實的內在生命),因此,他們會將自己身邊親近的人(沮喪型自戀者)作為投射性認同的接收容器,作為自己無法接受的那部分主體的承受方。
作為主體的承受方的人就會表現出沮喪態,這樣的表現是膨脹態的人所厭惡的,因此,他們會遭到膨脹態的人的貶低、打壓和羞辱。他們其實貶低、打壓、羞辱的,是他們不愿意承認的自己體內的那個自卑的部分。
這樣的關系模式有一種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膨脹型自戀的父母,把自己不能接受的主體放到孩子身上,影響了自己的孩子成為沮喪型自戀者。這樣的父母無法擁有真實的情感交流,因為那些真實的情感在他們看來是“弱”的表現。他們不會依賴他人,也不會有感謝或后悔的情緒,因為依賴相當于承認自己的脆弱,懊悔相當于承認自己的缺陷,感激他人則意味著表明自己的軟弱。
而這些被他們拒絕的感受,這些他們自己反對的、驅逐的主體,被他們的孩子所接收。他們會反感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這些情感——原本健康的依賴感、脆弱感,會遭到他們的否認、打壓,對其施以蔑視、詆毀和辱罵。孩子因此呈現出低自尊、抑郁的沮喪態,但骨子里又會傳承父母的自戀感。
不過,盡管遭受膨脹型父母的厭惡和攻擊,但沮喪型的孩子仍然擁有自己的父母所不具備的這部分能力。他們有能力感到脆弱,這是膨脹型自戀的父母所無法做到的。而那些能夠感受到脆弱的人,是更容易向著更健康、更幸福的方向改變的。而相反,膨脹型自戀的父母卻始終識別不出自己的自戀和夸張,改變他們很難。
自戀的影響和改變
對于自戀者來說,自戀對于他們的影響是雙刃劍。一方面,他們對自我的關注,對榮譽的追求,對世界的使命感,會使得他們更容易做出偉大的決定或成就;但同時,他們也容易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
川普,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等成功的企業家也都被認為是自戀者。喬布斯熱愛自夸,會將他人的成果據為己有,經常罵自己的對手是垃圾,并常常隨意改動公司規章制度。他還經常在面試中問出越界的問題,比如問女性面試者是什么時候破處的,是否喜歡吃迷幻藥等等。Maccoby將像喬布斯這樣的自戀者稱作“有建設性的自戀者”,有相當一批頂尖的公司都是他們創造出來的;但他們也容易為了成功而做出不擇手段的行為,破壞法律和規則等等。
當你和自戀的人交往時,很容易會覺得他們迷人,聰明,有魅力——至少在短時間內會這樣。自戀者在約會時也更受青睞,有研究表明,異性戀被試們在3分鐘的閃電約會后,被要求評價之后和對方繼續約會的意愿時,自戀人格的男性得到女性繼續交往(包括短時間約會或者長時間親密關系)的意愿顯著更高。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更外向、表現得更自信。不過,當人們和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幾周)以后,就容易厭惡他們。
自戀者往往很難改變,就連發覺自己的自戀對于他們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事,能夠識別出的人,往往是他們身邊的人,而不是他們自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沮喪型自戀者,是更為隱蔽的。他們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自卑、怯懦的,但內心其實在低自尊的同時,又對自我有著過高的評價。這種潛伏的自戀感,很多時候是他們與別人建立良好關系、以及獲得真正進步的阻礙。但比起膨脹型自戀者,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通過自我覺察,把自己改變成更健康的人格,因為他們仍有能力感到那些消極的情緒和感受。
很多記者都試圖在去采訪川普時,挖掘他得意洋洋的外表下的真實內心,然而,他們都失敗了。人格心理學家Dan McAdams在《大西洋月刊》撰寫分析長文時,將川普的狀態描述為:他一直在表演,并且他自己清晰地意識到,人生就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的。
對于自戀型人格來說,人生就是一場表演,而破解自戀的鑰匙,首先是面對那個面具下真實的自己,讓自己被那份真實刺痛。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10 pt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ˇˉ―‖’”…‰′″?℃∶、。〃〉》」』】〕〗〞︶︺︾﹀﹄﹚﹜﹞!"%'),.:;?]`|}~¢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今日電影推薦:《霸王別姬》1993年香港上映 近3小時 豆瓣評分9.5
11月29日閱讀心得
《生活之藝術》
一口一口的吸,這的確是中國僅存的飲酒的藝術:干杯者不能知酒味,泥醉者不能知微醺之味。中國人對于飲食還知道一點享用之術,但是一般的生活之藝術卻早已失傳了。中國生活的方式現在只是兩個極端,非禁欲即是縱欲,非連酒字都不準說即是浸身在酒槽里,二者互相反動,各益增長,而其結果則是同樣的污糟。動物的生活本有自然的調節,中國在千年以前文化發達,一時頗有臻于靈肉一致之象,后來為禁欲思想所戰勝,變成現在這樣的生活,無自由、無節制,一切在禮教的面具底下實行迫壓與放恣,實在所謂禮者早已消滅無存了。
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動物那樣的,自然地簡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當作一種藝術,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二者之外別無道路,有之則是禽獸之下的亂調的生活了。生活之藝術只在禁欲與縱欲的調和。藹理斯對于這個問題很有精到的意見,他排斥宗教的禁欲主義,但以為禁欲亦是人性的一面,歡樂與節制二者并存,且不相反而實相成。人有禁欲的傾向,即所以防歡樂的過量,并即以增歡樂的程度。他在《圣芳濟與其他》一篇論文中曾說道,“有人以此二者(即禁欲與耽溺)之一為其生活之唯一目的者,其人將在尚未生活之前早已死了。有人先將其一(耽溺)推至極端,再轉而之他,其人才真能了解人生是什么,日后將被記念為模范的高僧。但是始終尊重這二重理想者,那才是知。生活法的明智的大師……一切生活是一個建設與破壞,一個取進與付出,一個永遠的構成作用與分解作用的循環,要正當地生活,我們須得模仿大自然的豪華與嚴肅。”他又說過,“生活之藝術,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和取與舍二者而已,”更是簡明的說出這個意思來了。
生活之藝術這個名詞,用中國固有的字來說便是所謂禮。斯諦耳博士在《儀禮》序上說,禮節并不單是一套儀式,空虛無用,如后世所沿襲者。這是用以養成自制與整飭的動作之習慣,唯有能領解萬物感受一切之心的人才有這樣安詳的容止。”
《談娛樂》
我不是清教徒,并不反對有娛樂。
余觀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戲者,此性天中之詩與樂也。未有不看小說聽說書者,此性天中之書與春秋也。未有不信占卜祀鬼神者,此性天中之易與禮也。圣人六經之教原本人情而后之儒者乃不能因其勢而利導之,百計禁止遏抑。
劉君能看出六經的本相來,卻是絕大見識,這一方面使人知道民俗之重要性,別一方面可以少開儒者一流的茅塞,是很有意義的事。
我所謂娛樂的范圍頗廣,自競渡游者以至講古今,或坐茶店,站門口,嗑瓜子,抽旱煙之類,凡是生活上的轉換,非負擔而是一種享受者,都可算在里邊,為得要使生活與工作不疲敝而有效率,這種休養是必要的,不過這里似乎也不可不有個限制,正如在一切事上一樣,即是這必須是自由的,不,自己要自由,還要以他人的自由為界。娛樂也有自由,似乎有點可笑,其實卻并不然。娛樂原來也是嗜好,本應各有所偏愛,不會統一,所以正當的娛樂須是各人所最心愛的事,我們不能干涉人家,但人家亦不該來強迫我們非附和不可。我是不反對人家聽戲的,雖然這在我自己是素所厭惡的東西之一,這個態度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中一點沒有改變。
有人沖寒久立以觀潑婦之罵街,亦有人以優觴相款為生平一劫,于此可見物性不齊,不可勉強,務在處分得宜,趨避有道,皆能自得,斯為善耳。
這就是上文所說還有避的自由也。
下文中講了一大串自己避之不能的遭遇。
最后提醒:這里我得到兩個教訓的結論。宋季雅曰,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這的確是一句有經驗的話。孔仲尼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雖好,卻還只有一半,己之所欲勿妄加諸人,也是同樣的重要,我愿世人于此等處稍為吝嗇點,不要隨意以鐘鼓享受居,庶幾亦是一種忠恕之道也。
《燈下讀書論》
蓋據我多年雜覽的經驗,從書里看出來的結論只是這兩句話,好思想寫在書本上,一點兒都未實現過,壞事情在人世間全已做了,書本上記著一小部分。
關于教訓之無用
圣賢教訓之無用無力,這是無可如何的事,古今中外無不如此。英國陀生在講希臘的古代宗教與現代民俗的書中曾這樣的說過:
希臘國民看到許多哲學者的升降,但總是只抓住他們世襲的宗教。柏拉圖與亞利士多德,什諾與伊壁鳩魯的學說,在希臘人民上面,正如沒有這一回事一般。但是荷馬與以前時代的多神教卻是活著。
斯賓塞在寄給友人的信札里,也說到現代歐洲的情狀:
宣傳了愛之宗教將近二千年之后,憎之宗教還是很占勢力。歐洲住著二萬萬的外道,假裝著基督教徒,如有人愿望他們照著他們的教旨行事,反要被他們所辱罵。
上邊所說是關于希臘哲學家與基督教的,都是人家的事,若是講到孔孟與老莊,以至佛教,其實也正是一樣。在二十年以前寫過一篇小文,對于教訓之無用深致感慨,末后這樣的解說道:
這實在都是真的。希臘有過梭格拉底,印度有過釋迦牟尼,中國有過孔子老子,他們都被尊崇為圣人,但是在現今的本國人民中間,他們可以說是等于不曾有過。我想這原是當然的,正不必代為無謂的悼嘆。這些偉人倘若真是不曾存在,我們現在當不知怎么的更為寂寞,但是如今既有言行流傳,足供有知識與趣味的人的欣賞,那也就盡夠好了。
關于讀史的必要
我始終相信二十四史是一部好書,他很誠懇地告訴我們過去曾如此,現在是如此,將來要如此。歷史所告訴我們的,在表面的確只是過去,但現在與將來也就在這里面了。正史好似人家祖先的神像,畫得特別莊嚴點,從這上面卻總還看得出子孫的面影,至于野史等更有意思,那是行樂圖小照之流,更充足的保存真相,往往令觀者拍案叫絕,嘆遺傳之神妙。
關于“勸讀”
古人勸人讀書,常說他的樂趣,如《四時讀書樂》所廣說,讀書之樂樂陶陶,至今暗誦起幾句來,也還覺得有意思。此外的一派是說讀書有利益,如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升官發財主義的代表,便是唐朝做《原道》的韓文公教訓兒子,也說的這一派的話,在世間勢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所談的對于這兩派都夠不上,如要說明一句,或者可以說是為自己的教養而讀書吧。既無什么利益,也沒有多大快樂,所得到的只是一點知識,而知識也就是苦,至少知識總是有點苦味的。
加入偉大的捕風
這樣說來,我的讀書論也還并不真是如詩的表面上所顯示的那么消極。可是無論如何,寂寞總是難免的,唯有能耐寂寞者乃能率由此道耳。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82天,今日小理論是:自戀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