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第八章自戀型人格01

“自戀”型人格,是指個體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尊的一種人格特征。

有些人過度忙于尋求“自戀的補給”或自尊的支撐,映襯出其他需求黯然失色,我們稱之為自我沉溺

必須說我是一位強烈的自戀型人格,一方面在自信的地方過于狂妄,另一方面甚至又過于自卑渴望通過外部世界認可。常常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自拔。

對自戀現象的解釋似乎用缺陷模型反倒更為貼近:他們的內心世界似乎若有所失

自戀型個體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時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副實而招人厭惡。

隨著精神分析理論對人格連續譜系的闡述的逐漸深入,我們發現外表浮夸的人格只是“自體障礙”眾多形式的一項。現代分析理論認為:圍繞認同和自尊的缺陷可出現不同的外在表現。巴斯騰提出了一種自戀人格的分類法,包括渴望、偏執型、操控型及俄期自戀型等自戀亞型。很多人已經意識到,每個虛榮而浮夸的自戀者心中都隱藏著害羞而怯懦的陰影,而任何抑郁且自責的自戀者心中都潛伏著自命不凡的幻相

所有形式的自戀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覺得或擔心自己不夠優秀、蒙羞、懦弱、低劣。

一、自戀者的驅力、情感和氣質

愛麗絲米勒指出,許多家庭中可能都會有直覺天賦較高的孩子,養育者們時常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對自己的心意心領神會。這類孩子長大后會產生困擾,不知自己究竟應該遵從內心的想法,還是外界的要求。米勒相信這樣的天才兒童比尋常兒童更容易淪為養育者“自戀的延伸”,也更易于成長為自戀型個體。

從另一個方面看,科恩伯格認為典型的、浮夸的自戀型來訪者可能內心具有一種強烈的攻擊驅力,或者內心對攻擊沖動引發的焦慮先天性的無法忍受而促發攻擊行為。這些心理傾向能夠部分解釋自戀者試圖回避自己的驅力和欲望:他們可能對自己的力量感到恐懼

我對“自體障礙”、“直覺天賦較高”、“自戀的延伸”和“對自己的力量感到恐懼”等詞語保持了高度的敏感,進行了覺察。

首先我是有自體障礙的,無論身體還是精神,明明不喜歡吃的很多,可是總是莫名其妙的吃很多東西。而對于從寫作覺察和跑步中得來的莫名其妙的不喝酒的體驗給了我更為積極的反饋和勇氣,我得以嘗試,既然酒精可以戒掉,那么進一步說,大肚腩是否可以戒掉呢?

懷著這種覺察,我開始了更深入的探索。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的直覺天賦較高,就是感受力,無論戀愛還是交友,甚至在單位上班時候也是靠直覺判斷,大部分都是對的。

所以我之前經常說我是一位投機主義者,盡管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東倒西歪,但是若是不投機,說不準還活不到現在,甚至更為悲慘也未可知。

而在我好幾次喝大酒跟人打架差點兒命喪黃泉,說明我的爆發力還是挺大的,只是對自己的力量感覺到恐懼,更甚者說是不敢背叛母親,是養育者母親“自戀的延伸”。

甚至我觀察到:我母親總是做很多的飯,每次都特別的多。但是她自己卻吃的很少,身材保持的還不錯。每當我抱怨她做飯多的時候,她經常說:“多吃點沒關系,主要是多運動。”而且母親有喂我兒子吃飯的習慣,已經五周歲了,他可以自己吃飯。

在這些不斷深入的覺察中,我發現母親是通過她做的飯“好吃”,她一直都引以為傲;我必須喜歡她做的飯,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吃,進而大腹便便,盡管我的身體已經感覺到非常不舒服,這樣就可以滿足母親的自戀。

前兩天妹妹回老家,跟我抱怨說,明明知道母親做飯慢,然后逛了一會商場拖延了一個小時才到的,結果飯依然沒有做好。妹妹說,要是下午五點到,五點也是做不好的。

但是妹妹來我這里的時候,我不到一個小時就做到了四個菜,也有硬菜紅燒排骨什么的。

我給妹妹說,母親潛意識里就是想多留我們一會兒,這是她“自戀的延伸”,她總是希望我們按照她的方式來。因為妹妹跟母親互動的相對比較少,所以她沒有形成那種偏執的自戀人格,妹妹的人格底色是父親,沒有那么強烈的虛榮心。

而我在八歲那年,母親跟父親吵架之后,喝了一斤白酒預備喝農藥的時候,要死要活的,在那一瞬間我跟母親達成了“命運賭約”;與此同時,我的靈魂已經有了另外的歸屬——我已經將這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投射到我直覺到的師姐朱建平那里。盡管我們幾乎沒有說過話,但是我們心有靈犀,相互祝福。

隨著覺察的深入,我發現我師姐的氣質類型不就是我老婆嗎,心有靈犀、善解人意。我的愛情開始的太早了,我娶了8歲時候喜歡的一個姑娘,甚至說我一直是被世界愛著的。

這覺察太神奇了。我老婆簡直像是我從故事里構建出來的,從夢里面走出來,從靈魂里面走出來,來拯救我的,這樣我的故事就有了一個完整的閉環。

在寫作和讀書上面已經保持著精神的饑餓感,現在身體也向我表達了需求,需要對大肚腩卸載——我想這也是在終止母親“自戀者的延伸吧”,開始按下暫停鍵,重新生長。

自戀者的主觀體驗中充滿了對遭受羞辱的羞愧感恐懼感。早期分析師低估了這種情緒的力量,常將其錯認為是一種認為自己有罪或已然做了錯事的感受;內疚很容易通過嚴苛父母或超我的內化完成。而羞愧則是一種被當做壞人或被認為有過錯額感受,來源于外界。內疚中潛伏著犯罪的沖動,而羞愧則隱含無助、丑陋和懦弱的感受

二、自戀者的防御和適應過程

自戀者會利用各種各樣的防御方式,但他們主要依靠理想化貶低這兩種防御。而且兩者一吹一唱。一旦自我得到理想化,他們自然受到貶低,反之亦然。

科胡特最先使用“浮夸的自體”一詞來描述自夸和優越感的個體。這種感覺體現出自戀者內部兩極世界的一個極端。這種浮夸可以是一種內心感受,或可能被投射于外界事物

對他們而言,現實的優劣已經完全被浮夸的功利所取代。

受自戀傾向驅使的人容易陷入追求完美來達到防御目的。他們心中滿存好高騖遠的空想,要么裝作已達成目標(華而不實),要么將失敗歸咎于天命(令人沮喪)。在治療中,他們一般通過對自己或他人習慣性的批評而表達對完美的需求(批評對象的不同取決于被貶低的自體部分是否投射于他人),這種對完美的需求防御表現也使他們無法欣賞人類充滿缺憾的現實美感

有時自戀者會把自尊的感覺轉嫁他人將戀人、導師或英雄視作完人,再通過認同此人(“我是他的部下,他棒極了”)來體驗自我膨脹的感覺。有些自戀者終生實踐著這一模式,將某人理想化,然后在發現其缺陷后一棒打死。

我必須說我的自戀模式從初中時候就開始了。考了實驗中學不去讀,非要復讀去一中。高中時候已經安心不下學習,腦子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幻想。正如南希所說,對完美的追求讓我無法欣賞人類充滿缺憾的現實美感。

甚至在大學課堂上,經常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問題刁難老師,一旦他回答上來,我就對其攻擊和嘲諷。記得有一次聽一個教授講課,他是很有名的科學家,但是表達能力不好,我就說他話都說不利索,還出來當老師就,簡直誤人子弟。氣得老師憤然離去。

甚至,一開始跟著李老師學習心理學的時候,也把老師吹噓的神乎其神,一旦發現他內在焦慮和安全感不足,就大肆的攻擊,一錘子打到。

而我最近也才開始建立獨立的自我,開始克服這種從母親那里得來的‘自戀的延伸’,我開始能夠看見他人,逐步的在現實層面去了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