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型人格,是指個體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修自尊的一種人格特征。
自戀型個體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時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副實而招人厭惡。
如今人們普遍“不能融入社會”甚于擔憂違背道德原則。人們更注重自己的美貌、名望、財富或合乎潮流,而相對忽視內心的價值認同和整合。”
作為一個很自戀的人,如果以前有人說自己自戀是為了獲得外部認同,自戀的人實質不自信、怯弱、虛榮,我打死也不會承認。
回頭看我的自戀面具下掩藏很深的自卑,而且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感覺始終飄在空中,似乎就為了追求與眾不同而不同。
比如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又是班長,又是大隊隊長,無論是喊操、升旗,還是幫老師抄黑班報、發卷子等都是我,我就是老師心中的“大紅人”好學生。
這種感覺是非常榮耀的,感覺自己很棒。但慢慢就失去興趣了,體驗過了也就那么回事。以至于到了初中、高中以及大學,我對當班干部沒有什么興趣與熱情,就這樣我初中三年還是班長,高一當了一年班長,大一當了一年學習委員。
由于沒有興趣與熱情,越當越不合格。相比大學同學人家當了班長,后來系里學生會主席,又到校學生會主席,后來又保送研究生。但在我眼里,我覺得他真不怎么樣,哈哈哈……現在反思自己還是很幼稚固著在某個時點。
比如想出名,從小學寫作文開始,在老師的表揚下,我寫作文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發展到后來自己跟著看的作文選、兒童文學等書籍學寫童話、短篇小說,而且還瘋狂投稿全國很多作文選。
后來獲過縣城高中部作文一等獎,童話故事被縣廣播電臺播出,作文好像發表過一兩篇豆腐塊,自己覺得沒有啥意思,對寫的文字總是感覺不如意,當然比較的對象是那些書上優秀的作者。
大學畢業后,發現與人溝通很有意思,也是自己擅長的,從財務又轉向銷售 ,后來到管理,依舊感覺飄在空中,心里總覺得空蕩蕩的。
學了心理,通過抽絲剝繭,我才發現自己良好自戀背后掩藏的自卑、虛榮、脆弱,一一拔開,正面直視這些點后,自己一下子落了地,踩在結實的地面上,有種回到人間煙火的感覺。
靠“自戀”出來的膨脹自信赤腳走到現著,終于可以承認自己的腳疼,穿上鞋子,根據自己實際的能力,能走多遠就走多遠。而不要漂浮在空中,靠虛假的自體支撐自己。
值得慶幸的是有了自知后,終于終止自己的“自戀”延伸到女兒身上。
“沒有人能擁有一切,每一代人都會面臨不同時代的困擾。孩子將自信和自尊與父母的目標相連,是一種極其有害的傳承。”
我可以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