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五維教練領導力》的學習結束,今年的學習之旅程也暫告一段落。坦言之,一年之前我對“教練”及“教練技術”這個概念還是十分懵懂,頭腦中對教練技術的理解基本就是“NLP”,甚至認為“教練技術”和“領導力”類的課程不宜過早學習,怎么著也需要三十歲之后,管理經(jīng)驗豐富了再去接觸……
? ? ?因為DISC的學習,一年時間中接觸學習了很多的課程,當聽到T3班時已經(jīng)滿人,所以我屬于沒能擠進T3班門的眾多“小二”班學員中一員。很感謝“小二”班,能讓我在接觸教練技術之初,就學習到根紅苗正的教練技術,免遭其他諸如“一階、二階、三階”之類的荼毒,而這一切不得不感謝陳序老師,我心中的第二位“男神”。
? ?《五維教練領導力》,三天的課程學習收獲很多,但是此時此刻真真切切地靜下來寫收獲時,感覺又“收獲”很少:大量全新的知識,別致的教學手法,豐富的方法與工具,以培訓師和培訓管理者的身份來感受,我欣喜若狂,因為課程中的很多的方法工具,甚至教學手法,在課程開發(fā)或者教學實踐中我可以直接拿來就用,甚至無須調(diào)整轉(zhuǎn)換。但從一個教練的身份來洞察自己(雖然現(xiàn)在還很不好意思稱自己是名教練),不得不承認:需要深化理解、練習掌握的還有很多。跟DISC一樣,教練技術不單單是個工具,它更是一種“修養(yǎng)”,需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斷實踐,方能有效使用。收獲以后再總結,姑且總結三點最大的感想。
1、“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三天的課程學習中,腦中會不時地蹦出孟子的這句話。無論是教練者本身,還是被教練者本人,不管是“覺察日記”,還是“豐盛日記”,或是“自我洞察”,不都在訴說著這個道理嘛?外求代表負能,導致欲望的滋長,反而在行為上被動,用力如果過猛,可能事倍功半。而內(nèi)求卻能產(chǎn)生正能,讓行為更加主動,更好地促動自我成長,從而帶動團隊或組織的發(fā)展,畢竟“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嘛。
2、教練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修養(yǎng)。學完DISC之后,會不自主地去給別人貼上不同的標簽,很不理解任博老師講的“DISC是一種修養(yǎng)”,可是時間久了,確確實實地發(fā)現(xiàn)不同特質(zhì)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亮點,與其費力去強迫他人做出調(diào)整,不如進行自我調(diào)試來得容易。真正的成長其實不就是不同特質(zhì)之間可以自由地調(diào)試轉(zhuǎn)換嘛!而其實這也就是由外求轉(zhuǎn)為內(nèi)求的過程。那么再看教練技術,其實似乎也是如此。課程中老師講到,作為一名教練,在教練過程中需要放“空”自己,那到底什么是“空”呢?個人覺得,這個“空”類似“價值中立”,即在教練的過程中不去“硬拉拖拽”,不做“批評否定”,頂多在對方切實有需要的情況下做點“助推”而已。但就是僅僅這一點點的“助推”,確是大部分人很難做到的,課堂中的分享和演練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這點。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習慣了通過外求來滿足內(nèi)心的“欲望”,以此來維護自己內(nèi)心深處那點孱弱的自信,或者所謂的“自尊”,所以會不由自主的給出被教練者這樣那樣的思路、答案、路子,甚至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幌子,將一些自以為是的“至理名言”、“人生經(jīng)驗”硬塞給對方……這一切也許在特定的情境下有用,但卻與教練的真諦不符。如果要成為一名合格、優(yōu)秀、乃至卓越的教練,必然需要放下這許許多多的“欲求”,真正地通過對教練技術的學習、應用和實踐,將其培育成為一種能力,最終轉(zhuǎn)化為一種修養(yǎng)。
3、知易行難,教練技術須漸修。整個課程中,經(jīng)常聽到一些伙伴會說到,這個點之前了解過,那個點某某課程中也學過。每次聽到之后,我都會心里“咯噔”一下,“怎么我之前不知道呢,怎么我以前沒學過呢?”。認真研究下三天課程中學到的方法和工具,發(fā)現(xiàn)確實有些工具在以前學習中有所接觸,如“3F傾聽”、“深度訪談”、“強力提問”等。竊喜之余,突然意識到一個新的問題:如何在教練過程中將這許許多多工具靈活應用,以達到最終的教練目的?因為以往的課程雖說會涉及到類似的方法、工具或者新概念,但是遠沒有這三天的課程密度和強度如此之大(見多識廣的大咖們可以忽略),而這些可能只是一名教練在成長之路上需要學習的冰山一角(陳序老師曾講過,僅僅工具自己就掌握了兩百多種,而且可以隨時調(diào)用,“趕腳”陳序老師大腦的檢索功能絕對是“雙核加強版”)。教練的學習和實踐之路,絕非朝夕之間就能習得,它是需要切實地身體力行方能掌握并有所獲益,這個可能也是它有別于其他課程的最大之初(一般課程中學習的方法和工具,往往會聚焦于某一具體問題和場景,了解之后拿來直接使用就好),也是我在整個學習中感觸很深的地方。如果非要對教練的學習成長之路做了比喻,那么不妨用“道、法、術、器”來詮釋一下:初識教練技術,掌握一些基本的流程、方法和工具,可謂之“器”;熟知方法和工具,能在特定的場景下進行一些簡單的“教練”引導工作,可謂之“術”;熟練應用教練的方法和工具,能夠有效解決被教練者的問題,幫助被教練者成長,可謂之“法”;精通各類教練的方法與工具,于無形中解決被教練者問題,促動其進步成長而不落窠臼,可謂之“道”,即大方之家(姑妄言之,大家也姑妄聽之)。教練之術須漸修,感恩初學遇真知。相伴成長一起學,復訓相約你我他!